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
4.1 农业用水管理组织
4.1.1 农田水利管理组织
灌区管理组织,实行按渠系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性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国家管理的灌区,属哪一级行政单位领导,即由那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建立专管机构,根据灌区规模,分别设管理局、处或所。集体管理的灌区,由乡村设专管机构或专人管理。
灌区专管机构设置。大中型灌区目前多采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灌区建成后,由当地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组建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对灌区取水枢纽、干渠、支渠等骨干工程运行维护和灌溉供水进行经营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部分灌区设有由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有关部门、受益乡村、用水户代表等组成的灌区代表大会或灌区管理委员会,它是灌区实行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有关灌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水量分配、灌溉秩序、水费计收与支出等,由灌区代表大会或灌区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支渠或斗渠以下的工程和田间灌溉服务通常由受益农户推选代表组成支(斗)渠委员会或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有一些灌区习惯采用以乡村行政区为单元的农村集体管理。
对于量大面广的小型灌溉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的斗渠以下田间工程设施,目前各地多由村民委员会统一负责管理,或采用承包、“租赁”、“竞价承包”经营管理权等方式,将灌溉服务和工程运行维护责任落实到有能力、有经验的农民个人或小组,提高了水费实收率,改进了灌溉服务,减少了用水纠纷,工程管理维护状况得到改善。
近年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更加引起重视,正逐步推广,国家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到2009年,全国已建立用水户协会约5万多个,它们对于改进支、斗渠以下工程设施维护和灌溉服务、水费征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4.1.2 农田水利管理职责
县及县以上管理的水利设施,由国家设立管理组织,实行统一领导,按渠系分级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乡、村队管理的水利设施,由乡村设立水利管理组织或确定专人管理;灌区跨村的水利设施,由乡从受益村指定人员进行管理;灌区中村级的水利设施,由本村派人管理。对管理组织或个人,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乡、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应建立灌区代表会,实行民主管理。
目前,大多数灌区实行灌区管理局(处)负责管理支、斗渠以上骨干工程,配水到支、斗渠进水口,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支、斗渠以下工程。协会最高权利机构为协会代表大会,协会常设管理机构为执行委员会(成员包括各用水组组长,灌区管理处技术员及各村管水员),执委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
1.民主管理组织
灌区民主管理组织的形式很多,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尽相同,但差异不大,一般采用的有灌区代表会及各级管理委员会。灌区实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灌区代表会,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灌区管理单位和受益地区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由上级行政领导任主任委员。灌区专管机构是它的常设办事机关。
(1)灌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审查灌区管理单位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定和修改灌区管理的规章制度,研究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灌区代表会的职责。反映受益乡村的意见和要求,审查灌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管理委员会提交代表会研究的重大问题,并做出决议。管理委员会和灌区代表会的决议,报上级行政领导机关批准后执行。
(3)灌区专管机构的职责。
1)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灌区代表会和管理委员会的决定。
2)建立健全灌区群众性管理组织。
3)进行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运用,组织受益单位做好田间工程和平整土地。
4)组织受益单位进行渠道的清淤、堵口、抢险等工作。
5)实行计划用水,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灌溉质量,搞好排水,改良灌区土壤。
6)开展灌溉试验工作,推广科研成果,总结群众经验,指导科学用水。
7)保护水源水质,防止污染。
8)组织进行灌区绿化工作。
9)组织水费收缴,开展多种经营,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营管理。
10)健全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制度,加强统计工作,建立技术档案。
11)做好职工培训工作,提高政治、业务、技术水平、关心职工生活,解决实际困难。
2.行政管护组织及职责
县(区)相应成立县(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主要是县(区)水务(农水)局、财政局、国土局、农委、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单位。
(1)县(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主要职责。
1)筹集县(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专项经费。
2)督促、指导镇、乡、街道办和村成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业主,整理汇总村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业主有关资料。
