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退田还湖综合治理
行至岳阳市君山垸堤防处,已近傍晚,雨水暂歇,阴云仍在。长而宽的堤防上,附近三三两两村民悠闲地散着步。
“1998年那时候启用了子堤,用块石、蛇皮袋挡水,解放军日夜奋战在大堤上。”君山区水利局副局长卢建文指着脚下说,“那时候堤面全是水。”
素有“洞庭明珠”美誉的君山区,北沿长江,南临洞庭,扼洞庭湖的出口咽喉。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交汇于此,是洞庭湖区防汛的重要“堡垒”。
堤身堤基隐患处理,堤身护坡,填塘固基,防浪林护堤林,堤顶路面硬化……于2014年开工建设的君山垸堤防加固工程,加固堤防总长15.15公里。而今,它们张开坚强臂膀,时刻守卫家园。
防洪堤坝是确保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安全度汛的水上长城,也是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基础。君山区的圩垸堤防建设,映射出多年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98大洪水过后,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等五省对干堤进行了全面加固,并加高加固了部分支流及洞庭湖区、鄱阳湖区的重点圩垸堤防。筑牢第一道防线,夯实防御薄弱环节,成为沉着应对、有力出击的保障。
“湖区是防洪的薄弱环节。”湖南省防办主任罗毅君说。
“洞庭天下水,鱼美稻粱肥。”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这个美丽的湖泊不吝赞美之词。曾经,它只是君山附近的一小块水面,随着江河关系变化,湖面面积不断扩大到约6000平方公里,全盛时期号称“八百里洞庭”。而在清朝中叶后,不断的围湖造田和日益严重的泥沙淤积使得湖面面积不断萎缩,调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连年不断,湖区人民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8年后,洞庭湖被纳入国家治理大江大湖的规划之中,湖区开始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工程,洞庭湖的命运也因此改变。浩大的工程给洞庭湖带来历史巨变——退田还湖面积779平方公里,有效扩大洞庭湖调蓄洪容积34.7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也显著改善。而今,这里可见湖水浩渺,飞鸟云集,景象怡人。
经过不同重点、不同阶段的长期治理,现在洞庭湖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已大为增强。岳阳市防办主任冯楚生说:“现在,洞庭湖区已初步构筑了以堤防为基础,防洪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电排建设和其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来源:《中国水利报》2016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