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

在地形测图和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首级高程控制,三等、四等水准测量与普通水准测量相比,精度高,要求严格。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操作方法、视线长度和读数等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2.6.1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国家测绘局制定的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见表2.5。

表2.5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img

2.6.2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介绍双面尺法的观测程序。

1.测站观测程序

(1)照准后尺黑面,读取下丝(1)、上丝(2)、中丝(3),并进行记录。

(2)照准后尺红面,读取中丝(4),并进行记录。

(3)照准前尺黑面,读取下丝(5)、上丝(6)、中丝(7),并进行记录。

(4)照准前尺红面,读取中丝(8),并进行记录。

以上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可简称为“后—后—前—前”或“黑—红—黑—红”。四等水准测量每站观测程序也可为“后—前—前—后”(或称为“黑—黑—红—红”),即:后视黑面尺读下、上、中丝;前视黑面尺读下、上、中丝;前视红面尺读中丝;后视红面尺读中丝。

2.测站的计算与校核

首先将观测数据(1)、(2)、…、(8)按表2.6的形式记录。

(1)视距计算。

后视距离(9)=[(1)-(2)]×100;

前视距离(10)=[(5)-(6)]×100;

前、后视距差值(11)=(9)-(10);

前、后视距累积差(12)=本站(11)+前站(12)。

(2)高差计算。

后尺黑、红面读数差(13)=K1+(3)-(4);

前尺黑、红面读数差(14)=K2+(7)-(8);

K1、K2分别为后、前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零点差,也称尺常数,一般为4.687m、4.787m。

黑面高差(15)=(3)-(7);

红面高差(16)=(4)-(8);

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13)-(14)。

其中(16)±0.1为两根水准尺的零点差(以米为单位),两者相差0.1m,取“+”或“—”号应视黑面所算出的高差来确定,红面高差比黑面高差小,则应加上0.1m,反之,则应减去0.1m。

高差中数计算,当上述计算合乎限差要求时,可进行高差中数计算。

3.检核计算

(1)每站检核:(17)=(13)-(14)=(15)—[(16)±0.1];

至此,一个测站测量工作全部完成,确认各项计算符合要求后,方可迁站。

(2)每页观测成果检核。

除了检查每站的观测计算外,还应在每页手簿的下方,计算本页的∑检查,并使之满足下列要求。

红、黑面后视中丝总和减红、黑面前视中丝总和应等于红、黑面高差总和,还应等于平均高差总和的两倍。

∑(9)-∑(10)=末站(12)

当每页测站数为偶数时:

∑[(3)+(4)]-∑[(7)+(8)]=∑[(15)+(16)]=2∑(18)

测站数为奇数时:

∑[(3)+(4)]-∑[(7)+(8)]=∑[(15)+(16)]=2∑(18)±0.1

校核无误后,算出总视距。

水准路线总长度L=∑(9)+∑(10)

2.6.3 成果计算

在完成水准路线观测后,计算高差闭合差,若高差闭合差符合要求,则调整闭合差并计算各点高程。方法见本章2.5节。表2.6是四等水准测量的记录、计算与检核表。

三等水准测量一般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这样的观测程序主要是为了减小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三等水准测量的计算、检核与四等水准测量相同,只是限差要求更严格一些。

表2.6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