3)统计每个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业主管护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农田面积,以镇、乡、街道办和村为单位汇总并上报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4)测算、编报并分配每个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业主单位管护经费。
5)定期不定期对镇、乡、街道办和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6)编制县(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维修方案。
7)与村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业主单位签订管护协议。
(2)镇、乡、街道办应有专门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事机构(水利站)的主要职责。
1)负责《水法》、《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和省、市有关地方性法规的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
2)统一管理当地水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工作,负责水利年度的统计工作。
3)负责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规划、勘测与设计,搞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4)负责农村水利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村水利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5)负责农村水利项目的评估、技术咨询及项目管理工作。
6)负责防汛抗旱管理及防汛抗旱资金管理,搞好抗旱、抗洪抢险组织工作。
7)承办本级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3)村级水管组织主要职责。
1)负责本村范围内大、中、小沟及田头沟的管护工作。
2)负责本村范围内大、中、小沟农用生产桥及田头沟桥涵的管护工作。
3)负责本村范围内塘坝的管护工作。
4)负责本村范围内小型灌溉泵站的管护工作。
5)负责本村范围内中、小沟节制闸的管护工作。
6)负责本村范围内机井的管护工作。
7)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护工作。
8)负责本村范围内灌溉渠道(管道)等设施的管护工作。
9)负责上级管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地方关系协调和水事矛盾协调处理工作。
3.农民管水组织及职责
灌区专管机构与农民用水协会都是为灌区广大用水户服务的性质相同的经济实体,都为农民服务,两者形成合同关系。农民用水协会不但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而且按照灌区专管机构的统一规划和安排部署经营运作,接受专管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督。灌区管理单位在监督协会规范运行的同时,尽力为协会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业务指导,搞好技术培训,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对灌区专管机构能进行有效监督,促使其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1)协会的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一般由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所在地农户为会员组建,也可以行政村或若干个自然村(组)的农户为会员组建。协会应依法依规组建,做到农户自愿、民主通过章程制度和选举产生协会理事成员、民政部门登记发证、技术监督部门代码发证、金融部门开户、有固定办公场所等。当地政府鼓励以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流转后的新业主为其承包、租赁等范围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业主,协会必须通过民主听证等方式等确定农户会员每年会费(水费)标准并足额按时计收。当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需要大额投资时,除县(区)级及其以上部门补助经费外,维修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按农户会员收益大小计收单项会费(水费)。
(2)专管人员的选聘。协会对所管护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要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确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管人员,并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管人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力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管人员的工资待遇等。
(3)协会的职责。协会对所管护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安全运行负责;协会组织农户会员对所管护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定期进行维修;协会做好水法规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群众保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法律意识;协会公示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情况,定期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4)农水设施的移交。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竣工验收后,由各有关部门直接向工程所在地镇、乡、街道办和村或协会办理工程及管护工作移交手续。
4.2 灌溉用水计划
灌溉用水管理是整个灌溉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用水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灌溉工程的效益和农业的增产。用水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实行计划用水。
