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工程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动

SPAC系统中的水流是十分复杂的。有液态水的运动,如水在土壤和植物体中的水流;有汽态水的扩散,如干土层和大气中的水汽扩散;还有由液态到汽态的相变,如土面蒸发和叶面蒸腾等。水势各组成分势,在土壤、植物和大气中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田间土壤的变异性、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气象因素的非稳定性等,很难用数学模式精确地描述,故SPAC系统中水流运动过程的分析,目前还只能用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

一、植物细胞水势及植物体中的水流

植物细胞的总水势φ可表示为三个分势——基质势φm、溶质势φs和压力势φp之和,即

应该指出,植物细胞水势的各组成分势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对于溶质势φs和压力势φp,其中之一的改变必然伴随另一分势的变化,这是有别于土壤水势的。

1.细胞—细胞的渗流

Molz等人(1974年)提出了细胞—细胞和细胞壁的渗流模型。该模型除了考虑溶液由一个细胞向相邻的细胞渗透外,还考虑了细胞壁中的渗流以及细胞和细胞壁之间所存在的溶质运移。该模型有下列假定:细胞膜为完全半透膜,φp=0时,每个细胞的大小V0(V0φp=0时的细胞体积)及φs0φs0V=V0时细胞的溶质势)相等,各细胞的EE:弹性模量,Pa)、kk:细胞膜的渗透系数,cm/(s·Pa)]均相同。经分析得出描述此种细胞渗流模型的基本方程:

其中:φ为细胞中的水势,φ=φp+φsτ为细胞壁中压力势、亦即其水势;R为细胞壁和细胞间渗透的阻抗(Pa·s/cm3)。

C1C2分别为细胞—细胞流径中和细胞壁流径中每个细胞的容抗(cm3/Pa),分别为:

其中:a为与x轴垂直方向上细胞壁的面积,cm2S为细胞壁的弹性储水系数,1/Pa。方程式(1-77)和式(1-78)中的扩散系数D1D2分别为:

式中:kh为细胞壁的水力传导度,cm2/(s·Pa);A为细胞渗透的有效过水断面积,cm2;Δx为一个细胞的长度,cm;其他符号同前。

2.植物体中的水流

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根、茎运移到叶面,然后向大气蒸腾散失。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图1-13所示。

植物生长是缓慢的,一定时期植物体内本身所含有的水分较少,并可近似认为是不变的。如果大气蒸发条件近似认为不变,则植物体中的水流可假定为稳定流态,此时,可用下列方程近似表示

式中:q为水分运动通量;Δφ1、Δφ2、Δφ3、Δφ4分别表示水分由土壤向根表面、由根表面向根导管、由根导管向叶面和由叶面向大气的水势差;R1R2R3R4相应为各流段的水力阻抗。当为稳定流时,阻抗愈大其水势降愈大。从土壤到大气,总水势差达数百bar,在干燥条件下,甚至达1000bar左右。总水势差中,从叶面到大气的水势差最大,相应阻抗也大,次之为根内的水势差。

图1-13 植物体中水流及其水势分布示意图

图1-14 根的构造示意图

二、根系结构及其吸水机制

植物根系是生命活动最强的部分,是从根的顶端到生长着根毛的一段,称为根尖。根尖一般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组成,如图1-14(a)所示。吸水作用最强的部分是根毛区,其横截面如图1-14(b)所示。根的表皮,是一层有生命活动的细胞,细胞的外壁突起而形成根毛。表皮以内为皮层,由许多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多孔隙。皮层的最外一层细胞称为外皮层,最内一层称为内皮层。内皮层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部分加厚且木质化和栓质化,对水和溶质的渗透性很小,这种特殊结构称为凯氏带。皮层以内为根的维管组织。维管组织中,紧靠内皮层的是中柱鞘,内部主要是木质部和韧皮部,其间有形成层。木质部的导管与茎、叶的导管相通,能将根所吸收的水和养分向上输送。韧皮部的筛管和茎叶的筛管相连,其作用是将叶片所合成的有机物输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植物在蒸腾作用下,叶细胞由于失水造成细胞溶液浓度的增高和体积缩小,因而溶质势和压力势均减小。叶水势的降低,则形成从土壤→根→茎→叶逐渐减小的水势分布。在这种水势的梯度作用下,水分便由土壤进入植物体,沿根、茎导管上升到叶面,源源不断补充蒸腾所散失的水分。此时,植物根系吸水并非其本身生理活动的结果,植物体只是提供了水分运动的通道。只要蒸腾作用一停止,根系吸水随之减弱,以致停止。因此,一般称蒸腾作用下植物吸水为被动吸水。

