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壁庄水库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篇 水库工程运行与调度管理

第一章 枢纽工程管理

兴建水库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效益,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发挥效益才是目的。水库管理好,就能维护工程的正常功能,保证工程安全,延长工程寿命,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几十年来,水库管理局以安全为前提,积极做好组织、运行、安全、库区管理等工作,加强防洪与兴利调度、工程检查监测、维修养护、防汛抢险、信息管理等;实施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水质管理,加强环境保护,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兼顾水库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 工程安全监测

为保障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自水库建设伊始,水库建设与管理人员即开展了工程安全监测工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对大坝安全监测,监视工程的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掌握工程变化的规律,为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发现工程异常迹象,分析原因,及时争取相关措施。

一、1998年除险加固前的观测

黄壁庄水库在1998年除险加固前开展的主要观测项目,土坝有坝基渗压、浸润线、渗流量、减压井水位、出闭水、淤积及出水量、垂直位移等;混凝土建筑物有基础渗压、绕渗及垂直位移、库区淤积测量等。

观测设备的安装情况分别为:

(1)测压管。土坝于1959年开始,结合地质勘探安装测压管,1962年设置永久性观测断面,主坝一般每隔50~250米设一断面,共布设28个测压管。副坝一般600米左右设一断面,共布设265个测压管。正常溢洪道设有8行5排测压管,另在左右边墙、进口,一级、二级消力池亦设有测压管,共布设57个测压管。非常溢洪道设有4行6排测压管,左右端及上游边墙各设有测压管,共布设40个测压管。重力坝设有30个测压管。马鞍山共布设3个测压管。水库各建筑物共布设433个测压管。

(2)渗流测站。坝基渗流量主要是测主、副坝基础渗流量。测站均设在坝下游排水沟内。主坝1处,副坝6处。

(3)减压井。水库副坝减压井均设在排水沟沿线,是保证坝基渗透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1962年以前,由人工打设263眼,但由于结构不合理不耐用,深度不够,大部分淤堵报废。在1962年以后,由机械打设了262眼。运行至1990年,损坏率达46%,1990年对副坝减压井排水沟进行了更新改造,共恢复和新打274眼减压井。

(4)垂直位移。由于水库几经续建扩建,垂直位移直至1974年、1975年才开始安设观测标点进行观测,观测断面一般与测压管断面一致。主坝设7个断面,31个测点。副坝设12个断面,43个测点。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重力坝分别设有8个、22个、10个测点。

测压管、浸润线管、减压井等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器人工施测。渗流量观测,采用固定断面,用流速仪测流。减压井单井出水量观测采用容积法。以上观测一般每5天一次。垂直位移观测采用一般水准线法。

黄壁庄水库工程竣工后,在运行过程中屡屡发生问题,铺盖和坝顶裂缝,坝后渗水破坏和沼泽化等等,特别是经历了 “63·8”和 “96·8”两次大洪水,问题更为突出。工程监测为水库安全运行及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施工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资料依据。

二、1998年除险加固后的观测

1999年3月,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开工,为了解水库枢纽建筑物除险加固施工过程及加固完成后的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在各建筑物上设置了安全监测设施。观测设施及其分布统计表见表4 1。

表4 1观 测 项 目 统 计 表

续表

根据现行规范并结合各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大坝安全监测项目以渗流观测和外部变形观测为主,土坝设置的观测项目包括坝基渗流观测、坝体渗流观测、渗流量观测、外部水平位移观测及垂直位移观测;混凝土建筑物设置的观测项目包括扬压力观测、绕渗观测、垂直位移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设置了混凝土防渗墙应力状态和防渗效果观测。随着工程施工的进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副坝防渗墙施工时因坝基多次严重漏浆,先后出现了7次塌坑。为了满足度汛要求、检验塌坑处理的效果,并结合永久观测的需要,观测项目随之进行了增补。

一是结合副坝严重漏浆段和基岩破碎段的灌浆处理,增设了基岩渗流压力观测点,用于观测防渗墙底的渗流情况及帷幕的防渗效果。二是在副坝塌坑中心附近增设坝基渗流压力观测断面和坝体表面变形观测断面。三是在副坝6号塌坑中心附近增设1个防渗墙应力观测断面。四是在副坝塌坑和严重漏浆段增设内部变形设施,包括沉降管和测斜管,用于观测防渗墙、坝体及坝基内部变形情况。五是新增非常溢洪道设置2个宽缝监测断面为施工服务。另外在副坝塌坑段内增设了临时沉降点,用于观测塌坑处理后及防渗墙施工过程的沉降情况,之后此临时沉降点作为永久垂直位移观测测点进行观测。

到2012年,黄壁庄水库观测项目有渗流观测、变形观测、压力 (应力)观测、环境量观测四部分。渗流观测包括坝基渗流压力、坝体渗流压力、绕坝渗流、渗流量、减压井水位观测等。变形观测包括坝体表面变形及内部变形观测。压力 (应力)观测包括防渗墙应力应变观测和土压力观测。环境量观测包括温度及降雨量观测。

各建筑物共埋设渗压计195支。副坝在13个断面共埋设渗压计85支,其中坝基渗压计71支、基岩渗压计14支;主坝共埋设渗压计41支,其中坝基渗压计17支,坝体渗压计24支;正常溢洪道埋设渗压计19支,其中扬压力计12支,绕渗计7支,用于监测闸室扬压力和两岸绕渗情况;非常溢洪道埋设渗压计15支,其中扬压力计6支,绕渗计9支,用于监测闸室扬压力和左岸绕渗情况;新增非常溢洪道埋设渗压计19支,其中扬压力计12支,绕渗计7支,用于监测闸室扬压力和右岸绕渗情况;电站重力坝埋设渗压计16支,其中扬压力计10支,绕渗计6支,用于监测闸室扬压力和两岸绕渗情况。