计划用水就是有计划地进行蓄水、取水(包括水库供水、引水和提水等)和配水。无论是大、小灌区,都要实行计划用水,做好用水管理工作。实行计划用水,需要在用水之前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并考虑水源情况,工程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安排等,编制好用水计划。在用水时,视当时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当时的气象条件,修改和执行用水计划,进行具体的蓄水、取水和配水工作。在用水结束后进行总结,为今后更好地推行计划用水积累经验。计划用水是一项科学的管水工作,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预测,要充分地吸取当地先进经验,做到因地制宜和简便可行。只有这样计划用水才能得到贯彻和推广。
4.2.1 用水计划的编制
用水计划是灌区(干渠)从水源取水并向各用水单位(县、乡、村或农场)或各渠道配水的计划。它包括灌区水源取水计划和渠系配水计划两部分,现将这两部分的编制方法分述如下。
4.2.1.1 取水计划的编制
取水计划由全灌区的管理机构编制,它是在预测计划年份各时期(月、旬)水源来水量和灌区用水量的基础上,进行可供水量与需要水量的平衡分析计算。通过协调、修改,确定计划年内的灌溉面积、取水时间、各时期内的取水水量、取水天数和取水流量等。对于水库灌区,其取水计划就是水库的年度供水计划。以下仅扼要叙述引水(或提水)灌区取水计划的编制方法。
1.河流水源情况的分析和预测
渠首可能引取的水量取决于河流水源情况及工程条件。因此,应首先分析灌溉水源。在无坝引水和抽水灌区,需分析和预测水源水位和流量;在低坝引水灌区,一般只分析和预测水源流量;对于含沙量较大的水源,还要进行含沙量分析和预测。
(1)水源供水流量的分析与预测,主要是确定计划年内的径流总量及其季、月、旬(或五日)的分配,即水源供水水量或流量的过程。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成因分析法、平均流量法和经验频率法等几种。
成因分析法是利用实测资料,从径流成因上分析一些气象、水文因素与水源径流的关系,建立相关图(例如,建立降水径流相关曲线等),据此再按选定的各阶段气象、水文(如降水)资料来确定河流的径流过程。平均流量法系根据多年实测资料,按日平均流量,将大于渠首引水能力的部分削去,再按旬或五日求其平均值,作为所拟定的水源供水流量,方法较简易,多用于中小型灌区。
经验频率法中较多采用分段假设年法或分段实际年法,一般根据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情况以及水源年内变化规律,将全年划分为2~3个阶段,或只分析全年中某一个阶段。如北方划分为春灌、夏灌等,南方的水稻灌溉期,可划分为泡田期、生育阶段灌溉期等。分段假设年法系将该阶段内多年实测流量,按旬或五日平均后依递减顺序排列,取相应于所选频率的旬或五日流量,作为该阶段内各旬(或每五日)的水源供水流量。分段实际年法系将历年该阶段的平均流量依递减顺序排列,取所选频率的年份,以该年内各旬(或每五日)平均流量作为水源供水流量。
(2)河源含沙量的分析与预测,对于从多沙河流引水的灌区,为了防止渠系淤积,在超过允许限度的高含沙量时,往往要停止引水或进行其他安排(如引洪淤灌等),故要分析和预测不同含沙量的出现次数、日期及延续时间。其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分段真实年法,也可采用与水源流量相同年份的含沙量资料。
(3)渠首可能引取流量的确定,低坝引水灌区,当水源供水流量大于渠首引水能力时,即以渠首引水能力为可能引入流量;当河源供水流量小于渠首引水能力时,即以水源供水流量为可能引入流量。无坝引水和抽水灌区,还要根据水源水位与引取流量的关系来考虑各阶段可能引取的流量。若有几个相邻的灌区在同一河流上引水,要根据统一安排的河系分水比例来确定各灌区的引水流量。
2.计划引取水量的确定
通过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渠首可能引取的水量和灌区灌溉需要的水量后,将两者进行平衡分析,最后确定计划引取水量的过程。
在平衡分析中,若某阶段可能的引取流量等于或大于灌溉需要的流量,则以灌溉需要的流量作为计划的引取流量;若可能的引取流量小于灌溉需要的流量,就需要调整用水。最后确定计划的引水流量过程,要使任何阶段的计划引取流量不大于可能的引取流量。
4.2.1.2 灌区配水计划的编制
灌区配水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每次用水时渠道的配水方式、配水时间和顺序,以及水量的分配等。
1.配水方式
灌区配水一般有两种方式,续灌和轮灌。
续灌:在水源比较丰富的情况下,供需水量基本平衡时,一般除斗、农渠进行轮灌外,干、支渠道都采用续灌方式。当供水流量减少后,供水量差额在25%~30%以内时干支渠仍可采用续灌,但其配水量应按比例减少。供水量差额超过25%~30%时干支渠就不应该采取续灌方式,而应改为轮灌。
轮灌:当水源供水不足,经采取其他措施(压低灌水定额,调整灌溉面积等)后,供需水量差额仍较大时,干支渠就要考虑轮灌。采取轮灌方式配水,水流比较集中,渗漏损失小,在水源紧张、旱情严重时这种轮灌方式有利。
2.配水顺序
(1)正确处理上下游之间关系,在抗旱季节,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最为突出,上游多得水,下游少得水,上下游之间出现矛盾。合理解决这一矛盾,有助于提高灌区经济效益。
(2)先高田后低田。先灌高田,这样水量集中便于灌溉,后灌低田,因为低田灌水方便,由此解决高田和低田的矛盾。
(3)先灌成片田,后灌零星分散田。
(4)先灌急用,后灌缓用。
(5)先看后放。专业管理人员和村干部深入现场,了解旱情,落实灌溉面积,进行四定,即“定专人管理,定灌溉面积,定放水流量,定放水时间”,然后开闸放水,这样才能做到配水合理,供水及时,不致出现不急需用水的地方放了水,急用水的地方反而没有水的不合理现象。
3.水量调配的计算
(1)配水量计算,当水库每次灌水的供水量确定以后,在灌区内部怎样分配,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灌溉面积比例分配,按灌溉面积比例分配计算方法简便,缺点是没有考虑灌区内不同作物种类,土壤差异等条件,水量计算比较粗略;一种是按要求的灌溉用水量比例分配,如果灌区内部种植多种作物,灌水量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单凭灌溉面积分配水量,而应考虑不同作物,不同的灌水量,进行配水计算。
(2)配水时间计算,在续灌条件下,水库的放水时间就是给各条渠道配水的时间。但在轮灌条件下,各条渠道的配水时间就不同,轮灌时间是指在一个轮灌期内各条轮灌渠道(集中轮灌时)或各个轮灌组(分组轮灌时)所需要的灌水时间,一般也是按灌溉面积比例或毛灌溉用水比例进行计算。各轮灌渠(或组)轮灌时间的总和等于一个轮灌期。
4.配水计划表
根据渠系的配水方式,计算出配水量、配水流量和配水时间后,就可以编制成干渠配水计划表。表1.4.1给出了某灌区第一次和第二次灌水的一级配水计划。根据一级配水计划表,各管理站可编制其所属范围内的支、斗渠配水计划,称为二级配水计划,其编制方法与上述相同。编制灌区配水计划,只是实行计划用水的第一步,要切实做好计划用水工作,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用水管理组织做保证。每个灌区都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健全群众性的用水管理组织,与专业管理机构相结合,共同讨论并制定供水、配水计划,并加以贯彻执行。
表1.4.1 某灌区第一次和第二次灌水的灌溉计划表
续表
4.2.1.3 灌区配水计划的执行
