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等,我国水资源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短缺矛盾加剧

按照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目前,我国人均占有量约为224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总体处于轻度~中度缺水状态。多年平均情况下全国缺水500多亿m3,400多座城市缺水。地下水超采严重。华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形成了许多漏斗区。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能源基地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人均供水能力较差。东部发达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及用水需求的持续增加,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水短缺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水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入河入湖的废污水排放量仍然较高,治污难度增加。《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废水排放量(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24.5亿t[4],此后连年增加,到201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增加到716.2亿t[5],10年间增加了191.7亿t,每年以3.7%的速率增加。淮河、海河、太湖、滇池等河湖水质尤差。农业面源污染加重,饮用水水质安全存在隐患。地下水污染也十分严重,存在由浅层向深层蔓延的趋势。据201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对全国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和面积较大的121个主要湖泊共2.9万km2水面进行水质评价。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9个,Ⅳ~Ⅴ类湖泊57个,劣Ⅴ类湖泊25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32.2%、47.1%和20.7%。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大部分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湖泊有28个,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3.1%;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有93个,占评价湖泊总数的76.9%。

三、水生态损害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达到2.8万亿m3,但是可利用总量仅为8000多亿m3,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9%。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有限的前提下,一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力布局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考虑不全面,部分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甚至盲目发展高耗水产业,进一步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引起河枯湖干、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旱涝灾害增多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挤压人类生存发展环境。据初步统计显示,我国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06%、82%和76%,远超水资源承载能力。另外,湖泊湿地萎缩,降低了蓄水能力,又进一步带来河流断流、河道缩减,以及土地沙化、水库河道淤积严重的问题。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时期,人口数量仍将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因此用水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接近15亿人,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不足1900m3,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m3左右,废污水排放量将超过1000亿m3,水资源供求压力将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愈加严峻。显然,加强水资源保护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以及全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3]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4]数据来源:《2005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5]数据来源:《2014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