主坝坝后设置量水堰1个,用于监测坝基渗流量,还保留11个测压管。副坝在6个观测断面上分别埋设土压力计38支、应变计64支和无应力计18支,共计120支,以监测防渗墙的受力情况。副坝埋设测压管57个,其中8个为加固前旧测压管,49个为新布设测压管。副坝坝后共有274眼减压井,目前正常观测的有28眼。坝前铺盖设置有8支渗压计,7支裂缝计。

新增非常溢洪道埋设温度计10支,裂缝计8支。电站重力坝保留原有测压管7个。另外,坝体表面变形位移点共192个,包括水平位移标点81个,垂直位移标点111个 (水平和竖向标点共用一点的有60个标点)。内部变形测斜孔7个,沉降孔11个。环境量包括1个气温计,1个雨量计。

(一) 观测方法和测次

渗流压力观测采用振弦式渗压计,用基康读数仪五天观测1次;防渗墙受力状态观测仪器均采用差动电阻式,SQ系列数字式电桥五天观测1次;渗流压力观测、防渗墙受力状态观测及环境量观测采用自动化观测,观测仪器的数据采集及传输纳入黄壁庄水库自动化系统中。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平时采用自报方式运行,即由MCU(现地监测单元)每天定时测量,定时采集,储存数据。CCU (采集软件)自动读取各MCU的自报数据。每周保证一次系统巡回测量,并记录系统运行情况。对有问题的测点,采用选点测量的方式测量该点。如果仍有问题,及时派出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排除故障。

土石坝表面水平位移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观测,混凝土建筑物表面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与GPS全球定位系统同时观测的方法,即工作基点用GPS观测,同时,用视准线进行测点的观测。表面垂直位移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混凝土建筑物按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观测,土坝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观测。外部变形每年观测1次;内部分层沉降采用沉降管,用沉降仪观测,内部分层水平位移采用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内部变形每月观测1次;渗流量观测采用固定断面,用量水堰观测,每10天1次;测压管水位采用电测水位器人工观测,10天观测1次;减压井水位采用电测水位器人工观测,每月观测2次。当库水位较高时,所有观测项目加密测次。

(二) 各建筑物观测项目情况

(1)主坝。主坝观测项目有坝体渗流压力观测、坝基渗流压力观测、渗流量观测、表面水平位移观测和表面垂直位移观测。

工程观测

1)渗流压力观测。加固工程在主坝坝体基本沿3个断面共埋设24支渗压计,其中桩号0+450、0+700两个断面各有7支渗压计沿垂直坝轴线方向布设,桩号1+000附近布置10支渗压计与坝轴线斜交。渗压计安设在98.5~112米高程,其中多数在100~105米高程。主坝坝基5个断面共埋设17支渗压计,右坝头观测断面与坝轴线斜交,其余断面渗压计垂直坝轴线方向布设,其中斜交断面(0+258、0+280、0+300)布设3支,0+450、0+705、0+850断面各布设4支,1+050断面布设2支。坝基渗压计埋设断面基本与坝体渗压计相对应,布设在89.7~105米高程,较坝体渗压计低10米左右。在坝后排水沟设有1个渗流量观测点,为梯形量水堰。

主坝渗压计于2002年5—9月埋设,截至2013年,大多数渗压计工作正常。除了加固工程布设的渗流观测点外,主坝原有测压管还保留11个,其中坝基管10个,坝体管1个。

2)表面变形观测。在主坝桩号0+300、0+455、0+710、0+855、1+000、1+055、1+200处,布设7个表面变形观测断面,1+200断面设有3个观测测点,其余6个断面均设4个观测点,分别在上游距坝轴线15米的部位设1个测点,在下游距坝轴线3.8米、下游马道各设1个测点,下游距坝轴线50.5~69米范围内设1个测点,共计27个测点。测点采用综合标点,同时观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2)副坝。副坝观测项目有坝体渗流压力观测、坝基渗流压力观测、防渗墙应力观测、表面水平位移观测和表面垂直位移观测、内部水平位移观测和内部垂直位移观测。

1)副坝渗流压力观测。除险加固工程中在副坝桩号A0+526.8、1+765.6、2+367、2+824、3+118、3+870、4+064、4+088.7、4+127、4+316、4+498.5、5+200和5+364.8布置13个坝基渗流压力观测断面,共85支渗压计;在0+425、0+531、0+726、1+126.8、2+360、3+886.5、4+129、4+469、5+362.1和6+039布置10个坝基渗流压力观测断面,共39个测压管;在桩号0+256、0+465和0+760布置3个坝体浸润线观测断面,共10个测压管。此外,还有一部分原有完好的测压管和减压井,零星分布在坝后。

2)防渗墙应力观测。为监测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应变状态,沿副坝防渗墙轴线方向设有6个应力观测断面,在各断面防渗墙上下游侧沿高程方向设有64支应变计、18支无应力计。为了解防渗墙上、下游两侧作用的土压力,且便于与应变计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在与混凝土应变监测断面接近的桩号布设6个土压力监测断面,38支土压力计均成对布置在防渗墙两侧不同高程。混凝土防渗墙受力状态观测仪器随仪器埋设部位混凝土浇筑进行了埋设,大部分观测仪器于2000年4—9月埋设,目前大多数仪器工作正常。

3)表面变形观测。在副坝桩号0+520、1+240、1+755、2+380、2+826、3+860、4+088、4+129、4+314、4+462、5+353等处布设11个表面变形监测断面,在每个监测断面的上游坡125.3米高程、坝顶下游坝肩及下游120米高程马道上各设1个测点,共计33个测点。测点采用综合标点,同时观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另外,在塌坑段布设施工期临时沉降观测点,共布设3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3个测点,共9个测点,以观测施工期塌坑部位的沉降变形。现临时沉降点已作为永久垂直位移观测测点进行观测。

