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礼学的实际形态

“懂装不懂地问,这就是礼”

孔子感叹周礼衰退,鼓吹要复原周王朝礼制以结束乱世,重回周朝盛世。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批评鲁国贵族季氏:“季氏在自己家庙的前庭供献八佾舞,如果连这么无礼的事都能忍受的话,就没有什么僭越行为是忍受不了的了。”

在宗庙祭祀中要供献舞乐,舞乐的规模在周朝礼制中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用八列八人队伍(八佾)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列六人队伍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列四人队伍共十六人。而鲁国季孙氏的身份不过是陪臣而已,却在家庙前庭作八佾舞。孔子严厉指责这是无视周朝礼制、对天子的僭越之举。

那么,孔子真的了解周朝黄金时期的礼制吗?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

〔译文〕有人询问禘祭的意义。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不知道啊,要是有人知道的话,连天下都能像摆在手掌上一样轻易看清了。”

周天子每年正月会在都城南郊祭祀祖先神“帝”,这是被称为“禘”的盛大祭祀活动。都说孔子是礼学大家,所以有人去问他“禘”的意义。结果孔子什么都答不上来,打了个岔避开了。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译文〕孔夫子一进鲁国祭祀周公旦的大庙,就一一询问这个是什么、那个用于何处。于是在场的一个人就骂道:“是谁说陬邑的乡下小子是什么礼学大家的,那家伙什么都不懂。”听到这话,夫子淡然回答道:“懂却装不懂地问,这就是礼。”

周公旦是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的周武王的弟弟。周王朝刚刚成立,武王就突然去世,长子成王当时还是个幼儿。于是周公旦摄政辅佐侄子成王,一手奠定了周朝的制度和文化。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可以说周公是鲁国的开国之祖。

因此,鲁国建了大庙隆重地祭祀周公。本来这个神圣的地方根本不是孔子这样出身低下的人能够踏足的,但是多亏有了礼学大家的名声,孔子获准协助大庙祭祀,人生头一次走进了大庙。

本来到此为止都还算顺利,奈何眼前都是没见过的东西,孔子不由得这个那个地不停询问起来。当然会有人觉得他是个冒牌货,故意大声骂他。孔子回答道:“我其实不问也全都知道,没有做出博古通今的样子,就是懂装不懂地问问罢了,这种谦虚就是礼仪啊。”

空想的礼学

在距离当时五百年前的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周公旦制定了周朝的礼制。要有体系地复原它的样貌,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在诸子百家中,挂着礼学招牌的只有孔子学派。理所当然,大家期望孔子有足以独占礼学的特殊立场,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不是像周朝的王族或卿大夫等高级贵族那样亲身参与朝廷仪式并详熟礼法,或者像直属王室的祝官和史官那样担任执掌仪式进程的官职,不可能了解周王室王朝礼仪的详细情况。

尤其是在王朝礼仪方面具备成体系且详细的知识,并且能够解释礼法中包含的由来和意义,仅限于世代保存和传承典礼记录的周王室的史官。然而孔子出身卑微,不要说王朝礼仪了,连诸侯朝廷和卿大夫家举行的仪式都没法亲眼细看。

那么,孔子是跟谁学的礼学呢?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译文〕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尊师是在谁处修习的学问呢?”子贡回答:“文王武王之道现今虽然日益衰退,但也不是彻底消亡了,还残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贤者记得重要的部分,其余人记得边边角角的部分。人到处都有,所以到处都是文王武王之道。因此,我们家先生处处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

公孙朝是卫国大夫,体验过朝廷的仪式,总瞧着孔子的礼学来历可疑,于是就问子贡孔子的学统如何。得到的回答是:哪里都能学,不需要什么老师。

所以,孔子的礼学是把四处搜罗的知识残片用自己的想象力拼凑起来的产物,带有空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