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径流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径流变化丰枯特性分析

径流序列具有明显的多时间尺度特征,而不同时间尺度蕴含着不同的丰枯变化特性与水资源演变规律性,分析河川径流的丰枯变化特性,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 距平理论分析年径流量的丰枯变化

依据径流丰枯等级划分标准,本书采用距平百分率P对径流的丰枯等级进行划分,其计算公式为P=[(某年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值)/多年平均值]×100%。P>20%,为丰水;10%<P≤20%,为偏丰;-10%≤P≤10%,为平水;-20%≤P<-10%,为偏枯;P<-20%,为枯水。依照以上划分标准,通过计算距平百分率P得出汾河上游径流量丰枯级别如图3.1所示。

图3.1 汾河上游4个水文站径流丰枯级别

从图3.1可以看到,汾河上游径流丰水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之后枯水年居多;上静游站、汾河水库站、寨上站和兰村站在45年间径流共出现的枯水年数分别为21年、20年、18年和19年,偏枯年数分别为5年、5年、7年和7年,平水年数分别为5年、6年、4年和5年,偏丰年数分别为1年、1年、4年和1年,丰水年数分别为13年、13年、12年和13年。在45年径流年际变化过程中,丰水时段历时较短,通常只有1~3年;而枯水时段历时较长,最长达4年。由汾河上游4个水文站的丰枯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该流域易发生枯水事件,这与之前利用模比差积曲线分析结论一致。

汾河上游4个水文站年代际丰枯变化情况见表3.2~表3.5。

表3.2 上静游站各年代的丰枯变化情况

表3.3 汾河水库站各年代的丰枯变化情况

表3.4 寨上站各年代的丰枯变化情况

表3.5 兰村站各年代的丰枯变化情况

由表3.2~表3.5可以看出,在20世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汾河上游径流量处于偏丰或丰水期,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转入偏枯或枯水期,90年代末期水量一直为枯水;4个水文站各年代的模比系数Kp变化幅度也不大,说明各年代径流变动范围较小。

3.2.2 集对分析在年径流量丰枯变化中的应用

3.2.2.1 集对分析原理

距平理论划分年径流简单易行,但不能把年径流处于丰或枯状态的严重程度反映出来。而集对分析法划分年径流丰枯,充分利用了月径流资料,将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通过集对的“三性”分析以联系度表现出来,结果具体直观,不但考虑了径流量的大小,而且兼顾了径流本身随时程分配的特点。

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SPA)的基础就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组成的集对。例如,汛期与非汛期,降水与蒸发。集对大多是一种不确定的关系,通常选用同异反3个最明显的属性作为分析基础。把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就某一研究特性作同一性、差异性、对立性分析,并用关系度描述:

式中:N为集对具有的特征总数;S为同一性特征的数目;F为差异性特征的数目;P为对立性特征的数目;S/NF/NP/N为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i为差异性符号或系数,在[-1,1]之间取值;j为对立性符号或系数,计算中一般取-1。

a=S/Nb=F/Nc=P/N,则式(3.4)变为

其中abc均为非负值且满足a+b+c=1。

3.2.2.2 径流丰枯划分

设年径流过程Ak=(ak1ak2,…,akm)(k为年数,m为月数)按照径流一般的划分标准,分成特枯、偏枯、平水、偏丰、特丰5类(分别用Ⅰ、Ⅱ、Ⅲ、Ⅳ、Ⅴ表示)。将集合Ak的各个元素值量化分级,即把月径流首先运用常规方法进行丰枯划分;再将Ak的各元素值与各月分类标准值比较(如某元素落入Ⅱ类范围,则该元素记为Ⅱ),即得到符号量化的集合,如Ak=(Ⅲ,Ⅲ,Ⅳ,Ⅰ,…,Ⅱ)。

Akk=1,2,3…)与某q标准下的Bqq=1,2,3,4,5)对应的符号进行比较,B1=(Ⅰ,Ⅰ,Ⅰ,…,Ⅰ)表示特枯年;B2=(Ⅱ,Ⅱ,Ⅱ,…,Ⅱ)表示偏枯年;B3=(Ⅲ,Ⅲ,Ⅲ,…,Ⅲ)表示平水年;B4=(Ⅳ,Ⅳ,Ⅳ,…,Ⅳ)表示偏丰年;B5=(Ⅴ,Ⅴ,Ⅴ,…,Ⅴ)表示特丰年。统计各年内月径流符号与对比标准值符号相同、差异、对立的数目,称不差级的(如Ⅰ和Ⅰ、Ⅱ和Ⅱ等)为同一,记个数记为S;称相差一级的(如Ⅰ和Ⅱ、Ⅱ和Ⅲ、Ⅲ和Ⅳ、Ⅳ和Ⅴ)为差异一,记个数为F1;称相差二级的(如Ⅰ和Ⅲ、Ⅱ和Ⅳ、Ⅲ和Ⅴ)为差异二,记个数为F2;称相差三级或三级以上的(如Ⅰ和Ⅳ、Ⅱ和Ⅴ、Ⅰ和Ⅴ)为对立,记个数为P,则得到联系度的表达式为