4)内部变形观测。为了解防渗墙和坝体、坝基的内部变形状态,在桩号1+245、1+770、2+848、3+130、4+312处布设5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防渗墙内设1个测斜管,坝轴下3.25米处设1个沉降管,在桩号5+198处布设1个监测断面,设1个沉降管,共计5个测斜管和6个沉降管。在塌坑中心附近,桩号4+140、4+118、4+088.7、4+064.7处布设4个内部变形监测断面,共设2个测斜管、5个沉降管。其中在桩号4+088.7断面设2个测斜管和2个沉降管,沉降管均布设在防渗墙上游侧,距坝轴线分别为5.4米、16.4米,测斜管1个设在防渗墙内,1个设在上游距坝轴线16.4米的部位;在桩号4+140、4+118、4+064.7断面上游侧各布设1个沉降管,距坝轴线分别为5.4米、6.2米、5.4米。测斜管的管底高程为防渗墙的墙底高程,沉降管的管底入卵石层3米。

(3)电站重力坝。重力坝观测项目有坝基渗流压力观测、绕堰渗流观测、表面垂直位移观测。

1)渗流压力观测。重力坝坝基帷幕后设1纵向扬压力观测断面,沿上下游方向设2个横向扬压力观测断面,共计10支渗压计,在重力坝左右两端共布设6个绕堰渗流测点,共计6支渗压计。重力坝渗压计于2002年5—7月埋设,目前大多数渗压计工作正常。另外,保留原有坝基测压管7个。

2)表面变形观测。重力坝表面变形观测只设有垂直位移观测。在坝顶距防浪墙下游面30厘米处,除中间2个最高坝块外,其余每个坝块各设1个垂直位移位移测点,共6个垂直位移位移测点。

(4)正常溢洪道。正常溢洪道观测项目有堰基扬压力观测、绕渗压力观测、表面水平位移观测和表面垂直位移观测。

1)渗流压力观测。正常溢洪道共埋设19支渗压计,其中在闸墩上共布设4个扬压力观测断面,共计12支渗压计,在溢洪道两侧共布设7个绕堰渗流测点,共计7支渗压计。正常溢洪道大部分绕渗渗压计于2002年3月埋设,堰基扬压力观测的渗压计于2003年11—12月埋设,截至2012年年底大多数渗压计工作正常。

2)表面变形观测。正常溢洪道每个闸墩上设1个垂直位移标点和1个水平位移测点,共计9个垂直位移位移测点,9个水平位移测点。

(5)非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观测项目有堰基扬压力观测、绕渗压力观测、表面水平位移观测和表面垂直位移观测。

1)渗流压力观测。非常溢洪道共埋设15支渗压计,其中在闸墩上共布设2个扬压力观测断面,共计6支渗压计,在溢洪道左侧共布设9个绕堰渗压计。截至2012年年底,大多数渗压计工作正常。

2)表面变形观测。非常溢洪道上下游共计有21个垂直位移测点,此垂直位移测点均为原有测点,加固工程中在上游又布设了6个水平位移测点。

(6)新增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观测项目有堰基扬压力观测、绕渗压力观测、表面水平位移观测和表面垂直位移观测、温度观测、裂缝观测。

1)渗流压力观测。非常溢洪道共埋设19支渗压计,其中在闸墩上共布设2个扬压力观测断面,共计12支渗压计,在溢洪道右侧共布设7个绕堰渗压计。目前大多数渗压计工作正常。

2)表面变形观测。新增非常溢洪道上游共计有6个垂直位移测点,下游有6个水平位移测点。

3)闸墩温度观测。新增非常溢洪道在2号和5号闸墩上共布设2个温度观测断面,共计10支温度计。

4)闸墩裂缝观测。在新增非常溢洪道2号和5号闸墩上分别布设2个裂缝观测断面,共计8支测缝计。

三、观测资料的分析

水库建成以来,水库检查观测人员自始至终发扬不怕苦和累的精神,精益求精,认真细致,严格按规定的时间、项目、部位对工程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的检查观测,保证观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对每次检查与观测的现场记录、测值,都及时进行整理分析、绘制图表。

水库建成伊始,现观测资料主要是随测随记,经计算写到观测统计上,年终进行总结、整理,一式三份,并汇编成册。1980年前后,由于对各水工建筑物进行加固、岁修时,观测资料来回交换,使用时间较长,加之技术资料档案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健全,造成了部分观测资料的丢失。

为此,1996年引入了水利部大坝管理中心的 “大坝观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系统”。此系统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对水库和大坝观测资料进行整编与分析的软件,该系统的使用使观测资料的整编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观测人员做到了随观测、随校核、随入机、随分析。

观测资料的分析

1998—2005年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通过对各建筑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大坝渗流监测基本反映了坝体及坝基的渗流规律,坝基渗压与库水位有明显的相关性。除险加固后,在正常蓄水位情况下,副坝坝后减压沟无明流渗出,除旋喷段外副坝垂直防渗墙防渗效果显著,混凝土防渗墙上、下游测点水位差比较明显,加固前后的测压管水位差较大,一般在12米以上,对渗流水头的消减起到了很大作用。经计算分析,各建筑物渗流性态安全。二是防渗墙应力和土压力测值大部分在允许范围,防渗墙墙体随时间推移,压应力有增大发展趋势,但变化趋势很缓慢,防渗墙两侧土压力变化过程线较平稳,总体分布遵循下大上小的规律,防渗墙墙体较安全。三是各建筑物表面位移最大在副坝塌坝段,垂直位移最大测点EM01,为45.92毫米,水平位移最大测点为S8 1,合力位移为16.41毫米,表面位移测点虽有位移,但不存在显著性变形,大坝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四是新增非常溢洪道温度计温度随气温进行周期性波动变化,裂缝开合度随温度周期性变化,且整体向减小的方向发展。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目前水库各建筑物运行正常,状态良好。

