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齐桓公的庭燎招士和五顾小吏
齐桓公看着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呈现蒸蒸日上的形势,非常兴奋。管仲真了不起啊,但齐国如果多几个管仲,不是更好了吗?
这位原本只以为自己只想做好公子哥的公子小白,哪里曾想到过,国君这么大一顶乌纱帽就戴到他的头上?
早知道如此,以前就应该多学学君主之道,年轻时便不贪于吃喝玩乐了,好好把那些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强盛国家之类的专业课给学好嘛。
400多年后的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是的,刘邦不就是一个佃农之子出身的么?大不了后来当过乡长这么点小吏,最后都成就大业,何况出身于君主世家公族的齐国公子小白?
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作为君主,关于君主培训的其他课程没什么关系,平时学习时应付一下就行,考试时临时抱抱佛脚就够了。
但有一门专业课那是必须要学好的,那便是重用人才课!
齐桓公便是一位重用人才的君主。而他之所以能够重用人才,说穿了,一开始也只是重用了一个人才,鲍叔牙。
这位鲍先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他向当时还只能叫公子小白的齐桓公出过一个规劝齐襄公的馊主意。结果害苦了小白同志,最后是两人被迫逃离家国,流亡莒国。
一直跟着老大混,一起喝过西北风,这样的人当然会受到老大的青睐。所以,齐桓公当政后,马上便重用了鲍叔牙。
鲍先生呢?他最大的本事便是举荐干部,其中最成功的便是举荐了管仲。
当然,鲍叔牙举荐管仲,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怎么说呢?
履行自己的诺言呗。因为他俩本就是铁哥们,史料记载他们是一起扛过枪的战友,还一起做过生意,平时出双入对的,好朋友中的战斗机。
两人都非常有政治眼光,眼看着齐襄公没多大戏了,便约定各自辅佐一名最有机会当上齐国老大的公子。
鲍叔牙辅佐的是公子小白,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无论是哪一位当国君,到时再互相举荐。
看到这里,真心叫绝啊,生意人的脑筋啊,经济学里有一句话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结果果然是公子纠这个篮子烂了,管仲这个鸡蛋本该也碎了。但由于鲍叔牙的举荐,这个管鸡蛋不但没碎,反而成了金蛋!
在齐国长达数十年的称霸中原诸侯过程中,灼灼生辉,光芒夺目,创造了一个强盛无比的齐国时代,也为中华历史文化贡献了很多很珍贵遗产。
因为管仲确实有才能,所以鲍叔牙的这点小九九便可以忽略不计了。
有了鲍叔牙和管仲,齐桓公便省事多了,他大可以继续喝他的酒,打他的猎,泡他的妞。
因为人才嘛,鲍叔牙会继续为他举荐的。国政嘛,管仲会帮他处理好的。所以,齐桓公当政时,日子算是轻松的。
看到自己仅仅使用了一个鲍叔牙,一个管仲,效果便非常好,齐桓公便想:如果自己多招一些人才来,那自己岂不是更轻松了?
于是,齐桓公出台了一个举措:广纳贤才。
怎么纳?这便为中华历史文化创造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叫“庭燎招士”。
“庭燎”,是当时天子和诸侯国君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在大庭中燃起火炬,以表示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齐桓公为了求得人才,便在自己的宫廷大院里也燃起一个高高的火炬,向全天下表态:只要是为咱大齐国服务的人才,咱大齐国一定不会亏待他。
这就是齐桓公的“庭燎招士”。齐桓公心想,自己这么个姿态摆在那里,还怕招不来人才?
但那把火炬烧了整整一年多,不要说人才,连个清洁工都没招来!
不知浪费了多少灯油松香,只见那火炬熊熊烧着,却没有关于人才的声音。
齐桓公正郁闷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有一位老者来应聘了。
齐桓公大喜,很正式地很隆重地在宫廷接见那家伙。
齐桓公问老者道:“请问老先生,您有何可以教寡人的?”
老者一本正经地回答道:“禀主公,草民会九九算术。”
九九算术啊,一一得一,一二得二,至九九八十一,那不是小学一年级水平的乘法口诀表吗?
齐桓公愕然:靠,吃寡人豆腐不成?
但他既然是虚心求贤,便耐着性子问老者:“老先生,九九算术,孩童都会,这算什么本事呢?”
老者非常严肃地对齐桓公说:“主公,草民并不是因为只懂得乘法口诀才来见国君的。草民听说主公广纳贤材,甚至以庭燎之礼招贤,非常欣慰。
齐国有这样的国君,何愁大业不兴?但是,草民又听说,主公招贤足足招了一年,也未见有什么人才主动到您那里报到,心里着实替国君着急。
草民认为,主公把招贤一事搞得太高调,排场过大,让人觉得国君关于用人的条件和要求一定会很高,从而使他们望而却步,不敢贸然前来。
这正是主公一直招不到人才的根本原因啊。如果主公能够对草民这样只会九九乘法口诀的人都给予礼遇,那天下贤人异士一定会信心倍增,纷纷前来投效主公。
主公,泰山之高,在于接纳了每块小石;江海之深,在于积聚了每条小流。草民希望国君能够做到礼贤下士啊。”
齐桓公听后是茅塞顿开,隆重礼遇了这位老者。
消息传开后,果然各路英杰人士纷纷赴齐,齐桓公因此而重用了不少贤才。
搞了个庭燎招士还不够,齐桓公接着又导演了一场五顾小吏的大戏:
他去看一个叫稷的小吏,结果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侍从都不耐烦了,便说那家伙太清高了,主公您都三次去见他了也不出来,算了吧。
齐桓公却告诉他们,你们都错了,那个稷同志不见寡人的原因,是他有才能,有才能的人更应该值得尊重。
就这样,齐桓公前后去了五次,最后终于见到了那位稷同志。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齐桓公真谦虚,没有架子,对齐桓公都是心悦诚服。
这便是“齐桓公见小吏稷”的典故。
这个典故,后来被罗贯中先生搬到他的传世名著《三国演义》,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