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水源保护、工程保卫与水政执法
第一章 水源保护
黄壁庄水库是一座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好水源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历届水库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水库水源保护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清澈的源水
第一节 水质监测基本情况
黄壁庄水库水质监测评价工作由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石家庄分中心负责,每月取样进行分析并评价,依据 《水质监测规范》(SL219—1998)的有关规定,综合考虑水库的工程情况、水文及河道地形、支流汇入、植被与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其他影响水质及其均匀程度等因素,力求以较少的监测断面和测点获取最具代表性的样品,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与特征。水质监测站网布设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水库入库站,平山水文站 (冶河河道测流断面);二是近坝区及水源站,分别以水库重力坝引水渠断面为轴线左右各1000米、设置3条监测断面,在中心处取水面下0.5米表层水样及底层水样进行检测,冬季无船时设在引水渠断面处,取水面下0.5米表层水样进行检测;三是水库出库站,石津渠下游测流断面处。
对库区水质每月各监测1次,上游平山站隔月监测1次,下游石津渠断面放水时结合监测,北京供水期间每五天监测1次。
监测项目为水温、pH值、氯化物、电导率、CO2含量、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总量、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度、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铅、铜、砷、镉、总汞、六价铬、总氰化物、挥发酚、溶解性铁、氟化物、粪大肠菌群、氨氮、浊度等38个项目,2011年新增透明度、叶绿素、硒、石油类等监测项目,其中浊度、水温、溶解氧3项为现场监测项目。
2008年9月,由北京奥特美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黄壁庄水库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检测体系,可以对水质进行自动、准确的监测,实现数据远程自动传输,随时查询所测站点的水质数据,实现水质信息的在线查询、分析、计算、图表显示等,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访共享。同时,当水源地监测项目超标时,能够自动报警,实现早预警、早报告。
根据 《石家庄2014年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4年年底前,石家庄市将建成黄壁庄水库上游入境水预警监测系统,建成黄壁庄水库上游绵河来水生物监测站,新建黄壁庄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建设相应配套的工程和设备。
第二节 水质变化
水库投入运用以来,水质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库初期,水库上游污染源很少,水的透明度均在3~7米左右,水中溶解氧在10~12毫克每升左右,水质清澈,无污染,属于天然中性水,水质良好。
第二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水库上游山区兴建了一批企业,主要有建材、选矿、化肥、造纸等,排污量大增,进入80年代,水库上游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水基本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而流入水库。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水库内又大量发展了网箱养鱼和旅游,更加重了水体污染,藻体现象不断出现,水中氮磷营养物质大量增加。
第三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各级政府对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的重视,特别是1997年石家庄市人大通过的 《岗黄水源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市、县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治理,又有部分企业从水库上游迁出,还有的企业因效益不好而停产,水库上游排污量有所下降。
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污染源,但由于水库水体的稀释、自净作用,加之近几年对污染防治的高度重视,水库水质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从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石家庄分中心多年来对水库水质监测的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水库水质较好,被测为Ⅱ类水质的次数占总监测次数的90%以上,能够达到区划水质目标,水体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等5项指标浓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库区中汞、铅、铬、镉四项重金属均属正常范围,没有明显富集现象,其他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上游湿地
根据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监测资料来看,共计采集样本96个。其中Ⅰ~Ⅱ类水为62次,占64.6%;Ⅲ类水为28次,占29.2%,Ⅳ~Ⅴ类水为6次,占6.25%。Ⅳ~Ⅴ类水之间主要超标物质分别为,总磷超标4次;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次;DO超标各一次。具体见表5 1。
表5 1黄壁庄水库2004—2011年水质统计表