第二节 工程检查与维护养护

一、工程检查

为排除水库工程安全隐患,确保汛期工程各部位正常安全运行,建库以来,工程巡查人员始终严格按照 《水库工程管理通例》《水库工程巡查细则》等有关规定,对主副坝、溢洪道、重力坝及附属工程开展经常性的常规检查工作;由水库管理处 (局)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对工程汛前、汛后运用情况开展了安全定期检查,由水库管理处 (局)领导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等,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和设计施工部门人员参加,对工程非常情况或发生重大事故时,如暴风袭击、库水位骤变等情况下,进行重点巡查,及时发现工程存在问题,并提出意见及时汇总上报,为消除大坝安全隐患提供可靠依据和宝贵时机。

汛前检查布置

每年进行如下系统检查:①每年汛前汛后、农灌放水前后、冰冻期,定时对大坝工程进行工程检查;②当发生特大洪水、暴雨、地震、重大事故、库水位骤降及工程非常运行时,进行特别检查观测;③对大坝背水坡、重力坝两岸接头和坝脚带,观察有无各种破坏现象发生;④检查土坝表面有无滑坡、块石隆起、松动、塌陷、塌坑和坝脚突起现象;⑤观察坝顶路面及防浪墙是否完好,有无塌陷、裂缝及倾斜现象;⑥监视大坝浸润线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况,掌握测压管水位变化情况,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随时掌握坝体运行是否安全。

工程巡查

二、养护维修

为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根据工程管理规范要求,定期对工程设施进行维修和养护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壁庄水库投入运行以来,通过对水工建筑物的检查观测及资料分析所把握的工程运行状况,参照 《水库工程管理通则》及管理单位制定的养护维修制度,坚持对工程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岁修、大修和抢修。对土、石、混凝土建筑物经常性的养护维修、岁修,由水库工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其岁修工程是根据每年汛后所发现的问题,编制下年度岁修计划,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质按量完成。由于大修工程工作量大、技术性较强,一般由黄壁庄水库管理处 (局)邀请设计部门等有关单位共同制定专门修复计划,报批后进行大修。

工程的养护维修处理

土坝经常性的养护维修主要是对背坡纵横排水沟清淤,保持畅通;坝体坡面整修整治、坝顶坝后公路维修、保护各种观测设备的完好等。

溢洪道的维修主要是对引水渠、闸体、堰后消力池等涉及的土、石、混凝土工程的养护维修;闸门启闭机、机电动力设备养护维修、溢洪道边墩混凝土建筑物及钢闸门的防冻维护等。

重力坝的维修主要是对混凝土工程、岸坡护砌工程、迎水坡面修复等的养护维修。

三、建库以来的主要维修情况

(一) 主副坝工程

1976年4月,铺设副坝坝后公路柏油路路面,投资11.1万元。

1977年11月,完成120米高程以下几个断面20个端点的交会测量和标点埋设,并加固了10个尚存的标点和两个测量控制点。

1989年,完成副坝长5500米、路面宽5.5米、厚度0.15米坝后公路路面的维修工程,其中浇筑混凝土4540立方米,投资45.4万元。

1991年,针对坝后排水沟多次发生塌陷、管涌、淤堵等问题,完成坝后排水沟长5400米的翻修任务,其中砂石土127100立方米,投资305.1万元。

1991年3月,副坝坝顶公路开工,至7月完工,共铺沥青路面5890米。

1990年10月至1991年12月,副坝坝后公路开工并完成。

2003年,对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洪水调度系统进行更新、调试和完善,完成副坝432线高压线路的改造任务,对37台大小启闭机实行维修保养分工负责制,建立运行检修档案;完成水库高程120米征地线、125米迁建线共92个界桩的埋设和库淤测量工作。

2004年,完成副坝3000多平方米防护墩刷漆、副坝0+470下游护坡渗水开挖与恢复、副坝原2号拌和站电缆铺设和马鞍山泵房电源线路铺设、机电维修养护、等工程的维修工作。增设减压沟上游长近6千米、高2米的浆砌石墙,使水库工程增加了一道防护屏障。

2005年,主要对主副坝排水沟、正常溢洪道消力池右岸塌陷护坡、主坝坝顶破损路面、管理房顶翻修、主副坝部分观测台阶等进行了处理,保证了工程正常运行。

2006年,对主坝下坝路损坏部位及1+400下游护坡塌陷、副坝下游框格碎石护坡涌沙及碎石沉陷、副坝坝脚路路面裂缝进行了处理。

2007年,对副坝2+100处损坏的公路桥进行了恢复处理、新老非下游结合部位沉陷的六棱块护坡、副坝公路裂缝进行了封堵处理。

2008年,对各建筑物坝坡翻动的护坡、排水沟、正常溢洪道底板漏水进行了处理。

2009年,利用55万元岁修经费,11月底前完成了副坝公路裂缝的封堵处理工作,共计完成裂缝封堵4万多米;完成主副坝及各溢洪道护坡、六棱块护坡的整修;完成排水沟的清淤工作。

2010年,利用省厅下达我局岁修经费30万元,由维养中心组织了坝坡维修施工,保证了副坝工程安全。

2011年,利用岁修经费20万元,对正溢广场路面、正溢闸门管道、非溢启闭机室屋面檐瓦等进行了翻修、更新和改造。对副坝坝顶公路 (马山段)进行了翻修。

2012年,完成副坝六棱块坝坡排水沟加固、副坝左坝端坝脚排水沟的修复。

2013年,全面完成副班上游坡砌石护坡缝的水泥灌封工作。

(二) 溢洪道工程

主要维修养护有以下项目,1962年,正常溢洪道消力池新建排水沟并增设锚筋桩等。完成正常溢洪道锚筋加固1823米,使水库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

1969年2月,进行水库工程建设尾工项目,主要有重力坝及正常溢洪道帷幕灌浆,正常溢洪道锚筋桩、接缝处理、测压管、非常溢洪道闸门主轮处理、廊道水泵安装、小电站建设等。