1.用水计划的应变措施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源供水量及灌区气象条件变化较大,旱涝交错、供需不协调的现象时而发生。编制用水计划时,应事先考虑灌区自然特点,分析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出应变措施,以适应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比如,当河源流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实行干支渠轮灌,可提高灌溉效率和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保证下游用水,促进均衡受益;引用高含沙水灌溉;制定机动供水的调配渠道,进行流量调节等。更有效的方法是制定动态用水计划。
2.动态用水计划
动态用水计划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灌区水源、气象及田间需水信息进行及时地采集、贮存、处理,并采用系统工程优化技术及现代化的预测预报方法,及时作出河源来水预报、未来降雨预报及灌溉预报,进而编制出更加适合灌区各作物实际需水状况的短期(周或旬)的灌溉用水实施计划。而且一旦来水、用水信息发生变化,即可迅速作出相应的修正用水计划。这对科学指导灌区灌溉用水,提高灌溉增产效益及用水管理水平,使灌区用水逐步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1)灌区河源来水与灌溉用水的预测预报。以上所述的计划用水,都是在假设河源来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等为已知的情况下编制用水计划的,称为确定型的用水计划。但在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由于河源来水和农业气象多变,且往往是随机变化的,因而在动态用水计划中需建立河源来水的随机预报模型及未来降雨的概率预报模型,或者采用时间系列分析,灰色理论或模糊数学等方法,及时对未来短期内的河源来水和降雨作出较为精确的预测预报,并结合采集的土壤、作物需水等信息,及时进行全灌区作物的需水预报、未来灌溉制度的模拟以及进行灌溉用水的预报。
(2)灌溉水量的优化调配。在河源来水和灌溉用水预报的基础上,根据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采用优化技术,对灌溉水量的时、空分配作出最优抉择,以寻求全灌区最大的灌溉增产效益。也可对灌区地面水、地下水及库水等多种水源进行联合调配,以寻求农田灌溉、城镇用水,工业或乡镇企业用水等多目标的最优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水源的经济效益,同时使全灌区的灌溉环境得以改善。对于供需矛盾突出的半干旱灌区做好有限水量的调配,充分发挥单位水量的经济效益显得更为迫切,更具有实用价值。
4.3 工程管理及养护
工程管理是农田水利管理运行的基础,其任务是对灌区的工程设施进行监测、维修养护、扩建、改建等,是工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的合理运用,建筑物的检查、观测、维修和养护,工程的加固和改造等。
4.3.1 水源工程的管理养护
灌区水源主要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地表水包括河川径流、湖泊以及在汇流过程中由水库、塘坝等拦蓄起来的当地地面径流。河川径流是指河流、湖泊的来水,而水源的集水面积主要在灌区以外,它的来水量大,不仅可作灌溉水源,而且也可满足发电、航运、供水等部门的用水要求。地下水可大致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两类。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还有河渠、坑塘等地表水渗漏补给和开采区以外的地下水侧向补给等。由于补给容易,埋藏较浅,便于开采,是灌区较好的水源。深层地下水是亿万年前地质构造作用下形成的,补给量很少,开采后不易恢复和补偿,应作为后备水源并需严格控制、限量开采。
此外,灌溉回归水(指引入灌区后未能利用又经地表或地下流回沟渠或河道的水量)和城市污水也可用于灌溉,这部分水必须符合灌溉水质标准,尤其是城市污水,需经过处理后才能用于灌溉。
渠首工程的管理养护是指保持工程完整状态和正常运用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包括一般的小修小补,它是经常、定期、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的。维修则是指工程受到损坏或较大程度破坏时的修复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较大。维修一般又分岁修、大修及抢修。养护与维修之间没有严格界限,工程的某些缺陷及轻微损害,如不及时维修,就会导致工程的严重破坏;反之,加强经常性的养护工作,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以防止或减轻工程的破坏现象。水源工程的养护同土坝、混凝土坝、水闸等养护维修工作的一般要求和维修方法。
4.3.2 灌排渠道的管理养护
1.灌溉渠系的组成及运行管理要求
(1)灌溉渠系的组成及渠道分级。灌溉渠系一般由取水枢纽(渠首工程)、灌溉渠道、渠系建筑物和田间工程4部分组成。渠道一般分为干、支、斗、农4级,干、支渠主要起输水作用,斗、农渠起配水作用。渠道级数的多少主要根据灌区面积大小和地形条件而定。灌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时可增设总干渠、分干渠;灌区面积小,地形平坦或呈狭长形时,可只采用干、斗、农3级渠道,甚至干、农2级到田。农渠以下的毛渠、输水沟、灌水沟、畦等属田间工程,主要起灌水作用。渠系上的各种配套建筑物主要起分水、输水、量水、泄水等作用。
(2)灌溉渠系的检查。
1)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检查包括平时检查和汛期检查。
2)临时性检查:临时性的检查主要包括在大雨中、台风后和地震后的检查,检查有无沉陷、裂缝、崩塌及渗漏。
3)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包括汛前、汛后、封冻前、解冻后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如发现弱点和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解决。
4)对北方地区有冬灌任务的渠道,应注意冰凌冻害对渠道的损坏情况。
5)渠道过水期间检查:渠道过水期间应检查观测各渠段流态,有无阻水、冲刷淤积和渗漏损害等现象,有无较大漂浮物冲击渠坡及风浪影响,渠顶超高是否足够等。
2.灌溉渠道管理
渠道的管理是灌区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灌区的日常管理任务。渠道管理养护的主要内容包括防滑、防洪、防冲、防决和防冻等,渠道管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输水能力符合设计要求,渠道尺寸、内外边坡和底坡符合规格;②渠道渗漏损失较小;③渠道没有冲刷和坍塌变形现象;④渠道没有淤积和杂草丛生现象;⑤渠道有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设施,能按需分配水量;⑥沿渠堤种植树木且生长良好。
渠道管理运用的一般要求如下:
(1)经常清理渠道内的垃圾堆积物,清除杂草等,保证渠道正常行水。
(2)禁止在渠道上垦殖、铲草及滥伐护渠林;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去土挖沙埋坟。
(3)渠道两旁山坡上的截流沟或泄水沟要经常清理,防止淤塞,尽量减少山洪或客水进渠造成的渠堤漫溢决口、冲刷式淤积。
(4)不得在排水沟内设障碍堵截影响排水。
