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与识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墙体的构造

3.2.1 砖墙的尺寸和组砌方式

砖墙是用砂浆将一块块砖按一定技术要求砌筑而成的砌体,其材料是砖和砂浆。1.砖墙材料

(1)砖。砖按材料不同,有黏土砖、页岩砖、粉煤灰砖、灰砂砖、炉渣砖等;按形状分有实心砖、多孔砖和空心砖等。其中常用的是普通黏土砖。

1)实心黏土砖。普通黏土砖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成型、干燥焙烧而成。有红砖和青砖之分。青砖比红砖强度高,耐久性好。

我国标准砖的规格为240mm×115mm×53mm,如图3.3所示。砖的强度以强度等级

表示,分别为MU30、MU25、MU20、MU15、MU10、MU7.5六个级别。如 MU30表

示砖的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0MPa(N/mm2)。

2)黏土多孔砖。黏土多孔砖墙有良好的热工性能,相比较实心黏土砖能减少对耕地

的消耗。常用的尺寸为240mm×115mm×90mm,如图3.4所示。

图3.3 标准砖的规格图(单位:mm)

图3.4 黏土多孔砖规格(单位:mm)

(2)砂浆。砂浆是砌块的胶结材料。常用砌墙砂浆(即砌筑砂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三种。水泥砂浆由水泥、砂加水拌和而成,属水硬性材料,强度高,但可塑性和保水性较差,适应砌筑湿环境下的砌体,如地下室、砖基础等。石灰砂浆由石灰膏、砂加水拌和而成。由于石灰膏为塑性掺合料,所以石灰砂浆的可塑性很好,但它的强度较低,且属于气硬性材料,遇水强度降低,所以适宜砌筑次要的民用建筑的地上砌体。混合砂浆由水泥、石灰膏、砂加水拌和而成。既有较高的强度,也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水性,故民用建筑地上砌体中被广泛采用。它们的配合比取决于结构要求的强度。

砂浆的强度等级也是以根据标准实验方法所测得的抗压强度(单位:MPa或 N/

mm2)来标定的,有7级:M15、M10、M7.5、M5.0、M2.5、M1和M0.4。

2.墙体的尺寸和组砌方式

(1)砖墙的厚度尺寸。我国标准砖的规格为240mm×115mm×53mm,砖长∶宽∶

厚=4∶2∶1(包括10mm宽灰缝),标准砖砌筑墙体时是以砖宽度的倍数,即115+10=125mm为模数。这与我国现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中的基本模数M=100mm不协调,因此在使用中,须注意标准砖的这一特征。

标准实心黏土砖墙的厚度习惯上以砖长为基数来定,常用的标准实心黏土砖厚度尺寸

见表3.1。

表3.1

实心黏土砖墙厚度组成

单位:mm

(2)砖墙的组砌方式。为了保证墙体的强度,砖砌体的砖缝必须横平竖直,错缝搭接,搭接长度至少60mm,避免通缝。同时砖缝砂浆必须饱满,厚薄均匀。常用的错缝方法是将顶砖和顺砖上下皮交错砌筑。每排列一层砖称为一皮。常见的砖墙砌筑方式包括一砖墙“一顺一丁”砌法、一砖墙“三顺一丁”砌法、一砖墙“梅花丁”砌法、一砖半墙砌法、半砖墙(120墙)“全顺式”砌法、3/4砖墙“两平一侧式”砌法等,如图3.5所示。

3.2.2 砖墙的细部构造

1.防潮层

在墙身中设防潮层的目的是防止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使建筑物墙身受潮,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如图3.6所示。因此必须在所有的内外墙中连续设置,且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

(1)墙身水平防潮层。

图3.5 砖墙的组砌方式

图3.6 墙身防潮构造

1)位置。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等密实材料时,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垫层范围内,低于室内地坪60mm处,同时还应至少高于室外地面150mm,防止雨水溅湿墙面,如图

3.7所示。

2)构造做法。

a.防水砂浆防潮层,采用1∶2水泥砂浆加水泥用量3%~5%防水剂,厚度为20~25mm或用防水砂浆砌三皮砖做防潮层。此种做法构造简单,但砂浆开裂或不饱满时影响防潮效果。

b.细石混凝土防潮层,采用60mm厚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3根

6钢筋、分布筋4@250的钢筋网,由于其抗裂性能好,且能与砌体结合在一起,故多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此种防潮效果较好。

c.油毡防潮层,先抹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上铺一毡二油,此种做法防水效果好,但有油毡隔离,削弱了砖墙的整体性,不应在刚度要求高或地震区采用。

如果墙脚采用不透水的材料(如条石或混凝土等),或设有钢筋混凝土地圈梁时,可以不设防潮层。

图3.7 防潮层的位置

(2)墙身垂直防潮层。当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或内墙两侧的地面出现高差时,应在墙身内设高低两道水平防潮层,并在土壤一侧设垂直防潮层。