副坝上游坡灌缝处理

1974年4月,非常溢洪道尾渠施工。完成副坝坝后压坡、排水沟改建、护坡混凝土灌缝等工程。

1975年,对正常溢洪道基础进行帷幕灌浆,1976年开工,每年利用低水位时施工,至1987年竣工。1976年,完成副坝坝后公路柏油路面的铺设工程。1977年6月,完成11扇闸门11000平方米的防锈喷漆任务及穿销工作。并处理减压井12个,冲洗测压管44根。

1982年7月,非常溢洪道改建加固工程开工,主要项目:建启闭机房700平方米,建备用电源机房及操作室100平方米,闸墩增高、建机架桥主次梁及桥面板,启闭机改造3台,启闭机安装11台,总用工1.47万工日,总投资254.57万元。

1982—1983年,完成非常溢洪道1~12号桥墩加高改建工程;1982年10—12月,1~6孔新建机架桥施工完成。

1983年4—6月,完成非常溢洪道启闭机安装和闸门吊耳改装工程及永久电器设备和永久避雷防护系统,新建非常溢洪道启闭机房。

1984年6月,非常溢洪道启闭机二次电气设备安装,采用KXQ型电线代用KVV20型线。

1987—1988年,针对正常溢洪道陡槽底板冻融剥蚀破损严重情况,完成清除破碎层,凿毛5厘米,新浇30厘米钢筋混凝土的陡槽段混凝土底板剥蚀处理工程,工程量13199立方米,总投资462万元。

1988年正常溢洪道底板加固工程开工,投资300多万元。1989年8月陡槽底板加固工程竣工并验收。

1997年完成对208线路更新改造、非常溢洪道电气闭锁设备的更新改造。

第三节 闸门及电气设备管理

黄壁庄水库投入运行以来,水库的管理人员对闸门及电气设备等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逐步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了水库的防洪、灌溉、发电、供水效益。2005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针对机电、闸门等变动大、管理要求高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各项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目前,各建筑物基本情况见表4 2。

仔细检查闸门启闭设施运行状况,确保水量调整,保证水流通畅

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表4 2黄壁庄水库各建筑物及启闭机情况统计表

续表

闸门及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包括操作、检查、养护维修。设备操作包括闸门的启闭操作、电气设备的倒闸操作、备用电源的投入运行。设备检查包括经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安全鉴定。养护修理包括养护维修、岁修、抢修、大修。养护修理工作本着 “经常养护、随时维修、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为了规范设备管理工作,制订了 《岗位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等各种规章制度,并且每隔若干年,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黄壁庄水库历年在12月底结冰,次年3月初解冻,冰冻期长达3个月,溢洪道的闸墩及钢闸门是防冰冻的重点部位,建库后多采用人工破冰、空压机破冰措施,自2005年起,采用潜水泵破冰。

第四节 工程确权划界

水利工程管护范围确权划界工作是加强工程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一是为依法管好工程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工程的完好性,使得管理保护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管理得到加强,提高了工程的管理水平,从而为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避免了因权属不清而引起的水事纠纷和管理混乱。三是为工程管理单位进行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库几十年来,由于长期工程界权不明确而导致的土地争议、用地纠纷等问题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库的正常管理秩序,影响了依法管理和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对水库工程安全运行也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因此,水库历届班子领导始终把黄壁庄水库的确权划界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多次专门组织治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1993年,管理处组织开展了一次土地划界工作,于1994年与灵寿县牛城乡的牛城村和忽冻村、鹿泉市马山乡的永乐村和马山村签订协议,实现部分区域的划界,并埋设界桩43个。但与黄壁庄村、古贤村、下黄壁村等的划界由于情况复杂,未能完成。2000年,管理处领导班子把划界作为一项百年大计的事业来抓,专门成立了水库确权划界领导小组,本着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原则,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在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与周边村镇认真协商,耐心工作,艰苦谈判,克服困难,求同存异,几经曲折和反复,终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并抓住机遇,积极与永乐、马山、古贤、牛城等村进行协调,使1992年未完成的土地证办理工作也得到解决。从此使黄壁庄水库工程范围内的土地基本实现了界权清晰、产权明确、面积准确的3条标准,完成了几十年来水库人的一个夙愿。具体完成情况为:

确权划界明晰权属

1999年4月,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局与灵寿县牛城村签订新增非常溢洪道引渠征地手续,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2000年8月,黄壁庄水库与灵寿县牛城村签订非常溢洪道尾渠部分工程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范围协议书,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2002年3月,黄壁庄水库与鹿泉市古贤村签订副坝、主副坝连接体马鞍山、原生产科渔场等部分工程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范围协议书,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2002年11月,在黄壁庄水库与获鹿县马山村签订副坝部分及黄壁庄水库与灵寿县牛城村、忽冻村签订非常溢洪道及主坝部分工程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范围协议书的基础上分别补办了国有土地使用证。

2004年6月,在黄壁庄水库与获鹿县永乐村签订副坝部分工程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范围协议书的基础上,补办了国有土地使用证。

2005年6月,黄壁庄水库与鹿泉市黄壁庄村签订正常溢洪道及生活、生产区部分工程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范围协议书,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2005年,为满足水库管理需要,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委托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自2003年3月19日至7月30日,进行了黄壁庄水库库区界桩的埋设及测量,120米淹没线界桩、125米迁建线界桩布设,间距原则上每1000米埋设1座永久性界桩,村庄附近、河道拐弯处、沟岔交汇处适当加密。共埋设界桩92座,其中125米迁建线界桩54座,120米淹没线界桩38座。

界桩测设方法:首先,在1∶10000地形图上进行界桩位置设计、施测等基本高程控制;然后,按界线高程实地放样界桩位置,现场浇筑界桩埋石,标石埋设完成后,实测界桩高程及平面位置。界桩平面位置以五等电磁波测距导线施测,高程采用五等水准测量。库区界桩成果见表43和表44。