(5)禁止向渠道倾倒垃圾,废渣及其他腐烂物,以保持渠水清洁,防止污染环境,并应定期进行水质检验,如发现污染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采取措施处理。
(6)禁止在渠道毒鱼、炸鱼。
(7)对有通航任务的渠道,机动船的行驶速度不应过大,不准使用尖头撑篙,渠道上不准抛锚。
(8)对渠道局部冲刷破坏之处,要及时修复,必要时可采取砌石、土工编织袋等防冲措施。
(9)未经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在渠道上修建建筑物和退泄污水、废水;不准私自抬高水位。
(10)每年春、秋两季,应组织灌区受益群众定期对渠道进行清淤整修,渠底、边坡等应达到原设计断面高程。
(11)不得在渠堤内外坡随意种植庄稼。
(12)填方渠道外坡附近,不得任意打井、修塘、建筑。
(13)渠道放水、停水,应逐渐增减,尽量避免猛增猛减。
3.排水工程管理
排水工程管理是保证排水工程安全运行、促进农业增产、发挥排水工程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变地区自然面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排水工程的管理工作是在灌区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一般不另设专门的管理组织。
排水工程管理的任务一般包括:经常对工程进行检查维修,及时养护,保持工程设施完好无损,挖掘潜力,扩大工程效益;对工程进行合理运用,不断提高工程标准,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对主要建筑物的重要部位进行定期观测研究,掌握工程动态,确保工程安全。
排水工程管理养护的内容一般为:制定工程管理运用操作规程,执行工程控制运用计划,定期观测记录重要建筑物和险工险段的动态,及时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适当的对策。进行工程的管理养护,经常性养护是指经常进行的维修养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维修养护一般是在汛前和汛后集中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的维修养护,检查工程运行情况,确保安全度汛。对于天灾人祸等工程重大险情,应及时紧急抢修。
4.3.3 涵闸的管理养护
1.涵闸工程养护维修的基本要求
养护维修应本着“经常养护,随时维修,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进行,经常养护需注意以下方面:
(1)涵闸出口如有冲刷或汽蚀损坏现象,应及时处理。
(2)尽量避免在明流、满流过度状态下运行,每次充水或放空过程中应缓慢进行,流量不可猛减,以免洞内产生超压、负压、水链等现象而引起损坏。
(3)洞内不使用的工作支洞和灌浆管道等应清理并堵塞严实,如有漏水现象,应立即停水处理。
(4)洞身如有坍塌、渗漏、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5)洞顶部或洞顶岩石厚度小于3倍洞径的隧洞顶部,禁止堆放重物或修建其他建筑物。
(6)渠道下的涵管应特别注意涵洞顶渠道的渗漏,防止涵管周围填料被淘刷流失,造成基础沉陷,建筑物悬空,或涵管崩裂。
(7)涵洞放水时,如发现涵洞振动,流水浑浊或其他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放水,查明原因后即作处理。
维修包括:
(1)经常性的养护维修。根据经常检查发现的缺陷和问题,进行日常的保护维修和局部修补,保持工程设施完整清洁。每年汛前或用水期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养护维修。
(2)岁修。根据每年汛后或用水期后检查所发现的工程缺陷或问题,编制岁修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整修。岁修工程必须在汛前完成,以保证涵闸安全度汛。
(3)大修。当工程发生较大损坏,修复工作量大,技术复杂的,管理单位应报请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研究,制订专门的修复计划,经批准后进行。影响安全渡汛的工程必须在汛前完成。
(4)抢修。当工程发生事故,危及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时,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
2.涵闸的维修方法
(1)土工建筑物的养护维修。如雨淋沟、浪窝、陷窝、渗漏、管涌、裂缝、滑坡、水流冲刷等,其维修方法可参照堤防维修的要求进行。
(2)砌石(砖)建筑物的养护维修。干砌块石护坡、护底应嵌结牢固、表面平整,有塌陷、隆起、错动等,应及时整修,如石块重量不足应更换;浆砌块石护坡表面应平整,如有塌陷、隆起,需重新翻修;勾缝脱落或开裂,应洗净后重新勾缝。浆砌块石岸墙、挡土墙发现倾覆或滑动时可采取降低墙后填土高度或加拉撑等办法处理。
(3)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养护维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表面应保持清洁完好,苔藓、蛤贝等附着生物应定期清除。如果表面有脱壳、剥落、露筋和机械损坏时,可根据缺陷情况采用水泥砂浆、环氧砂浆、混凝土、喷浆等修补措施处理。如果露筋较多或钢筋锈蚀严重,则应进行强度核算,采取加固措施处理。对混凝土裂缝,如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可采用灌水泥浆、表面涂环氧砂浆等方法处理;对影响结构强度的应力裂缝和贯通缝,应采用凿开锚筋回填混凝土、钻孔锚筋灌浆等补强措施。对于表面的发丝裂缝,不影响结构强度,经过长期观测没有变化的,一般可不予处理。涵闸上、下游特别是底板、闸门槽和消力池内的砂石,应定期清理打捞,防止表面磨损。伸缩缝填料如有流失,应及时填充。止水片损坏时,应凿槽补设或采取其他措施修复。
4.3.4 渠系建筑物的管理养护
4.3.4.1 渠系建筑物的管理运用
1.渠系建筑物完好和正常运用的基本标志
(1)过水能力符合设计要求,能准确地、迅速地控制运用。
(2)建筑物各部分经常保持完整,无损坏。
(3)挡土墙、护坡和护底均填实无空虚部位,且挡土墙后及护底板下无危险性渗流。
(4)闸门和启闭机械工作正常,闸门和闸槽无漏水现象。
(5)建筑物上游无冲刷淤积现象。
(6)建筑物上游壅高水位时不能超过设计水位。
2.渠系建筑物管理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各主要建筑物要备有一定的照明设备,行水期和防汛期均有专人管理,不分昼夜地轮流看守。
(2)对主要建筑物应建立检查制度及操作规程,随时进行观察,并认真加以记录,如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及时研究处理并报主管机关。
(3)在配水枢纽的边墙、闸门上及大渡槽、大倒虹吸的入口处,必须标出最高水位,放水时不能超过最高水位。
(4)不能在建筑附近进行爆炸,200m以内不准用炸药炸岩石,500m以内不准在水内炸鱼。
(5)建筑物上不可堆放超过设计荷重的重物,各种车道距护坡边墙至少保持2m以上距离。
(6)为了保证行人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建筑物必要部分应加栏杆,重要桥梁设置允许荷重的标志。
(7)主要建筑物应有管理房,启闭机应有房(罩)等保护设施。
(8)不能在渠道增加和改建建筑物。
(9)建筑物附近根据管理需要划定管理范围,由当地县人民政府发给土地使用证书。