通过监测资料分析,影响黄壁庄水库水质的因素有多种。一是上游来水是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游用水量不断增大,使得入库水量不断减少,降低了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据统计资料,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20世纪60—70年代为19亿立方米,80—90年代为11.92亿立方米,21世纪开始的6年里年平均来水量仅为4.39亿立方米,而且来水的水质较差。水库来水主要是冶河,其多年平均来水量占总来水量的67.35%。受上游井陉、平山等县城生活用水和小造纸、化工工业用水后排放现状的共同影响,平山水文站监测的水质多为Ⅳ~Ⅴ类。据2000—2005年监测资料分析,每亿立方米入库水中污染物输入量分别为总磷3.89吨、高锰酸盐指数264.5吨、总氮543.74吨。入库水量减少及其水质恶化,势必对水库水质造成影响。二是水域自然渔业生态系统未能完全恢复。水库投入运用以来,围绕水库渔业管理权之争不断,时间长达数年,水库水域管理数度混乱甚至瘫痪,严重时水域内私围乱捕、迷魂阵网、绝户网滥用,水库渔业资源和生物链遭受极大的破坏,水库水草大量生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2000年后水质有恶化的趋势。渔业管理权重新确立后,通过生态放养、实施合理的封库休渔等措施,近两年水库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浮游生物如剑水蚤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由此看来,水域自然渔业生态系统破坏起来很容易,而恢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没有完全恢复的水生态系统,对水库水域水质的恢复调节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三是库区内农业生产的影响。水库属于平原丘陵型水库,水体浅,水面大,加之库区附近有50多个移民村,农业生产较发达,在库水位较低时,附近村民耕种滩地,较多地使用氮肥、磷肥、钾肥及农药,水位上涨时各类残留物溶于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 上游污染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库水质呈总体向好的趋势,但仍有一些污染物,长期得不到治理和有效解决,主要污染源有以下几项。
一是上游河道污染严重,水体硫酸盐浓度超标。2010年对水库上游可能产生污染源的地区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对平山县某一造纸厂直接排放污水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同时将此问题通报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依法治理。2012年11月,管理局抽取水样送检,发现南甸河水体硫酸盐浓度严重超标,是标准值的2.1倍。2013年1月,管理局对敬业集团排污口、冶河、南甸河水样进行送检,发现敬业集团排污口水体硫酸盐浓度高达1330毫克,是标准值的5.3倍,冶河是标准值的1.3倍。以上河道水量全部进入水库,对水质造成严重损害。除了硫酸盐以外,水体中氨氮含量也大量超标。检测结果表明,水体中的硫酸盐主要来自河北敬业集团,氨氮主要来自冶河沿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二是水库上游违章建设和违法造地等行为。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水库上游违章建设和违法造地等行为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许多违规项目屡次在120米正常蓄水位以下弃渣倒土,进行非法造地,砌筑混凝土块护墙和坝体,直接影响水库的水质安全和防洪安全。
三是上游库区保护范围内倾倒垃圾危害水质。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如2012年在库区上游巡查时发现,在平山县冶河入库口倾倒大量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附近还堆积大量建筑垃圾,面积约10000平方米,体积约20000立方米。
四是生物链破坏导致水质恶化。水库上游水域内私围乱捕、迷魂阵网及绝户网的滥用,使得水库渔业资源、生物链遭受极大的破坏,水库水草大量生长使水质不断恶化。
五是库区内农业面污染。从所调查的水库污染源情况看,上游冶河是造成水库最大的污染河流。通过对冶河流域污染源调查分析,该流域内面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较大,COD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废水和分散养殖粪便的污染,而氮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农业化肥施用。农业面污染远远大于工业污染。
第四节 污染防治及水源保护
1998年7月15日,经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颁布了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实施。在此基础上,2009年经河北省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批准,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完善,正式确定黄壁庄水库为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并扩大了一级饮用水保护区的范围。
水法宣传
条例修改后,规范统一了概念用语,将“水源”一词统一规范为 “饮用水水源”,将“两库水源保护区”统一为 “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该条例共26条,条例规定,两库内的水体水质标准按国家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执行。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保护区,并在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一级保护区为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的全部水域,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取水口一侧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内的陆域,以及两库之间滹沱河主干流行洪制导线外100米范围内的区域。二级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以外3千米范围内,冶河、绵河、甘陶河行洪制导线外3千米范围内。条例的实施,使黄壁庄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坚持把水质安全视为发挥水库兴利效益的生命线,多措并举,进行水质保护工作。