式中:i1为差异一的标识符;i2为差异二的标识符;j为对立的标识符。

通过对i1i2j取值得到综合的评价指标值。指标值越大,说明Ak属于该类的可能性越大。根据经验取值法,不确定系数取i1=0.5,i2=0.25,j=-1。最后计算比较得出联系度最大值,得出该年径流丰枯的情况。

对汾河上游上静游站、汾河水库站、寨上站、兰村站4站1956—2000年逐月径流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将各月径流分成特枯(Ⅰ)、偏枯(Ⅱ)、平水(Ⅲ)、偏丰(Ⅳ)、特丰(Ⅴ)等5类,分别对应区间[0,x-0.9δ)、[x-0.9δx-0.3δ)、[x-0.3δx+0.3δ)、[x+0.3δx+0.9δ)、[x+0.9δ,+∞),其中xδ为某月平均流量的均值和均方差。

通过计算得出分类标准,把年内月径流过程进行符号量化处理,得到符号量化的集合Akk=1,2,…,45),如A33=(Ⅰ,Ⅰ,Ⅰ,Ⅰ,Ⅱ,Ⅲ,Ⅴ,Ⅴ,Ⅲ,Ⅲ,Ⅲ,Ⅲ)表示某站1988年逐月径流过程。利用式(3.6)计算联系度。如兰村站μA33-B3=6.75为最大值,则1988年为平水年。

汾河上游4站的丰枯分类成果如图3.2所示,其中纵坐标代表量化的丰枯状态,量化值从-2到2分别代表特枯、偏枯、平水、偏丰、特丰5种状态,横坐标代表年份,长方形的长度代表该年属于丰枯状态的情况。

从图3.2中可以直观看出,集对分析法和距平百分比法对年径流丰枯状态的划分结果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因为年径流丰枯不仅取决于本身的大小,还与径流的时程分配密切相关:距平百分比法只考虑年径流的量值,而集对分析法则兼顾了年径流在各月的分配,故集对分析的丰枯分类更为合理。如图3.2(a)中上静游站1988年距平法为特丰年,而集对分析为偏枯年,因为该年79%的径流来自汛期的7—8月而其余各月径流贫乏。

另外,1956—1980年年径流丰枯有相对明显的交替规律,1980年以后多以偏枯年为主,这种丰-枯交替逐渐不明显。1970年之前,4个站点均以丰水期为主。1972—1976年以枯水期为主。1980年以后径流偏枯年占绝大多数。总体丰枯变化趋势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很相似。

图3.2 年径流丰枯分类比较

3.2.3 游程理论分析年径流量连续丰枯变化

游程理论可概括为:连续出现相同事件,其前或其后均为不同事件,则年径流资料为离散序列,如果以多年平均径流量Q0为阈值,当Qi>Q0时,为多水集团;当QiQ0时,为少水集团。当连续出现Qi>Q0(或QiQ0)时,则发生连丰(或连枯)情况,连丰年被称为正游程,连枯年被称为负游程。利用游程理论对年径流量的连丰和连枯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汾河上游4个水文站不同连丰连枯历时出现的次数及平均连丰连枯历时情况,见表3.6~表3.9。

表3.6 上静游站连丰连枯历时次数及平均连丰连枯历时

表3.7 汾河水库站连丰连枯历时次数及平均连丰连枯历时

表3.8 寨上站连丰连枯历时次数及平均连丰连枯历时

表3.9 兰村站连丰连枯历时次数及平均连丰连枯历时

由表3.6~表3.9可以看出,从连丰、连枯出现的历时和次数看,上静游站、汾河水库站、寨上站和兰村站4个水文站连丰的最长历时为5年,连丰历时出现的次数分别为5、4、4和4;连枯的最长历时为8年,连枯历时出现的次数分别为7、7、7和7,说明该流域易出现少水事件。从游程平均连续年数看,上静游站、汾河水库站、寨上站和兰村站的多水集团游程连续年数分别为2.20年、2.75年、3.00年和2.75年;少水集团游程平均连续年数分别为3.86年、3.86年、4.43年和4.57年,再次说明该流域易发生少水事件,即汾河上游径流量易发生连续枯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