(10)不可在建筑物、专用通信、电力线路上架线或接线。
(11)渠道中放木行船,要加强管理,不能损害建筑物。
(12)与河、沟的交叉工程,应注意作好导流、护岸等工程,防止洪水淘刷基础。
3.渠系建筑物的养护
渠系上主要建筑物有渡槽、倒虹吸、隧洞、涵洞、跌水(陡坡)、桥梁、各种闸及量水设备等。
(1)渡槽。渡槽为渠道跨越河、沟的交叉建筑物,在管理养护中应注意:
1)渡槽入口处设置最高水位标志,放水时绝不允许超过最高水位。
2)水流应均匀平稳,过水时不冲刷进口及出口部分,为此,出入口均需加强护砌,与渠道衔接处要经常检查,如发现沉陷、裂缝、漏水、弯曲等变形,应立即停水修理。
3)渡槽槽身漏水严重的应及时修补,钢筋混凝土渡槽放水后应立即排干,禁止在下游壅水或停水后在槽内积水,特别在冬季更要注意。
4)渡槽旁边无人行道设备时,应禁止在渡槽内穿行,必要时在上、下两端设置栏杆、盖板及照明设备等。
5)洪水期间,要防止柴草、树木、冰块等漂浮物壅塞,产生上淤下冲的现象或决口满溢事故。
6)渡槽的伸缩缝必须保持良好状态,缝内不能有杂物充填堵塞,如有损坏,要立即按设计修复。
7)跨越河沟时,要经常清理阻挡在支墩上的漂浮物,减轻支墩的外加荷重,同时要注意做好河岸及沟底护砌工程,防止洪水淘刷槽墩基础。
8)渡槽的中部,特别应注意支墩、梁和墙的工作状况,以及槽底和侧墙的渗水和漏水,如发现漏水严重时,应停水及时处理。
9)渡槽时湿时干最易干裂漏水,即使在非灌溉时期,除冬季停水外最好使槽内经常蓄水,防止漏水,秋季停水后,最好用煤焦油等防腐剂涂刷维修。
(2)倒虹吸管。
1)倒虹吸管上的保护设施,如有损坏或失效,应及时修复。
2)进出口应设立水尺,标出最大、最小的极限水位,经常观测水位流量变化,保证通过的流量、流速符合设计规定。
3)水流状态保持平稳,不冲刷淤塞,倒虹吸管两端必须设拦污栅,并要及时清理。
4)常检查与渠道衔接处有无不均匀沉陷、裂缝、漏水,管道是否变形,进出口护坡是否完整,如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水修复。
5)倒虹吸管停水后,应关闭进出口闸门,防止杂物进入洞内或发生人身事故。
6)渠道及沉沙、排沙设施,应经常清理。暴雨季节防止山洪淤积洞身,倒虹吸管如有底孔排水设备,冬季放水后或管内淤积时,应立即开启闸阀,排水冲淤,保持管道畅通。
7)直径较大的裸露式倒虹吸管,在高温或低温季节要妥善保护,以防发生冻裂、冻胀破坏。
8)倒虹吸管顶冒水,停水后在内部构缝填塞处理,严重者挖开填土彻底处理。
(3)跌水和陡坡。
1)防止水流对建筑物本身及下游护坦的冲刷,防止跌坎的崩坍与陡坡的滑塌、鼓起及开裂等现象。
2)冬季停水期和用水前对下游消力设施应详细检查,及时补修。
3)冬季停水后应清除池内积水,防止冻裂。
4)下游护坡与渠道连接处,如有沉陷、裂缝、应及时填土夯实,防止冲刷。
5)利用跌水、陡坡进行水能利用时,应另修引水口,不可在跌水口上游任意设闸壅水。
6)为了防止跌水、陡坡下游冲刷范围的扩大,可采用护坦后加长砌石办法,其砌护长度一般为原消力池护坦长度的3~6倍,以保证下游渠道的安全。
(4)桥梁。
1)桥梁旁边应设置标志,标明其载重能力和行车速度,禁止超负荷的车辆通行。
2)通车桥梁栏杆两端应埋设大块石料或埋混凝土桩,防止车辆撞坏栏杆。
3)钢筋混凝土桥或砌石桥梁,应定期进行桥面养护或填土修路工作,要防止桥面裸露而被磨损坏。
4)结构桥梁,应定期涂刷防腐剂,定期检查各部位构件损坏及维修更换等工作。
5)桥梁前及桥孔的柴草、碎渣、冰块等应及时清除打捞,防止阻塞壅水。
6)桥孔上下游护坡底应经常检查,如有淘空、掉块、砌石松动或构缝脱落等现象,应及时整修,使桥身完整,水流畅通。
(5)特设量水设备。
1)经常检查水标尺的位置与高程,如有错位、变动,应及时修复。水标尺刻画不清晰的,要描画清楚,以便于准确的观测。
2)经常注意检查量水设备上下游冲刷或淤积情况,如有淤积或冲刷,要及时处理,尽量恢复原来水流状态,以保持其精确度。
3)定期检查边墙、翼墙、底板等部位有无淘空、冲刷、沉陷、错位等状况,发现后及时修复。
4)有钢、木构件的量水设备,应注意各构件连接部位有无松动、扭曲、错位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并要定期涂料防腐防锈,以延长使用年限。
5)配有观测井的量水设备,要定期清理观测井内杂物,并经常疏通观测井与渠道水的连通管道,使量水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4.3.4.2 渠系建筑物维修
渠系建筑物常见的损坏现象主要有沉陷、裂缝、倾斜、渗漏、滑坡鼓胀、冲刷,磨损、基土流失沉陷及木结构腐蚀等。各种损坏现象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分述如下。
1.沉陷
渠系建筑物运行过程中,如发生基础沉陷,轻则影响正常运行,重则破坏甚至倒塌,其沉陷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一般是:
(1)地基承载能力较差,一般可采取加固地基的方法,如水泥灌浆,加固桩基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2)水流淘刷基础,土壤流失,先采取防冲刷、截渗、增加反滤层等措施,制止继续淘刷,再将淘刷部分夯实加固。
(3)地基如有隐患,应查明原因及情况,分别情况加以处理。
(4)黄土地基易于湿陷,应采取防渗措施,也可以在建筑物上游增设防渗墙以截断渗流,防止继续沉陷。已经沉陷的部位,应按原设计材料加高至原设计高程。
2.裂缝
产生裂缝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温度裂缝。如渡槽立柱、多孔闸的闸墩、大坝坝体、管道、桥梁的混凝土栏杆等裂缝。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按照温差的大小,用覆盖物调整温差,或增加伸缩缝等办法处理。
(2)沉陷裂缝。如果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陷,引起建筑物整体或局部裂缝,首先对地基沉陷进行处理,然后用沥青或环氧树脂等材料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发现沉陷裂缝后,必须严加观测,研究掌握变化情况,如地基沉陷已稳定,不影响建筑物安全时,可对裂缝只作封闭处理。
(3)超负荷裂缝。常出现在桥梁板和挡土墙面等处,应采取加固措施,并严禁超负荷。
(4)冻胀裂缝。冻胀引起建筑物裂缝,大部分是混凝土板衬砌工程,板下土壤冻胀向上顶起,致使板面裂缝,处理方法详见本章。
3.倾斜
倾斜主要是由于地基受到冲刷出现了不均匀沉陷,侧压力过大或受力不平衡等原因引起的,不论局部或整体倾斜,均会妨碍建筑物正常运行和安全。因此,必须加强观测,掌握发展动态,采取地基灌浆、增打桩基、加梁支撑、加固及整修断面以及开挖周围土基、重新回填等方法处理。
4.渗漏
(1)裂缝渗水。对于气温变化而引起胀缩或因地基下沉而尚未稳定的渗水裂缝,一般用塑性材料处理,以适应继续变化的要求。一般常用的塑性材料有沥青、橡胶等材料。其修补方法是将裂缝凿开,清洗,而后用橡胶或沥青麻布填塞,对已经稳定下来不再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渗水裂缝,可将修补部位凿毛、湿润处理,然后将拌和好的砂浆抹到裂缝部位,压实养护,或用喷浆防渗。水玻璃是一种较好的防水剂和速凝剂,如与水泥拌和使用,可以很快地堵塞漏水。
(2)建筑物止水漏水。如闸门止水橡胶、伸缩缝内填料、止水橡皮及止水铜片的损坏等,要及时修理更换。
(3)建筑物施工质量差而漏水。如砖石砌体灰浆未填实,构缝不密实,混凝土制品未捣固,管道接头封闭不严等发生漏水。一般处理办法是用水泥砂浆抹面、喷浆、涂抹沥青和用沥青油麻、石棉水泥等填塞,建筑物破坏严重的,则应大修或改建。
(4)建筑物基础渗漏。其主要原因是上游水头过大,防渗设备破坏或没有防渗设施或基础地质松散、破碎、透水性较强等。处理办法是:降低上游水位;修复或增加防渗设施,如在上游铺黏土覆盖,修建截水墙,防渗板桩,进行帷幕灌浆等,以减少或截堵渗漏量。较大建筑物在基础上游加强反滤设施以降低渗透压力,防止基础土粒的流失。