一是每年结合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日,采用锣鼓队下乡、大喇叭广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到周边村镇开展法制宣传。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水库管理局水法规宣传涉及库区沿岸鹿泉、灵寿、平山三县的30多个村镇,张贴标语万余条,散发传单20000余份,受教育群众30万人 (次)。同时创新教育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如2011年,联合团省委、省水利厅、河北经贸大学开展了 “保护水资源,青年志愿者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
联合执法,取缔非法载客船只
组织职工清除水草
二是针对黄壁庄水库库区倾倒垃圾,私围乱建、游泳垂钓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的情况,水库管理局依托自身力量,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巡查机制,制定了责任分工和工程巡查制度,库区以水政监察支队巡查为主,主副坝工程以工程管理部门巡查为主,溢洪道等重点部位以机电运行部门值守巡查为主。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开展专项执法、查处违章事件等多项措施,制止、查处了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占地、乱砍滥伐、乱排乱倒、私建鱼塘、投肥养殖等违反水法规的行为,制止了侵害水利工程权益和污染水库水体现象的发生。2010年,为保证向北京供水任务的顺利实施,安排人员在供水口24小时值守维护,组织水政人员几次到水库周边排查向水库倾倒、排污等污染水源事件,做到了认真督导检查。
三是水库严格按照源头治理的方针,认真开展排污口前期调查、取证等基础工作,加大水政执法人员对库区上游的巡查力度,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系,及时交流、通报信息,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入库排污口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污染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四是坚持以增殖放流为主要措施,优化水域周边环境。水库投入运用以来,管理处 (局)都十分重视水库渔业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每年筹措资金,进行增殖放流,严格实行定期开库、渔船登记、限制网具等制度,渔政执法人员加大禁渔期的监管查处力度,严惩电、炸、毒鱼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同时,注重库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逐年投入资金,拆除违章建筑,通过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增加库区植被覆盖率,努力改善水库水源环境。
五是打捞水草,清洁水源。近年来,由于流域内连续干旱少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流入上游河道的营养盐浓度很高,加之企业排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盗捕活动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鱼类大量减少,致使水库水生态失衡,造成一些年份经常水草大量繁殖,影响了水库水质。对此,水库管理局高度重视,一方面采取措施,治本清源,向上级反映;另一方面,及时清理杂草。如2008年5月18—26日,组织职工清理库区水草,经过一周的劳动,共清理水草1000余立方米。2012年,局领导亲自部署,多次组织全体职工连日进行集中打捞水草,组织出动船只共20余艘次,人员2000余人次,租用吊车、铲车等机械设备200余车次,人员100余人次,对水库主坝、副坝、重力坝等处大量水葫芦和水草进行清除,打捞水草及漂浮物4000余立方米。同时,水库管理局还加大投入,购置割草船1艘,并于2012年10月11日,安装调试,试航成功。
第五节 绿化和水土保持
一、上游水土保持情况
西部太行山区,万山丛立。据旧志记载,本地区原有一片林木苍苍、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广大山场多为狼潜豹伏之地,植被鲜受人为破坏,唯遇特大暴雨才导致局部水土流失。据史籍记载,原始森林的破坏始于战国时代。汉初即战争迭起,“东晋迄唐,兵革更甚”。明清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活动,人为破坏植被现象日益加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原始森林破坏殆尽,有林面积仅剩36.1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6%,青葱太行变成了荒山秃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丘陵、山区总面积的54.6%。
每年组织职工植树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流域性调查。1953年省组织进行的子牙河流域察勘报告中指出:“平山 (滹沱河)北面各支河,山上植被稀疏,风化水解也甚严重。黄土覆盖层早已大部流失,再有河道坡陡流急,大水时多夹沙石而下,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据柳林河上观音堂村群众称:河道经民国3年 (1914年)大水至今约淤高2~3尺,河宽增加6丈多。1955年,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会同省、地、县有关部门组成察勘队,对子牙河上游进行水土保持及综合开发调查,按类型分为深山区、一般山区和丘陵区。深山区分布在太行山分水岭附近,处在各河川的水源地区,虽然坡大沟深,但人口密度小,坡面植被较高,土壤侵蚀轻微,平均侵蚀模数为500吨每年每平方千米;一般山区,次生林砍伐殆尽,除少数阴坡尚有草类覆被外,阳坡植被稀疏,小于60%,土沙流泻。坡耕地及牧荒地面蚀严重,占总流失量的80%,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年每平方千米2000吨 (平山县湾子村典型调查);丘陵区人口密度大,植被低于30%。1984年,当时的石家庄地区组织山区县进行水土保持基本情况调查,测算出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82.2吨每年每平方千米。
