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坝址区自然条件
2.1 水文、气象条件
黄河上游径流主要为流域内降水形成,以雨水补给为主,融雪补给为辅。上游有天然湖泊、沼泽的调蓄,径流变化相对稳定。年内径流变化受环流形势、降水、气温和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汛期6—9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总径流量的60%,枯水期12月至次年3月径流量约占年总径流量的10.4%。
黄河上游洪水涨落较缓,历时较长,洪次较少,间隔较长,大小洪水年周期交替现象比较明显。一次洪水过程历时约40d,7月及9月洪水出现频次较多,且9月洪峰流量比7月大,6—8月次之,10月偶有发生。
根据青海省气象局刊布的同德县气象站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0.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3℃,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11.6℃。平均年降水量为425.2mm,年蒸发量为1482.4mm,最大风速为25m/s,最大冻土深度为162cm。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春、秋季短且多风,气温日、年差较大,霜期长,雨量少,蒸发量大,空气湿度低。夏、秋季节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在地区分布上,降水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上游吉迈—玛曲—唐乃亥区间,其中以上游吉迈—玛曲区间的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为600mm,最大年降水量可达960mm。玛曲以下降水量逐步递减,至同德年降水量降至425mm。
2.2 上游围堰地形地质条件
上游围堰位于大坝趾板上游300~385m处,堰顶高程为3135.00m,围堰高度为53m,平水期河水位高程为3089.00m,河面宽度为62m,堰顶河谷宽度为118.3m。河床覆盖层浅,厚2~5m,堰基覆盖层粒度成分以卵石为主,含漂石,级配不良,强透水,渗透破坏类型主要为管涌型,需采取有效的防渗处理措施。左岸天然坡角68°,地形较完整,天然岸坡整体稳定。边坡基岩裸露,岩性为中生代二长岩。右岸边坡呈上陡下缓特征,以3165.00m高程为界,3165.00m以上坡度为73°,3165.00m以下坡度为42°,岸坡地形较完整,天然稳定性较好。边坡基岩裸露,岩性为三叠系变质砂岩(T2-3Ss),岩体结构面主要为顺层裂隙和层间挤压带。
2.3 下游围堰地形地质条件
下游围堰位于大坝下游坡脚176~188m处,堰顶高程为3088.30m,围堰最大高度为16m,平水期河水位高程为3082.80m,河面宽度为87.05m,堰顶河谷宽度为101.4m。河床覆盖层厚约为15m,堰基覆盖层粒度成分以卵石为主,含漂石,且有大孤石,级配不良,强透水,渗透破坏类型主要为管涌型,需采取有效的防渗处理措施。左岸天然坡度为55°,地形较完整,天然岸坡整体稳定。右岸天然坡度为42°,岸坡地形较完整,天然稳定性较好。两岸边坡基岩裸露,岩性为三叠系变质砂岩(T2-3Ss),岩体结构面主要为顺层裂隙和层间挤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