植物在没有蒸腾作用下也会吸水,甚至能使水分沿植物体上升到几十米的高度,这种吸水作用称为主动吸水,以往称为根压。主动吸水可用离子的主动吸收和水势原理来解释。根的内皮层的外侧和外部环境相通,供氧充分呼吸代谢作用强,因而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使离子逆着浓度方向进入根的内部。这种作用称为离子的主动吸收。离子主动吸收的不断积累,使得内皮层两侧逐渐形成较大的外低内高的浓度差,也即造成较大的水势差。在此水势差作用下,外部自由空间的水溶液克服凯氏带形成的阻力,不断地渗入到内部自由空间,从而形成单向的主动流动。

图1-15 叶的构造示意图

一般认为,两种吸水机制都是存在的,只是情况不同时所起的作用不同。高大植物,或蒸腾作用强烈的情况下,物理性的被动吸水是主要的;幼小植物,或成年作物其蒸腾作用受到抑制时,生理性的主动吸收是主要的。SPAC系统中的水流主要是蒸腾作用下的被动吸水。

三、叶片结构及其腾发机制

典型的植物叶片为一薄扁平体,其断面如图1-15所示。上、下表皮各由一层活细胞组成,相互嵌接紧密,外壁厚且角质化,有的还具有蜡质。在上、下表皮处,或只在某一表面处有许多气孔,它们是水、气出入植物体的门户。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形成,有调节气孔开度的功能。叶片内靠近下表皮的是海绵组织,其细胞呈不规则的疏松排列。海绵组织的细胞间隙发达并和邻近表皮处的气孔腔相通,构成叶片内部的连通系统。

通过叶片角质层的蒸腾作用十分微弱,植物蒸腾失水主要通过叶片气孔。气孔蒸腾的第一步是水分在气孔腔和细胞间隙的叶肉表面蒸发(水面蒸发)。由于叶肉内部孔隙十分发达,内表面积很大,甚至可达叶片外表面积的30倍以上。在这样大的面积上蒸发,很容易使气孔腔和细胞间隙内的水汽达到饱和。气孔蒸腾的第二步是水汽由气孔腔经由气孔向叶面大气扩散。扩散通量取决于气孔扩散阻力,而影响阻力大小的因素是气孔大小。根据小孔定律(或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通量,不是和小孔的总面积成正比的,而是和小孔的总周长成正比。叶面积相同时,气孔数愈多,周长愈长,则扩散通量愈大。叶片上气孔很小,一侧表皮的1mm2面积上,约有气孔数数十至一百多个。因此,尽管气孔的面积不大,却能发生较大的扩散通量。蒸腾的最后一步是水汽从叶面向大气扩散。

无论是地面蒸发还是叶面蒸腾,首先必须发生由液态转化为汽态的水的相变,为此必然消耗汽化潜热。汽化潜热或简称潜热,定义为1g质量的水蒸发为同温度的水汽时,需由外界供给的热量,记为L(J/g)。该值与温度有关,表达式为

式中:T为温度,℃。因此,能量的供给是蒸发和蒸腾得以进行的第一个条件。

当蒸发面上的水汽达到饱和时,水的相变则随之停止。蒸发及蒸腾得以进行的第二个条件是水汽的输送,及蒸发面上水汽向大气扩散。对于植物蒸腾,先气孔扩散,而后是大气扩散。而气孔扩散阻抗对蒸腾是有影响的。

蒸发和蒸腾显然还和土壤水分及植物生长状况有关。土壤愈干燥,土壤导水能力愈低,则向地表和根表面输水愈困难;植物生长愈旺盛,根系及叶片愈发育,则同样条件下吸水及相应的蒸腾作用大。因此,土壤供水和植物吸收是影响蒸发和蒸腾的第三个条件。

通常情况下,把蒸发和蒸腾二者作为一个量计算,此即腾发量。腾发量是单位时间(d)单位地表面积上蒸发和蒸腾所散失的水量之和(常用mm/d计),有潜在腾发量、作物最大腾发量和作物实际腾发量之分。潜在腾发量ETp是指地表完全覆盖、作物高度均匀且供水充分的情况下,参考作物(如短率牧草)在田间的腾发量。潜在腾发量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是大气蒸发能力的度量。某一作物的最大腾发量ETm,是指供水充分且该作物生长良好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最大可能腾发量。除受气象因素影响外,它还和作物种类及生育阶段有关。作物的实际腾发量ET是田间条件下的腾发量,除前述因素外,还受田间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