表4 3黄壁庄水库库区120米界桩成果表

表4 4黄壁庄水库库区125米界桩成果表

第五节 水库库区测淤

黄壁庄水库上游丘陵起伏,群山重迭,植被很差,一经暴雨水流挟沙入库,极易造成库区淤积。由于岗南以上干、支流来砂均由岗南水库拦存,下泄泥砂甚微,因此黄壁庄水库泥砂来源主要为冶河,其次是南甸河等支流,另外岗南流下的清水也会冲刷河道,将土、砂推入库区范围内。

库区淤积是水库观测的重要项目之一,黄壁庄水库上游来水含砂量较大,泥砂问题尤属重要。建库以来,分别于1964—1965年、1978年、1989年、1997年、2004年进行了五次库区淤积测量,测量中按照基本垂直水流的主流方向、均匀布置间距的原则,在干流滹沱河、冶河布设库淤测量断面。1964年在干流滹沱河布设17个断面,支流冶河布设4个断面,南甸河布设2个断面,断面间距1000米。1989年在干流滹沱河布设13个断面,支流冶河4个断面,断面间距1000米。1997年、2003年在库区布设22个断面、支流冶河4个断面,断面间距500米。

1964年、1989年陆上部分采用视距测量断面及水准测量断面,水下地形测量采用断面法,测深使用测深仪或测深锤测量。1997年陆上部分采用视距与电磁波两种方法,水下地形测量采用断面法,测深使用SDH 13D测深仪测量。2004年陆上数据采集采用极坐标法,使用全站仪观测。水下地形测量采用橡皮船安置双频GPS接收机,配合回声测深仪,按断面法或散点法施测,断面间距最大100米。

1965年、1978年、1989年、1997年均采用断面法计算库区淤积量,2004年采用积分法计算库区淤积量。经计算,1958—1965年大沽高程124米以下总的淤积量为4500万立方米;1965—1978年大沽高程124米以下总的淤积量为1亿立方米;1978—1989年大沽高程126米以下总的淤积量为106万立方米;1989—2003年大沽高程128米以下总的淤积量为2810万立方米。

通过淤积测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黄壁庄水库1997年库区淤积从平面看,主要集中在水库坝前12.2千米范围内,该范围淤积量为2531万立方米,占库区淤积总量的96.5%。冶河入库汇合处冲刷较多,共42万立方米,为“96·8”冶河洪水所致,冶河上游稍有淤积。

(2)从高程上看,2003年库区主要淤积量在大沽高程118.0米以下,118.0米高程以下共淤积2640万立方米,占库区淤积总量的94%。其中汛限水位114米 (大沽高程)以下淤积1940万立方米,占库区淤积总量的69%。

(3)1997年非常溢洪道前5.86平方千米局部范围淤积计算,结果为110.51米高程以上发生冲刷,110.51~114.51米间冲刷为35.2万立方米,原因为 “96·8”洪水表层流速较大造成冲刷所致。

(4)黄壁庄水库1989—2003年128米以下总的淤积量为2810万立方米,14年间除1996年外,其他年份来水均不大,故淤积主要为大洪水所致,而且洪水造成了冶河口的冲刷。

(5)黄壁庄水库自建库至2003年,大沽高程124米高程以下总的淤积量为1.7503亿立方米。

(6)2004年水库测淤后的水位 面积关系表见表45与关系图如图41所示。

表4 5水库水位 面积关系表 (2004年)

图412004年水库水位 面积关系图

第六节 大坝安全鉴定

2006年3月,水利部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与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共同完成了黄壁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报告辑,2006年6月30日,河北省水利厅组织安全鉴定专家组,对水库大坝进行了安全鉴定并评定了大坝安全类别,结论如下所述。

(1)黄壁庄水库主要除险加固项目实施完成后,2004年最高蓄水位达119.55米 (接近正常蓄水位120米),并经历了6个多月的高水位运行,根据工程监测资料分析,各建筑物运行状态正常。

(2)副坝加固工程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塌坑段的处理措施有效。现有监测资料表明,加固后除旋喷段外,副坝垂直防渗墙防渗效果显著,目前坝体与坝基渗透稳定。计算分析表明,各建筑物渗流性态安全。鉴于尚未遭遇设计防洪水位、水位骤降及地震工况考验,运用过程中需加强监测,并及时整理分析。

(3)经计算分析,主坝、副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和电站重力坝在各种运用工况下,建筑物稳定安全系数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各混凝土建筑物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大坝安全鉴定会

(4)经计算分析,各类闸门、启闭机等金属结构设备强度、应力和启闭力满足设计规范及安全运行要求。

(5)水库供配电设施齐全,安全可靠;闸门监控系统、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系统安全可靠,符合规范规程规定,满足水库调度运用要求。

综上,黄壁庄水库实际抗御洪水标准达 《防洪标准》 (GB50201—94)规定,大坝工作状态正常;工程无重大质量问题,能按设计正常运行。黄壁庄水库大坝为一类坝。

第七节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一、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

黄壁庄水库早期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始建于1990年,由原电子工业部第54所承建,包括岗南和黄壁庄两大水库上游共21处报汛站。1995年,又由北京海淀燕禹通信遥测联合新技术开发部进行了改建,1996年改建完成,并投入试运行。其中岗南水库以上共布设6处雨量、水文遥测站,5处雨量站;岗黄区间布设6处雨量、水文遥测站,4处雨量站。“96·8”洪水期间,河北省各级防汛部门利用本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情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预报,为各级领导指挥防汛调度、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9—2004年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期间,岗 黄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作为除险加固工程改建项目,仍由北京海淀燕禹通信遥测联合新技术开发部中标承建,于2002年6月系统改造完成并投入试运行。项目除新增山西及河北部分卫星站以外,还有部分站是对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本次工程新建的项目有3处中心站 (河北防抗办水情组、黄壁庄水库管理处、岗南水库管理处),1处维护管理中心站 (石家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处超短波中继站 (黄壁庄水库、岗南水库),14处卫星遥测雨量站,11处卫星水文站。改建的项目有1处卫星水文站 (微水),2处超短波雨量站 (温塘、宅北),6处超短波水文站 (平山、下观、黄壁庄、岗南、王岸、石板),1处超短波水位站 (岗南二坝),3处超短波人工置数站 (黄壁庄、岗南、平山)。最终,形成拥有3个中心站,2处超短波中继站,1个维护站,34个遥测站的采用Inmarsat C卫星通信和超短波通信混合组网方式的水雨情自动遥测系统,如图42和图43所示。

