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兴水惠民:中国水利报社“深入基层报道年”活动优秀作品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尊重保护自然,秉持系统治理,“一河一策”唤醒浓浓乡愁

治水理念是“道”,建设方式是“术”。在治水工作中,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治水之“道”?尤猛军说:“按我的理解,就是四个字——顺应自然。”

荔枝林翠绿无比,鱼儿畅游,乡亲们迎着冬日和煦的阳光辛勤劳作……永春县岵山镇金溪边,4棵树龄均过百年的荔枝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一字排开,枝叶随风摇曳,整棵树如同翩翩起舞一般。

“用打木桩、抛石头的办法来做护岸,清除淤泥、垃圾,建设休闲步道,保留古桥古树,再把这些尊重自然的措施叠加起来立体运用。”永春县水利局局长郑双伟介绍,“河堤牢固,又能自然呼吸,行洪能力更强,还节省了征地成本。”

试点可作为参考,但不能“一刀切”。根据不同流域、河流、河段,福建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工艺、方法,每一个治理河段都要有独具特色的治理方案,概括起来就是“因地制宜,‘一河一策’”。这就促使设计单位、水利部门、当地政府必须一起到现场逐段看、逐段议,杜绝了“一张图纸、一个断面套到底”的现象。同时,福建坚持城乡兼顾,下好全省“一盘棋”,让山区与沿海、城市与乡村共勉共进,让城乡百姓同享生态福利。

“治理旧县河时,在重要城区段修筑传统防洪堤,其他地方则做生态防冲带,力戒农村城市化、景观人工化,保留或重塑自然弯曲的河岸线,重视人水融合,鼓励群众在河两岸植树造林。”

在旧县河畔,上杭县副县长张毓章说,县内河流都将坚持按照这一原则开展治理。

保住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不仅凸显了福建生态效益的“金字招牌”,还将生态转化为红利,更让群众心中那份缅怀许久的乡愁有了安放之地。

通过生态治理、打造景观,延寿溪吸引了一批知名地产商入驻,沿溪两边每亩土地从水系治理前的30多万元,一直涨到500多万元;永春县在桃溪流域治理中打造永春版的“清明上河图”,县域环境的改变,集聚了人气,旅游、养生、种植等经济效益明显,“生态+”之路潜力无限。

“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这句话是100多万海外永春籍华侨华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永春的山山水水寄托了他们在海那头最绵密的想念。“文化也是提升永春对外形象和吸引力的重要抓手,‘乡愁’文化就是我们的主打牌。”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表示。其实,作为全国第二大侨乡,每个福建人都是寻找那份乡愁情愫的主角。

厦门市创新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截污控源、生态修复为抓手,对山、水、林、田、路、村庄等开展系统治理,成效显著。在过芸溪治理中,厦门及时公布治理信息,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河宽了,水清了,海沧区洪塘村居民陈及滨从阿里巴巴辞职后选择回村创业,利用“互联网+”开办民宿,月均收入达2.5万元。像陈及滨这样回乡创业的青年,在当地共有22名。过芸溪的优美环境,还吸引了很多将创业目光聚焦于这片热土的台湾同胞。

建设步步为营,管理也应有章可循。《福建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验收办法(试行)》对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划定,水环境监测计划制定等技术和感性指标都做出规定,验收复核内容包括建设目标、工程数量与质量、项目建设管理和建后管养机制。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社会化管养已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新模式。

理念嬗变,别样精彩。变与不变,全系于我是谁、为了谁。借助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福建水利人正在用创新行动护卫绿水青山,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让百姓共享水利绿色发展成果;他们矢志促进全省水利发展再上新台阶,也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了生动诠释。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