构造做法如下:首先,在垂直墙面上先用水泥砂浆找平,再刷冷底子油一道、热沥青两道;其次,采用防水砂浆抹灰防潮,采用1∶2水泥砂浆加水泥用量3%~5%防水剂,

厚度为15~20mm。

2.散水和明沟

房屋四周可采取散水或明沟排除雨水。当屋面为有组织排水时一般设明沟或暗沟,也可设散水。

(1)散水。散水指设在外墙四周靠近勒脚下部的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作用是防止屋顶落水或地表水下渗侵蚀基础。散水的坡度通常为3%~5%,宽度为600~1000mm,且要比屋顶挑出檐口宽200mm,一般外缘高出室外地坪30~50mm。在勒脚与散水交接处应留有通长缝,缝宽10mm,缝内填弹性防水材料并用沥青砂浆封缝,散水整体面层纵向距离每隔6~12m做一条伸缩缝,缝宽20mm,缝内处理同上。

散水的构造做法如图3.8所示,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或用砖砌,再用水泥砂浆抹面。

(2)明沟。明沟指在外墙四周或散水外缘设置的排水沟。作用是有组织地将雨水导入地下排水管网,防止屋顶落水或地表水下渗侵蚀基础。沟底应做纵坡,坡度为0.5%~1%,坡向排污口,宽度为220~350mm,沟中心应正对屋檐滴水位置,外墙与明沟之间应做散水,构造做法如图3.9所示。

3.勒脚

勒脚指外墙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一般指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现在大多将其提高到底层窗台。勒脚的作用:一是防止外界机械性碰撞对墙体的损坏;二是防止屋檐滴下的雨、雪水及地表水对墙的侵蚀;三是美化建筑外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构造做

法,如图3.10所示。

(1)抹灰。可采用20厚1∶3水泥砂浆抹面,或1∶2水泥白石子浆水刷石或斩假石图3.8 散水的构造做法

图3.9 明沟构造

抹面。此法多用于一般建筑。

(2)贴面。可采用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如花岗石、水磨石板等。其耐久性、装饰效果好,用于高标准建筑。

图3.10 勒脚构造

(3)勒脚采用石材,如条石等。

4.窗台

当室外雨水沿窗向下流淌时,为避免雨水渗入墙身且沿窗缝渗入室内,同时避免雨水污染外墙面,常在窗洞下部靠室外一侧设置窗台,窗台应向外形成10%左右的坡度。

窗台分为悬挑窗台[图3.11(a)~(c)]和不悬挑窗台[图3.11(d)]两种。悬挑窗

台常采用顶砌一皮砖或将一砖侧砌并悬挑60mm,也可用混凝土窗台。窗台长度最少每边超过窗宽120mm,窗台表面应做抹灰等面层并做一定排水坡度,窗台下做滴水槽,以防止雨水沿滴水槽口下落。由于悬挑窗台下部容易积灰,在风雨作用下很容易污染窗台下的墙面,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因此,在当今设计中,大部分建筑物都设计为不悬挑窗台,外墙为贴面砖时墙面易被雨水冲刷干净,处于内墙或阳台等处的窗,不受雨水冲刷,内窗台一般为水平的,可结合室内装修选择木板或贴面砖等饰面形式,当内窗台下设暖气片时,

图3.11 窗台的构造做法

往往采用预制水磨石板,水泥板或木板装修。

5.过梁

过梁的形式有砖拱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三种。

(1)砖拱过梁。砖拱过梁分为平拱和弧拱。由竖砌的砖作拱圈,一般将砂浆灰缝做成上宽下窄,上宽不大于20mm,下宽不小于5mm。砖不低于 MU7.5,砂浆不能低于 M5,砖砌平拱过梁净跨宜小于1.2m(弧拱过梁不应超过1.8m),中部起拱高约为1/50L,如

图3.12所示。

图3.12 砖砌平拱过梁

(2)钢筋砖过梁。钢筋砖过梁用砖不低于 MU7.5,砌筑砂浆不低于 M5。一般在洞口上方先支木模,砖平砌,下设2~3根

6钢筋,要求钢筋伸入两端墙内不少于240mm,并设90°弯钩埋入墙体的竖缝内,梁高砌5~7皮砖或不小于跨度L/4,钢筋砖过梁净跨宜

为1.5~2m,如图3.13所示。

图3.13 钢筋砖过梁

(3)钢筋混凝土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有现浇和预制两种,梁高及配筋由计算确定。为了施工方便,梁高应与砖的皮数相适应,以方便墙体连续砌筑,故常见梁高为60mm、

120mm、180mm、240mm,即60mm的整倍数。梁宽一般同墙厚,梁两端支承在墙上的

长度不少于240mm,以保证足够的承压面积。

过梁断面形式有矩形和L形。为简化构造,节约材料,可将过梁与圈梁、悬挑雨篷、窗楣板或遮阳板等结合起来设计。如在南方炎热多雨地区,常从过梁上挑出300~500mm宽的窗楣板,既保护窗户不淋雨,又可遮挡部分直射太阳光,如图3.14所示。

图3.14 钢筋混凝土过梁构造

6.圈梁

(1)圈梁的设置要求。圈梁是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墙设置在楼板处的连续闭合的梁,可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及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墙身开裂。对于抗震设防地区,利用圈梁加固墙身更加必要。