山丘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有面蚀、沟蚀和泥石流三种类型。面蚀范围最广,耕地和坡耕地广泛有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疏林草坡多为鳞片状面蚀。沟蚀主要是沟底下切和沟岸坍塌,悬移物质被上冲下淤,在中下游宽缓处积为砂砾石堆。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深山狭谷地区。
山丘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其后果,一是水、土肥资源流失,降低地力,影响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在暴雨情况下,60%左右的雨水从坡面流走,土壤亦被冲刷。据土壤普查资料,流失的土壤中,每吨平均含氮肥1.2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20公斤。表土和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导致岩石裸露,植被稀疏,土壤瘠薄,农、林、牧业长期处于低产水平。二是破坏生态平衡,加剧了水、旱灾害。从新中国成立到1963年的14年中,流域内偏旱年出现4次。1964—1981年的18年里,偏旱年出现8次,其中特旱年3次。1955—1963年,累计发生不同程度的干热风58次,平均每年6.4次,而1964—1982年的19年里,累计发生干热风137次,平均每年7.2次。三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逢暴雨,西部山区的水土流失往往加重,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殃及水库下游。四是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水库、河、渠,严重影响工程设施的经济效益。
花草相依 水天相长
二、库区绿化情况
水库管理处 (局)的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库区的绿化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广泛发动,真抓实干,并在资金上大力支持,绿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水库的面貌也不断改善。
建库初到1998年除险加固前,黄壁庄水库管理处进行了多次大型绿化种植活动。1971年在马鞍山下原采石场栽植刺槐等。1973年3月,在白沙、马山、西王角等发动职工栽植毛白杨15万株,加杨1万株,柏树5000棵,岸树2万株。1977年春季大搞植树造林,栽植树木57000株。这些活动为绿化美化水库起到较大作用。分区划界后大多成了地方政府和周边村民财产。
花园式工程
园林建设加入文化元素
1979年以后,在管好水库工程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点对水库坝前区的山地、堤坝、道路、办公区、家属住宅区进行了绿化美化,使库容库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年3月、4月都组织全局职工植树造林。截至2013年,已完成整个库区的绿化。1998—2004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期间,主要是在水库管理局大院和马鞍山周边绿化建设。1998年3月12至4月10日,出动2500多人次,对大院进行绿化美化,栽植乔木180多棵,花灌木6000多棵。1999年3月12—25日,在马鞍山主山头等栽植乔灌木3500多株。2000年3月15日至4月10日,在庭院游览区栽植乔灌木5000多株。2002年3月11—20日,又栽植乔灌木9000株。2004年3月1日至4月10日,在库区防汛调度培训中心周围栽植乔灌木8000株,草坪300平方米,使库区面貌和单位庭院环境大大改善,有效保持了水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周边村镇群众的高度评价,荣获 “2005—2006年省级绿化文明单位”称号。
除险加固工程后期,建设局对主坝生态园,副坝四季园、副坝外坡等处进行绿化美化。2003年3月24日至6月22日,共建设主坝生态园、副坝四季园、马鞍山3个主题公园,合计平整土地10.1万平方米,浆砌石3.27万立方米,干砌石3.33万立方米,铺新砖0.92万平方米,埋设浇水管道10.104千米,铺设天然石材5740立方米,卵石路面4040平方米,植乔木2.2万株,灌木0.8万株,植三叶草等8.5万平方米,使库区内外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库岸整治后的新貌
2006年2月20日至4月6日,黄壁庄水库管理局组织全体职工连续奋战2个月,在副坝平台区域大规模绿化,先后出动8000人次,投资20多万元,种植杨树10020株,迎春8000株,各种花灌木2734株。2007年,又在副坝平台种植乔木1337株、灌木630株、刺梅3000多株。2008春季,沿副坝6.2千米铁护栏的内侧栽植花椒树、黄刺梅10000余株,建设封闭绿篱;同时在副坝平台补载垂柳400株。2010年在副坝四季园,补种700多株杨树。2011年和2012年在副坝平台和主坝生态园的园林空地补植乔木1400余株。
园林小景
花园式库区一角
从2012年年底开始,积极筹划对重力坝取水口区域的环境整治,通过工程措施与绿化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建设生态游园,到2013年10月基本建成,共计平整土地2万平方米,种植草皮3千平方米,种植野花组合5000平方米,栽植绿篱2万多株。铺设和硬化道路870米,临水观光路350米,彻底改变了本区域杂草丛生、脏乱差的状况。
为保证植树活动的成效,成立了专门的绿化专业队伍,做好植树后的管护工作,做到定成活率、定管护标准、定责任状,及时除草、打药、浇水、修剪,使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0%以上。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基本实现了库区内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 “四化”标准,使可绿化面积达到了98%。水库管理处 (局)多次荣获河北省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式单位,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