5.冲刷与磨损
建筑物投入运行后,常在上下游发生不同程度的冲刷,特别是渠系建筑物下游护底及护坡,护岸工程坝头和坝脚等。在高速水流部分多发生冲刷磨损。
(1)建筑物出口与土渠相接的地方冲刷,其主要原因是水流断面、流态变化、流速加大,消能不够等。冲刷严重的可采取边坡、渠底加糙,加深齿墙延长护砌段,加大或增设效能设施等办法处理。对流速不大,塌岸严重地段,可采取打桩编柳等生物措施,也可用土工编织袋装土或块石护砌防冲。
(2)跌水、陡坡下游冲击,主要原因是跌口单宽流量过大,消力池长度、深度不够或型式不良,渐变段太短,连接不顺直等。解决办法是:对下游冲刷段进行砌石护砌;加长、加深消力池,对消力设施进行改善;结合渠道防渗,对下游渠道护砌。
(3)高速水流对建筑磨损。陡坡、跌水的陡坡段,拦河坝的坝面、泄水闸、冲砂闸的闸底等部位,由于长期受高速水流冲刷,常发生严重的磨损。可用高强度水泥砂浆填实磨平,或喷浆修平。抗磨能力较高的部位,可用环氧树脂等耐磨材料涂抹。
4.4 灌排泵站运行管理
4.4.1 水泵的运行
水泵运行的要求是安全可靠、高效、低耗。为实现这一目标,水泵站的运行管理人员应做到如下要求: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熟悉机电设备的构造与性能特点;熟悉掌握水泵的运行操作方法和维护技术,能正确操作,及时排除水泵的一般故障。
1.水泵运行前的检查
水泵启动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水泵能安全、高效运行。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1)机组是否固定牢固,底板螺丝、联轴器螺丝等是否有松动,如有松动、脱落,应将其拧紧。
(2)机组的转动部分转动是否灵活,有无碰撞、摩擦的声音,旋转方向是否正确。
(3)填料函压紧程度是否合适,水封管是否畅通。
(4)轴承中的油量、油质是否符合要求。
(5)离心泵的进水管和泵壳内是否已充满水,底阀能否顺利打开,吸水管是否有堵塞。
(6)轴流泵、深井泵开机前是否已加水预润橡胶轴承。
(7)机组周围是否存有影响机组运行的物件,是否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2.水泵的运行
(1)水泵开机。离心泵充水后应将抽气孔或灌水装置的阀门关闭,立即启动动力机。待达到额定转速后,旋开真空表和压力表,观察其读数有无异常。如无异常现象,可慢慢打开出水管上的闸阀,水泵机组投入运行。
轴流泵的启动比较简单,直接启动电动机,水泵即投入运行。
(2)水泵的运行。水泵投入运行后应做好监视维护工作,通常经常性的检查可以发现水泵机组可能产生的故障,并及时加以排除,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故障,甚至造成事故。水泵运行应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项:
1)注意监视水泵运行是否平稳,声音是否正常,如有不正常的声音和振动,应查明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处理。
2)检查水泵填料函滴水情况是否符合规定,如不符合要求应调整压盖松紧。
3)注意轴承的温度不能过高,一般要求滑动轴承不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95℃。温度过高,会使润滑油分解,润滑失败,造成轴承温升更高,严重情况会造成泵轴咬死,甚至发生断轴事故。
4)监视真空表与压力表的读数,注意读数有无异常。如仪表读数异常,指针突然剧烈摆动,应检查原因,尽快设法处理。
5)监视进水池水位、水流情况,注意吸水管口的淹没深度,进水池中有无漩涡,有无泥沙淤积,有无杂物等。
6)寒冷地区冬季运行时,应注意防冻,避免水泵、管道及管件冻坏。
7)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记录设备运行情况,把出水量、压力表、真空表、电流表、电压表等技术参数准确记录下来。对机组的异常情况,应增加记录内容,以便于分析原因,及时排除。
(3)水泵的停机。水泵停机应按照正确的方法,采取正确的停机步骤,否则,也会出现问题。水泵类型不同,停机的方法与步骤也不同。
1)离心泵在停机时,应先将真空表、压力表关闭,再慢慢关闭出水闸阀。等闸阀关闭到接近死点位置,切断电源,使电动机轻载停机。
2)轴流泵停机时,可直接切断电源,使电动机停机,然后关闭轴承润滑与冷却水阀门。
3)深井泵停机后不能马上再次启动,以防产生水流冲击,应稍等5~8min以后再启动。长时间停止运行的深井泵,最好每隔几天运行一次,以防零部件锈死。
4)水泵停机后,管理人员应对水泵等设备进行保养,冬季停机后应及时放空水泵和管道中的积水,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安排维修处理。长时间不运行的机组最好用机罩将其保护起来,避免大量灰尘落满机体并进入机组的油孔、轴承等处。
4.4.2 水泵的故障与检修
水泵运行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如果不及时排除,必然影响水泵的运行,甚至导致运行事故。故障是水泵机组运行中出现的影响正常抽水的异常现象,事故是造成设备的严重损坏或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故障不及时排除有可能成为事故。
1.排除水泵故障应注意的事项
(1)详细了解故障发生时的情况,并进行系统地检查,以便分析、判断故障的成因。
(2)水泵发生一般故障时,尽可能不要马上停机,以便在运行中观察故障情况,正确分析故障成因。
(3)先不要急于拆卸水泵,应先用听声音、听振动、看仪表等外部检查方法来判断,弄清故障的成因、位置,然后决定是否需要拆卸水泵进行检修或修理。
(4)由于水泵产生故障的原因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应针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先检查经常发生与容易判断的故障,再检查比较复杂的故障。
(5)进行不停机检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只准进行外部检查,且不能触及旋转部件。
(6)出现突发严重故障时,应立即关机,防止事态扩大,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2.水泵的检修
做好水泵的保养与检修,可以排除水泵的隐患事故,恢复其正确工作性能,保证水泵正常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水泵的维护保养就是要求运行人员严格按照运行操作规定工作,经常对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进行排除。水泵的检修一般指定期检修,是在水泵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经常性维护保养情况,对水泵各部分进行详细的检查。
(1)水泵的小修项目。水泵运行一定的小时(累计运行1000h左右)后,如仍能正常运转,不需将水泵全部解体,只要求进行以下小修项目:
1)检查并紧固各部分的连接螺丝。
2)清洗、检修油槽、油杯与轴承,更换润滑油。
3)更换填料函中已磨损、硬化的填料。
4)检查、调整联轴器的同心度。
5)检修、调整水泵部件的间隙。
6)检修、修理运行中发生的各种缺陷,更换有问题的零件。
7)检查橡胶轴承的磨损情况,如有必要应换用新的。
(2)水泵的大修项目。水泵的大修一般在累计运行2000h以上后进行。水泵的大修是在水泵全部解体之后,对水泵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缺陷处理工作。水泵大修的内容如下:
1)水泵维修保养、小修项目的内容。
2)拆卸所有的零件,并进行全面的清洗工作。
3)仔细检查水泵的所有零件。
4)更换所有的缺陷和损坏的零件。
5)测量并调整水泵部件的间隙和机组的同心度。
(3)检修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水泵的检修应按规定进行。
2)水泵的拆卸与装配应按拆装顺序进行,容易混淆的要有标志,以防装错。
3)拆卸下的较大零件应放在垫板上,以防损坏;小零件应放在准备好的容器中,以免丢失。
4)拆卸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工具,禁止用锤头直接敲击部件,应垫上木块。
5)拆卸轴承、叶轮、联轴器等时,要用专用工具,不要随意敲打。
6)螺栓锈死时,应先浇上煤油,待渗入螺栓后再拧松。不应用其他工具随意敲打,损坏螺丝帽,只有无法拆卸时方可损坏螺丝帽。
7)拆下来的螺丝帽应与螺栓串在一起保存,以防弄混或丢失。螺丝帽与螺栓应用煤油清洗干净,等待安装时使用。
8)轴、轴承、叶轮等零件的检修工作,难度较大、工艺要求较高,最好交送专业修理工厂检修。
9)检修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起吊、转运时,要检查仔细,确保不发生事故。
4.4.3 水泵站的管理
水泵站管理的目的是既要确保人员、设备的安全,又要保证机组安全运行,还要降低运行成本。水泵站的管理内容包括许多,诸如组织管理、机电管理、用水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等,所以要搞好水泵站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1.岗位职责
由于水泵站的性质、规模不同,所以管理人员的组成也不同。一般的水泵站应设站长、技术员、运行班长与值班员4个职位,他们的职责有所区别。管理人员应各负其责,并相互协调工作。
2.泵站的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泵站管理制度是充分发挥泵站作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泵站管理制度,要做好调查研究,要从实际出发,它必须结合泵站设备的具体情况和运行规律,制定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交接班制度等。
(1)运行维修制度。包括开停机制度、值班巡视制度和检查修理制度等。开停机制度主要包括机组的开机程序,停机程序与临时停机程序,以及有关的要求和规定等;值班巡视制度主要包括机组运行后,值班人员应尽的职责与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等;检查修理制度主要包括对机组进行维修及全面检查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定。
(2)交接班制度。此制度主要为了加强工作人员的纪律性、组织性,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交接班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交接班时间、交接班时工作转接、对接班人员的要求、对交接人员的要求以及责任划分等。
(3)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泵站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自觉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带电、转动部分的防护;非管理人员不允许进入泵房;高压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开关设备的正确操作顺序;值班人员的健康状况与精神状态。
4.4.4 进出水建筑物运行维护
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不及时养护维修,就会直接影响供排水的可靠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工程设施控制运用的合理与否对发挥工程的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
泵站管理人员要熟悉土建施工详图,了解土建施工、机电设备安装、泵房及其他建筑物结构、各种预埋件等,以利于今后的管理工作。泵站工程竣工时.要严格执行验收交接手续,把所有勘测设计和施工资料接收下来,归档保管。然后根据这些原始资料,水工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有关规程、规范,制定工程管理制度和方法。
泵站枢纽一般由进水建筑物、出水建筑物和泵房3部分组成。
1.进水建筑物
进水建筑物与引渠相连接,它把来水均匀地扩散,使水流平顺而均匀地进入水泵或水泵的吸水管路。前池的池底一般在最低水位以下1~2m,由反滤段和护底段组成,两侧与护坡相连接。池内常布置拦污栅,以防止水草杂物进入泵内。池旁装有水尺,供观测水位用。对进水建筑物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护坡工程有无冲刷损坏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修复,以免发生蹋坡。
(2)检查护底工程的反滤排水是否畅通,有无流土、管涌现象。如有,要及时降低上游水位,查明原因,进行修复,以免淘空泵房底板下基础,引起重大事故。
(3)在供排水期间。严禁在池内游泳,以免发生危险。
(4)不准在池内捕鱼炸鱼,不准扒石或抛投杂物。
(5)泵站运行时要及时清除拦污栅前的水草杂物,否则,一方面会增加水流过拦污栅的水头损失,降低进水池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会使进水池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影响水泵的性能,降低水泵运行的效率。
(6)每年供排水结束后,应清除池底淤泥、杂物,保持进水池处于清洁完好状态。
2.出水建筑物
出水建筑物与泵房或管道相连接。它由墙身、护底几部分组成。池壁装有水尺,用以观测水位。
(1)对墙身和底板分开砌筑的出水池,往往由于不均匀沉陷出现裂缝,造成漏水,如漏水严重,可能引起地下水位过高,危及泵房的稳定。因此,要经常注意观察有无裂缝,一经发现要及时修补。
(2)当出水池与泵房合建时,靠近泵房一侧往往因回填土过厚,引起不均匀沉陷,致使出水池底板产生裂缝,两侧墙身断裂。因此,要经常在意观察,如有裂缝,要将其凿开,用水泥砂浆填塞,必要时进行灌浆处理。
(3)当用拍门断流时,要加强拍门的检查与维护,对转轴处要经常加润滑油。否则会造成拍门不能全部打开或不能顺利关闭,给泵站运行造成事故。
(4)出水池墙身禁止堆放重物;池底禁止撞击。
(5)出水池内禁止洗衣、游泳和抛投杂物。
3.泵房
泵房由电机层、水泵层、进水层及四周壁墙等组成。对泵房的管理要求是:
(1)及时修理漏雨屋顶。
(2)泵房内应保持清洁,防止灰尘进入机器。室外排水要畅通,以免雨水进入泵房,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
(3)要经常检查泵房的墙身、中墩、板、梁、柱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处,如有裂缝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4)做好地基沉陷观测工作。若沉陷不均匀,会破坏机组的同心,危及机组的安全运行,一旦发现,应及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