图4 2 岗黄水库卫星信道信息共享数据流向图

黄壁庄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是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子系统,它包括两套程序,第一套程序是岗 黄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于1999年8月由河北省防办责成大连理工大学开发,最初建成的系统和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接口设计不够成熟,数据提取存在问题,后经过除险加固项目对本系统及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进行了改造,不论从操作界面还是使用功能上,使系统都更趋合理。第二套程序是“河北雨洪模型”预报调度系统,于除险加固期间由河北省水文局联合河海大学共同开发,2003年年底完成并安装试运行。系统采用了河北雨洪模型、新安江模型、常规模型3种洪水预报方法,具有实时雨水情信息接收处理、洪水预报、实时校正、超前洪水预报、预报成果对比分析等功能。水库洪水调度子系统分为自动调度方案和交互式调度方案,并采用模糊方法进行方案优选,形成最优的水库调度方案供调度使用。

图4 3 岗黄水库超短波信息共享数据流向图

实际运用时,水雨情数据的采集由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完成,各测站实时采集水文数据,自动将数据发送到各中心站或经过中继站转发到各中心站,中心站的前置机通过超短波 MODEM和卫星小站遥测终端设备得到数据,并经过处理以后通过网络添加到后台服务器的专用数据库,调度人员及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界面查询到及时可靠的水雨情信息。同时,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可以通过软件接口,从数据库提取所需实时数据,从而实现水库实时洪水预报和控制调度,按照数学模型求得入库流量及流量的变化过程,制作入库洪水预报,根据预报成果提取洪水调度方案,提供气象情况、洪水图形仿真、洪水调度决策及水资源优化调度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闸门自动监控系统

黄壁庄水库闸门自动监控系统作为1998—2004年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一部分,于2002年开始建设。2003年6月,完成了各个集控室至控制中心的通信光缆的敷设;2003年12月底,完成了监控主体设备,包括流速仪、闸门开度仪、水位计、控制机柜等的安装;截至2004年年底,系统全部安装调试完成。

黄壁庄水库闸门监控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范围为黄壁庄水库枢纽的几个闸门组,控制范围在4千米之内。监控内容包括正常溢洪道8个表孔及2个底孔、11孔非常溢洪道、5孔新增非常溢洪道的闸门和重力坝1孔灌溉洞闸门的控制,闸门开度、上下游水位、闸门运行工况及故障等信号的检测。图像监控单元采集并监视正常溢洪道上下游和闸门、非常溢洪道和新增非常溢洪道启闭机房桥面、重力坝的上下游和路旁的情况。

黄壁庄水库闸门监控系统根据闸门组的具体位置,分为正常溢洪道闸门监控子系统、重力坝闸门监控子系统、非常溢洪道闸门监控子系统、闸门监控中心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分别包括闸门监控和视频监控2个部分。每个闸门监控子系统与现场的各个单元通过各种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个闸门监控子系统之间通过光纤介质实现远程网络资源的共享。

闸门监控系统结构为二级网络分布式控制系统,由1个闸门监控中心和3个现地闸门集控单元组成,3个集控单元分别用于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及新增非常溢洪道和重力坝闸门的监控及控制。

闸门监控中心与现地闸门集控单元之间采用分布式以太网结构,主要由监控中心控制主机、3个现地集控单元组成。现地集控单元由工控机和PLC以及其他附属设备组成,核心设备为PLC。主要完成对各生产对象的数据采集处理及显示与安全监视、控制、数据通信、系统自诊断等,其设计能保证当它与主控级系统脱离后仍能在当地实现对有关设备的监视和控制功能。当其与主控机恢复联系后又能自动地服从上位机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各个闸门监控系统的现场核心采集单元采用美国 GE公司的GE9070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通过PLC各个采集模块实现与现场主要设备的数据状态的连接;同时通过严格的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到现场环境的特殊性,采用了避雷器以及温度、湿度控制器等一系列器件,从而实现对关键设备的安全保护。

各个闸门监控系统配置不间断电源 (UPS),保证了设备在短期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以及系统在外部断电情况下对相关数据的记录。通过改造现场开度仪表,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增加了原有设备的RS 485通信接口,以实现监控系统对现场各个闸门开度位置信息数据的采集。各个视频监控单元之间能够互相进行画面的监视和控制。鉴于正常溢洪道闸门在黄壁庄水库防洪调度中的主导作用,在8个表孔溢洪道闸门安装了8个固定的摄像头,以监视8孔闸门的开启状况,同时安装了2个可移动的摄像头,实现对水库上下游进行全面、直观的观察。

现场原使用了PLC控制柜,为达到与监控系统的数据交换和连接,充分利用原有PLC的Profibus总线通信方式,通过增加PLC主站Profibus总线通信模件的方式,实现了对新增非常溢洪道闸门的远方监视和控制。

系统软件采用南瑞集团公司自主开发的EC2000监控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的网络通信接口,依据现场各个采集单元和智能装置的通信协议,通过网络或RS 485以及Profibus总线等通信方式,将各个闸门单元的数据实时地反映到自身独立的计算机监控界面,再通过网络通信将所有的数据汇总到中心计算机监控主界面。通过各主要画面的切换,可以在计算机上很直观的反映站内的工作情况,并且可以链接各种动态画面。数据画面可以动态的反映现场闸门开度情况,以及现场闸门的运行情况、电机运行的电流和电压等信号。EC2000良好的人机界面直观、有效的反映了现场设备的各种运行情况。EC2000监控系统软件本身具有报表统计功能,可以针对闸门监控系统的具体要求,自动统计每天、每月、每年的闸门运行时间,以及闸门启闭次数和时间,同时通过灵活的软件编程,实时计算出日、月、年的泄水量,为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闸门自动控制通过软件设定目标开度的方式实现闸门的开启,在闸门到达目标开度的情况下自动停止。闸门自动控制流程中还包括闸门控制过程故障的自动判断和处理、闸门运行条件情况的自动判断和处理。