(2)圈梁的构造。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和钢筋混凝土圈梁两种。

1)位置。屋盖处必须设置,楼板处隔层设置,当地基不好时在基础顶面也应设置。当抗震设防要求不同时,圈梁的设置要求有所不同。

2)钢筋砖圈梁。将前述的钢筋砖过梁沿外墙和部分内墙一周连通砌筑而成。钢筋混凝土圈梁的高度不小于120mm,宽度与墙厚相同,如图3.15所示。

图3.15 圈梁的构造

(3)附加圈梁。每层圈梁必须封闭交圈。若遇标高不同的洞口应上下搭接,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垂直间距的2倍,并不小于1m。做法如图3.16所示,其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变。

(4)以圈梁代过梁。断面加大,钢筋直径或根数增加。7.构造柱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从构造角度考虑设置的,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必须与圈梁及墙体紧密相连,从而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提高墙体抗变形的能力。

(1)构造柱的设置要求。由于建筑物的层数和地震烈度不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也不相同,一般设置在建筑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角、电梯间及某些较长的墙体中部。

(2)构造柱的构造(图3.17)。

图3.16 附加圈梁

图3.17 构造柱

1)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坪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梁内,上部通至女儿墙压顶。

2)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竖向钢筋一般用4

12,箍筋为

6,间距不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随地震烈度加大和层数增加,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3)构造柱与墙连结处宜砌成马牙槎,施工时先砌墙并留出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

500mm设2

6拉接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m。3.2.3 隔墙构造

隔墙是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非承重构件,本身重量由楼板或梁来承担。设计要求隔墙自重轻、厚度薄,有隔声和防火性能,便于拆卸,浴室、厕所的隔墙能防潮、防水。常用隔墙有块材隔墙、轻骨架隔墙和板材隔墙三大类。

1.块材隔墙

块材隔墙是用普通黏土砖、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等块材砌筑而成,常采用普通砖隔墙和砌块隔墙两种。

(1)普通砖隔墙。普通砖隔墙一般采用1/2砖(120mm)隔墙。1/2砖墙用普通黏土砖采用全顺式砌筑而成,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 M5。为确保墙体的稳定,应控制墙体的长度和高度。当墙体长度超过5m或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加固措施。具体方法是在需加固部位设圈梁或构造柱。圈梁或构造柱的钢筋植于两端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上。圈梁的钢筋植于两端的柱或承重墙体上,构造柱的钢筋植于两端的楼板上。

为了保证隔墙上端与楼板底或梁底紧密结合,隔墙顶部将立砖斜砌一皮,或将空隙塞木楔打紧,然后用砂浆填缝,如图3.18所示。

(2)砌块隔墙。为减轻隔墙自重,可采用轻质砌块,墙厚一般为90~120mm。加固措施同1/2砖隔墙之做法。砌块不够整块时宜用普通黏土砖填补。因砌块孔隙率大、吸水量大,故在砌筑时先在墙下部实砌3~5皮实心黏土砖再砌砌块,如图3.19所示。

2.轻骨架隔墙

轻骨架隔墙由骨架和面板层两部分组成,骨架有木骨架和金属骨架,面板有板条抹灰、钢丝网板条抹灰、胶合板、水泥板、石膏板等。由于先立墙筋(骨架),再做面层,故又称为立筋式隔墙,如图3.20所示。

图3.18 1/2砖砌隔墙

(1)骨架。墙筋间距视面板规格而定。金属骨架一般采用薄型钢板、铝合金薄板或

图3.19 砌块隔墙

图3.20 轻骨架隔墙

拉眼钢板网加工而成,并保证板与板的接缝在墙筋和横档上。

(2)饰面层。常用类型有胶合板、硬质纤维板、石膏板等。

采用金属骨架时,可先钻孔,用螺栓固定,或采用膨胀铆钉将板材固定在墙筋上。立筋面板隔墙为干作业,自重轻,可直接支撑在楼板上,施工方便,灵活多变,故得到广泛应用,但隔声效果较差。

3.板材隔墙

板材隔墙是指各种轻质板材的高度相当于房间净高,不依赖骨架,可直接装配而成,目前多采用条板,如碳化石灰板、加气混凝土条板、多孔石膏条板、纸蜂窝板、水泥刨花板、复合板等,如图3.21所示。

泰柏板是由φ2低碳冷拔镀锌钢丝焊接成三维空间网笼,中间填充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构成的轻质板材,如图3.22所示。

泰柏板约厚70mm、宽1200~1400mm、长2100~4000mm。它自重轻(3.8kg/m2

双面抹灰后重8.5kg/m2)、强度高(轴向抗压允许荷载不小于74.4kN/m2、横向抗折允许荷载不小于2.0kN/m2)、保温隔热性能好,具有一定隔声能力和防火性能(耐火极限为1.22h),故广泛用作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内、外墙,轻型屋面以及小开间建筑的楼板等。图3.21 板材隔墙

图3.22 泰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