春秋齐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管桓五杰之外交部长公孙隰朋

齐桓公对大臣如此大方,又使用了一些表面上看来不是很有才的人,这使得当时各诸侯国很多贤良士人都往齐国跑。

这些人汇集至齐国,经常在齐国国都稷门外的一些招待所里聚集议论时政,吹吹牛论论道,互相辩论批驳,颇有学术自由之风,有百家争鸣之相。

这也为后来战国时齐威王在齐鲁大地上建成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奠定了基础。

齐桓公所任用的能人中,除了鲍叔牙和管仲外,主要的还有齐桓公时期的“齐国五杰”,即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和东郭牙。

此外,还有国傒、高懿仲、仲孙湫、宁越、竖刁、易牙、公子开方、田完、雍廩等等。这些历史留名牛人,我们都是要认真负责地予以隆重介绍的。

鲍叔牙和管仲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了,这里不再介绍,我们先看看公孙隰朋吧。

隰朋,即公孙隰朋,姜姓隰氏,齐国公族大夫,中华姓氏中的朋氏鼻祖。朋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我们总说百家姓,但其实中国人的姓氏何止千个。

如这个朋姓,在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是在百家姓一千位以后了。朋姓现在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湖北省的十堰市郧西县,台湾省等地。

朋姓的鼻祖,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公孙隰朋。

首先我们得说说公孙这回事。公孙在春秋时期,并非一个姓氏,而是一个地位的展示,展示什么地位呢?

展示的是公族这个地位,而且是某个诸侯国国君的三代直系亲属,即某国国君的孙辈!有公孙便有王孙,王孙便是某个天子的孙辈。

既有公孙,那当然有公子。公子则是指某国君的儿辈,相应的,王子指的是某天子的儿辈。

公孙与公子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辈分,公子仅指一个辈分的,即儿辈。

而公孙则不限于一个孙辈,还包括孙子以下的各辈,具体来讲是包括了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耳孙等各辈,统称公孙。

古人对于荣誉是很看重的,象王子王孙公子公孙这样的荣誉,当然是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事发展到最后,便是其后人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地位,便以此地位为氏,从而产生了中国姓名库里的公孙这样的复姓来。

那公孙隰朋来源于哪里呢?

他是齐前庄公的曾孙。

齐前庄公共有四个儿子,齐僖公、公子得臣、夷仲年和公子廖。

其中,齐僖公有四个儿子,齐襄公诸儿、公子纠、齐桓公小白、公子彭生。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得很清楚了。

公子得臣名不见经传,但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同母胞妹庄姜,嫁给了卫国国君,这是一位才貌皆一流的女子,我们在卫国风云里专门讲了她的故事。

夷仲年有一个儿子叫公孙无知,在这次齐国内乱中,正是这位公孙无知弑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结果被人干掉了。

公子廖正是隰朋的爷爷。原来,齐前庄公将公子廖封于隰阴,成为隰阴大夫。其后人就以封邑为氏,这便是隰氏渊源。

也就是说,此时的公孙隰朋,已经是以隰为氏了。人们往往要把公孙加在其名之前,主要是为了突出隰朋的公族地位,也是对隰朋的一种尊重。

有人曾问过笔者,为何总要扯这些伤脑筋的事?

笔者要说的是,这本书,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小说,有小说的情节,但那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形象,或者为了把一些故事传说给收集起来。

这是一本历史杂谈,目的是与大家分享春秋这段历史。历史,最重要的便是历史文化,姓氏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尽可能地予以搜集介绍。

我们总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貌似到现在,如笔者姓董,碰到一位董姓的,寒暄几句,便会来一句:哦,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

其实这是不严谨的,因为五百年前是一家,主要讲的是先秦时期的同一个姓。

这同一个姓,其实指远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另一种说法是姬、姜、妫、姒、嬴、姞、妘、姚等八大姓。

这八大姓,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女字旁,这是远古时代母系社会的特征。

五百年前是一家,首先不能说具体翻个五百年的历史那个年代,这是一个虚指,指的是曾经的意思。

现在大家虽然不同姓氏了,但论起其姓氏渊源来,原来大家都是出自姬姓,或者都是出自姜姓等其他的姓。

如隰朋与齐桓公,他们是一家的,都是姜姓。管仲与宁戚,五百年前也是一家的,都是姬姓等等。

所以,论起辈份来,公孙隰朋是齐桓公的堂侄子!

隰朋自小便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办事周到细致,特别擅长待人接物。人又长得特别帅,形象气质极佳,是典型的高富帅,所以管仲推荐隰朋担任齐国大司行。

什么是大司行?

就是主管外交事务的大臣。要搞外交,得行走诸侯之间,所以,外交人员当时是叫行人的,大司行就是行人之首脑。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既要赢得周王朝的信赖,又要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齐国成就霸业起着重要作用。

当时管仲是这样对齐桓公说的:“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

管仲的意思是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行,负责外交。

后来的事实证明,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

公孙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齐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

齐桓公曾对管仲、公孙隰朋两人道:“你们两位是寡人的耳目,听到你们对寡人讲的意见建议,寡人甚至不敢一个人独听,还要向先祖先宗们转达呢。”

从中可见,公孙隰朋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是与管仲并列的。在齐桓公长达四十余年的称霸诸侯征程中,总能见到隰朋的外交活动。

这些故事,我们等到后面陆续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