三、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

黄壁庄水库观测设备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均为人工观测,由于人工观测工作量大、信息收集周期长、数据整理工作繁琐、结果不准确、观测手段落后,逐渐不能满足水库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鉴于此,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于2002年9月9日进行了公开招标,最终水利部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标。2002年11月,该所完成了《河北省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技施设计报告》,该报告作为黄壁庄水库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实施依据。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完成了所有自动化系统设备的研制、生产和进口仪器订货。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完成了所有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单机调试、检验,并模拟现场配置进行室内联调、拷机。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完成了所有自动化系统设备的现场安装、联调、拷机,于2004年7月上旬通过了现场初验,进入试运行,并移交黄壁庄水库管理局。

水库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由3个基本部分组成:现地监测单元,网络通信连接,大坝安全监测中心。该系统仪器数量共320支,包括197支振弦式仪器、121支差阻式仪器以及气温、雨量监测项目的气象站1套。依据仪器的分布,共设置16个测控点和1个测控中心站。测控点分别为副坝9个、重力坝1个、管理局监测中心1个、正常溢洪道1个、主坝2个、非常溢洪道1个、新增非常溢洪道1个。测控中心站为黄壁庄水库监控中心,主要配置硬件有服务器1台,工作站1台,打印机1台,UPS1台。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一是系统功能。黄壁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数据采集系统,运行方式为分散控制方式,可命令各个现地监测单元按设定时间自动进行巡测、存储数据,并向大坝安全监测站报送数据。二是监测功能。监测功能包括各类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功能和信号越限报警功能;按运行要求,对所有接入系统中的各类监测仪器进行一定方式的自动化测量,存储所测数据,并传送到中央控制装置集中储存或处理,在中央控制装置故障、总线故障或系统完全断电情况下,各台测控装置自动按设定时间进行巡测,自动存储数据等待提取。断电后自动运行,时间可持续一周。每台米CU均具备常规巡测、检查巡测、定时巡测、常规选测、检查选测、人工测量功能。三是显示功能。显示建筑物及监测系统的全貌、各现地监测单元的概貌、监测布置图、过程曲线、监控图、报警状态窗口显示等。四是操作功能。在管理微机上可实现监控操作、输入/输出、显示打印、报告现在测值、调用历史数据、评估运行状态,根据程序执行的状态或系统工作状况发出相应的音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系统调度、过程信息文件的形成、进库、通信等管理功能,利用键盘调度各级显示画面及修改相应的参数,修改系统配置、系统测试、系统维护。五是数据通信功能。包括各个现地控制单元与大坝安全监测站之间的数据通信、大坝安全监测站与黄壁庄水库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通信、大坝安全监测站与河北省水利厅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通信。六是综合信息管理功能。包括在线监测、大坝状态的离线分析、预测预报、报表制作、图文资料,数据库管理及安全评估。七是系统自检功能。系统具有自检能力,每次数据采集过程均首先进行自检,当系统中硬件设备或通信线路发生故障时在中央控制装置显示故障信息,以便及时维护。

大坝安全监测的系统技术指标包括以下几项。①传输距离,1300~10000米 (采用光纤、无线或增加中继可使传输距离更远);②现地监测单元的数量,大于60个;③每个现地监测单元的测点数,大于32个;④采样对象,电容式、电阻式、振弦式、电位器式等传感器以及输出为电压、电流的传感器;⑤测量方式,定时、单检、巡检、选测或设测点群;⑥定时间隔,1分钟到30天,采集周期根据工程要求可在大坝安全监测站设定或修改,采集速度:巡检一遍时间不大于10分钟,选测一测点时间不超过10秒,步进式和电磁式仪器不超过1分钟;⑦采样时间,2~5秒每点;⑧工作湿度,小于95%;⑨工作电源,220伏±10%,50赫兹;⑩平均无故障时间,4000小时;○1系统防雷电感应,大于等于1500瓦;○12系统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监测方法有两种:一是人工观测。自动化系统建成后,需要进行必要的人工比测,利用测控装置内的人工比测模块和连接线,分别用原有的人工测量仪表进行人工观测,同时与自动化系统的自动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以便对自动化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进行验证。二是自动化监测。黄壁庄水库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自动测量功能,正常情况下,系统按设置的测量时间和时间间隔自动采集数据,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每周对系统的功能作一次检查,通过测值过程线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做好日志的填写。若自动化系统出现故障,及时了解系统设备运行情况,分析故障原因,解决系统出现的问题,并记录,如解决不了,应及时与系统实施单位——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联系,帮助解决或派人到现场解决。黄壁庄水库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自动测量方式进行测量,每天自动测量一次,人工观测比对为每月2次。

自动化系统建成后,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使系统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黄壁庄水库管理局通过建立 《工程管理制度》《大坝自动安全监测系统操作规程》《信息化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与管理要求,落实职责。同时进行必要的人工比测,保留原有人工观测设施进行观测,以防自动化设备出现故障时保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系统运行以来,根据水库情况进行实时采集观测数据。运行信管软件,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形成不同载体的观测成果整编资料。运行分析软件可进行观测成果分析,同时实现各种计算,随时了解水工建筑物的实时运行状态,实效快,效率高。

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充分利用大坝自动监测系统采集到的各种监测信息,加强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及时分析大坝存在或出现的安全隐患,对大坝的安全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指导大坝的安全运行。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到现场进行精心维护修复。同时,与系统实施单位——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有关技术人员勤沟通、多交流,汇报系统运行状态,了解系统的前沿发展情况,遇到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及时向开发单位电话咨询请教,必要时请有关技术人员到我库现场进行全面维护,确保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