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
一、日本青函铁路隧道
长久以来,日本本州的青森与北海道的函馆两地隔海相望,中间横着水深流急的津轻海峡。两地的旅客往返和货运,除了飞机以外,就只能靠海上轮渡。从青森到海峡对岸的函馆,海上航行要4.5 h,到了台风季节,每年至少要中断海运80次。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海峡两岸除飞机和轮渡之外,能有更经济、更方便的交通把两岸联系起来。青函隧道工程(图1-3)的设想也就应运而生。
图1-3 青函隧道
1964年5月,青函隧道开始挖调查坑道。经过7年的各种海底科学考察,专家们才最终选定了安全的隧道位置,并于1971年4月正式动工开挖主坑道。经过12年的施工,1983年1月27日,南起青森县今别町滨名,北至北海道知内町汤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先导坑道终于打通了。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车,从而结束了日本本州与北海道之间只能靠海上运输的历史。3月13日清晨,首班电气化列车满载乘客分别从青森站和函馆站相对发出。电车从海底通过津轻海峡只用了大约30min。
青函隧道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目前日本铁路当局打算在隧道里铺设具有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电缆、高压输电线、天然气管道等,以对隧道加以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青函隧道最大水深140m,最小覆盖层厚100m,采用超前导坑和平行导坑法施工,以便提前探明地质情况并作通风、排水和出渣之用。平行导坑与正洞的中线间距30m,两者之间每隔600m用横向通道连接。青函隧道由3条隧道组成。主隧道全长 53.9km,其中海底部分23.3km,陆上部分本州端长13.55km,北海道端长17km,各设3座斜井和1座竖井,由斜井底部开挖位于正洞与平行导坑下方居中的超前导坑。主坑道宽11.9m,高9m,断面80m2。除主隧道外,还有两条辅助坑道:一是调查海底地质用的先导坑道,二是搬运器材和运出砂石的作业坑道。这两条坑道高4m、宽5m,均处在海底。现在,先导坑道用于换气和排水,漏到隧道的海水会被引到先导坑道的水槽,然后再用高压泵排出地面;作业坑道则用作列车修理和轨道维修的场所。
修建这条青函隧道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1971年主隧道动工兴修时,预算工程的全部费用为8.3亿美元,但后来多次追加费用,估计到隧道竣工,整个工程需用27亿美元,平均每公里5000多万美元。青函隧道的工期长达24年。
由于海底复杂的地质断层和软岩构造,隧道曾出现多次严重渗水事故,自隧道动工以来,已有33名工人丧生,1300人伤残。隧道两度被海水淹没,第一次发生在1969年,海水将岩缝冲大,每分钟涌入11t,水在斜井里上升了150m。工人们花了近5个月时间将积水抽出,后来在整个隧道周围灌上一层厚达4.5m的水泥浆,并用钢板把岩缝堵住。第二次发生在1976年,海水再次以每分钟70t的流量冲入供应隧道,工人们又足足奋斗了5个月才控制住这次水害,共死亡20余名工人,仅后一次水害的影响,使整个工程至少被推迟了两年。
二、中国乌鞘岭铁路隧道
乌鞘岭特长隧道(图1-4)全长20.05km,于2006年8月23日实现双线开通,兰新铁路兰武段(兰州西至武威南)新增二线铁路全面建成,欧亚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被消除。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图1-4 乌鞘岭隧道
乌鞘岭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乌鞘岭位于山脉断层之上,洞身穿越4条断裂带组成的挤压构造带,处于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建设者们开展科研攻关,提出不同区段围岩物理力学参数的建议采用值,用于设计和施工,提高了施工质量。乌鞘岭特长铁路隧道的顺利完工,改变了铁路选线中不敢采用特长隧道的观念,可以说,没有乌鞘岭特长隧道的施工经验,就不敢选择27km长的太行山隧道和32km长的新关角隧道。同时,乌鞘岭隧道中积累的施工经验,对今后线路的走向和隧道的快速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三、风火山隧道工程“世界第一高隧”
1.工程概况
隧道施工技术标志性成果是建成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带风火山隧道(图1-5)。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轨面标高4905m),也是青藏铁路上的一项重大关键工程。隧道长1338m,全部穿越多年冻土区,洞口及浅埋段属富冰冻土,含冰量达50%以上,洞身段裂隙冰发育,隧道施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技术难度极大。风火山地处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5010m。这里气候严酷,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7℃。氧气极为稀薄,低于人类生存极限,被称为生命的禁区。风火山实际上是一座冰山,多年冻土成为施工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图1-5 风火山隧道
2.施工设计
风火山高原冻土隧道设计和施工中,研制、使用了适应冻土隧道施工的低温早强混凝土。采用了防水、保温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等技术难关,掌握了高原冻土路基和隧道施工的有效办法,使之达到了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领先水平。在风火山不良地质地区打隧道,关键是解决围岩热融问题。施工单位把攻克饱冰冻土地质施工作为首选目标,并借鉴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经验,研制、投产了两台特大型隧道空调机组,形成洞内空气冷冻室和冷气空调室,把洞内温度控制在±5℃之间,从而解决了不同冻土地质条件下的热融问题,为确保工程顺利进展探索出了新路。先后购进了400余台(套)一流的高原施工机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风火山隧道是青藏线上浅埋层最长的隧道,为避免出现塌方,针对不同地质的喷护和支护提出了一揽子工法方案。在富冰冻土地段,采用大管棚加小管棚的双层超前超强支护法,利用中空锚杆和加温后的水泥浆锚注,使围岩上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实行“弱爆破,快支护、快初衬”,使富冰冻土区段得以安全通过。对裂隙冰地质,采用“先抢格栅架,快焊钢筋网,边焊边喷护”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融冻泥岩地质,采取“用水玻璃进行双液注浆,首先稳定山体结构,待水玻璃与水泥浆凝固后,再进行谨慎开挖”,很快就防止了融冻泥岩的塌落,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3.科技创新
(1)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制氧、供氧技术。研制建成的风火山隧道制氧站,氧气产量大于20m3/h,氧气浓度达到92%以上;提出了隧道掌子面弥散式供氧和隧道氧吧车供氧的新方法。
(2)研制了SDTK-100型高原隧道专用空调机组,使隧道内的温度控制在±5℃之间,保证了掌子面的冻土热扰稳定及混凝土施工质量。
(3)首次研究了高原多年富冰冻土、冻岩条件下隧道湿喷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工艺,研制了低温早强抗冻复合型速凝剂,使喷混凝土在负温下迅速凝结硬化,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4)研究总结了多年富冰冻土浅埋段开挖、支护成洞施工技术。
(5)首次采用“防水板+隔热层+防水保护层”的防水、保温结构形式,沿隧道全长全断面铺设,形成隧道二次衬砌完全和地层隔离;保温复合结构的“无钉法铺设”施工新工艺,确保风火山隧道不渗、不漏。
(6)研究低温耐久性混凝土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低(负)温条件下混凝土硬化初期不被冻坏,且强度持续增长的难题;取得了一整套在严酷条件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养护工艺。
(7)首次研究了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合理配套技术及维修保养方法,为风火山隧道的顺利建成提供了保障。
(8)通过对温度、压力、变形、冻融圈等施工信息的监测,根据数据指导施工,保证风火山隧道施工质量控制,提出了一套高原多年冻土隧道信息化施工方法及工艺。
(9)首次采用盐水水炮泥封堵炮孔的技术措施,达到降低工作面温度和降尘的效果,测试分析,在冻土边坡中的最大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2~5cm/s为宜,在隧道掘进中对围岩最大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5~10cm/s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