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及利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评述

“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它很快拓广到一些学科,近年来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和不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不同,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1.侧重于生态方面的定义

1991年,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即“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同年l1月,在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持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Forman(1990)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可持续”。Robert Goodand(1994)等人则将其定义为“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Edward B.Barbler(1985)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David Pearce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1993)的定义则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3.侧重于技术方面的定义

James Gustave Spath(1989)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1993)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4.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莱斯特布朗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而Takashi Onish(1994)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5.侧重于世代伦理方面的定义

这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重要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6.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定义

杨开忠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时间维,也要重视其空间维,而且空间维是其质的规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应该体现这一规定性。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更好地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7.侧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定义

1995年召开的“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另一种定义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即是谋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之间实现有机平衡的一种发展。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七个方面十几种之多,尽管上述定义的侧重点不同,表述方式各异,但它们的内涵是相近的,即“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的需要,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其他物种满足其需要能力的一种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内容非常丰富,但最基本的有以下三点:一是公平问题,即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保证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的公平;二是需求问题,即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三是制约问题,即强调人类的发展要控制在自然界允许的范围内。

1.公平问题

(1)代内公平。一是把人作为发展主体来理解。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代内公平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表明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平等原则。二是把国家和地区作为发展主体来理解。代内公平还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即追求各国在“发展权”上的平等。

(2)代际公平。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不仅要从需求方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这里包括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自然财富,即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

(3)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的公平。这里主要指的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共同进化的思想,即由人类中心主义向各种生物物种共同进化的方向转变。从这个角度出发,人类不仅要与同代人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与环境,而且还要与其他生物物种共享地球上的资源与环境。

2.需求问题

(1)人口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又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高需求。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当前和长远的人口政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更好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2)资源问题。全球性的资源紧缺是以往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的结果。解决资源短缺问题,除了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之外,还应积极研究开发、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3)环境问题。满足人类需求必须是在保证不对环境产生损害的前提下来满足,否则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需求,将会对人类的长远利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危及人类生存。

3.制约问题

这里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要控制在自然界允许的范围内。第一,人与自然作为同时并存的两个主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第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更重要;第三,自然界不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人—自然”系统的内在机制。从以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类的发展要控制在自然界允许的范围内。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那种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模式,已不可能再维持下去,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从而达到人类社会自身的永续发展。

二、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水资源发展有重要作用

(1)协调发展水资源。首先,水资源的发展要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过多开发水资源,高于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力量跟不上,会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水资源利用水平低下,天然降水利用率仅10%,而地处沙漠的以色列高达90%。可见,我国水资源利用水平大有潜力可挖,其途径就是协调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其次,与人口发展相协调。现在我国城市居民用水量为90L/(人·d),而人口的增长又加大了水资源需求量,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只有将解决人口问题与实现水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重视人口的“质”和“量”,才能解决水资源发展问题。

(2)可持续开发。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淡水供应的量和质,若用水无法保证,生产生活就无从开展。历史证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退化,楼兰古城没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从一定程度讲都是缺水造成的。据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用水量将达到每年7000亿~8000亿m3,而我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8000亿~9000亿m3,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极限。由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保证它的可持续性,保证子孙后代有足够的能源,这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是水资源对于发展的支持程度的表示,是水资源对于发展用水量的满足程度,它的数值等于可供给的水资源总量与发展用水总量的比值。当水资源利用持续度值不小于1时,表明水资源对于发展不起限制作用,水资源不是发展的限制因子,发展可以持续。当水资源持续度值小于1时,表明水资源对于发展起限制作用。水资源持续度值越低,水资源对于发展起的限制作用就越大,发展的持续程度越低。可见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是水资源与发展协同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2)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指数。在利用一定量水资源的发展模式中,产出越高,进一步发展对于水资源的依赖相对就小,在受到水资源限制时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大,发展越有可能持续。相反,产出低,发展对于水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受到水资源限制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小,发展越难持续,越有可能走向衰退。对区域发展持续可能性大小的表示是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指数,在数值上是水资源利用的产出与用水量的比值,它既表明发展的程度,又表明水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

(3)发展对于水资源的响应。发展对于水资源的响应就是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系统在其发展的基本的、不可代替要素——水短缺时对于自身的组分和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变以抵消这种短缺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减少缺水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对于水资源的响应包括由于物质刺激而导致的适应和由于信息反馈而引起的主动的事前调整。信息反馈导致的事前调整具有充分的时间,因此调整的幅度大、程度深,可以最大程度地抵消不良影响。水资源的响应包括量变性响应和质变性响应。量变性响应主要是挖掘节水潜力,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技术。质变性响应包括寻找新的水源,进行产业重组等。水资源响应时间越长,对于外界刺激的调整越充分,与外界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使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影响淡化。

总之,水资源对于发展的限制是在水资源范畴内对于发展能否持续的一种制约,对于这种限制的量化是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当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小于1时,发展产生对于水资源限制的响应。这种响应是一个适应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实际的响应模式是这两个过程的不均衡的统一体。可持续指数是水资源利用与发展可持续程度大小的综合反映,是发展对于水资源限制响应的一种较好的量化反映。它们一起构成了水资源与发展在时间维上不均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概述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是当今世界水问题研究的热点。它是举世瞩目的《21世纪议程》中水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业已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重要内容。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水的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对传统的水资源系统概念有新的发展。它要求水资源利用从长远的观点看有最佳经济效率,即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到人类生存的环境要求和未来的变化中考虑,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为良性发展的战略地位。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IHP)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简言之,它是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最小化的管理决策。

1.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谐性出发,结合水资源的可持续属性,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如图0-3所示。

图0-3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目标构成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维护环境的完整性,着眼于维护水资源可持续性赖以存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亦即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的时效性是指对水资源的利用从长远的观点看最佳效益,达到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统一,实现水资源资产的代际均衡转移。协调性是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规划和决策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

2.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水资源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管理必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是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最终归宿。

(1)水资源产权(水权)的管理。水资源产权即水权,是指水的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以及与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用水权力的总称。水权是水资源分配、使用和获取水资源收益的基础。现代产权制度的发展导致资源的所有权、占有权、开发权、经营使用权和处置权都可以分离和转让。作为全民所有的水资源产权的明晰界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合理高效,是否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2)水资源合理配置管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水资源配置如何,关系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公平原则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能力的强弱。

(3)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水资源持续利用任务而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管理。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经营和水环境保护管理、技术管理等进行监督和指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管理。这项管理工作是在上述几项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和取得水资源开发使用权的条件下进行的较为具体的开发与保护的管理工作。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是指地表水的开发、治理与利用和地下水开采、补给与利用的全过程管理。水环境保护管理是指用水质量、水生态系统及河湖沿岸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指导思想,用生态系统的观点,使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

(5)水资源信息与技术管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资料和系统的信息供给,因此,加强水文观测、水质检测、水情预报、工程前期的调查、勘查和运行管理中的跟踪检测等,是管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防护的基础。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动情况,为科学管理和调配提供依据。

(6)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加强和扩大国家级的水资源全国综合管理,完善和健全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流域机构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并且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或调整某些部门职能以加强与本系统外的一些部门的统一管理。

此外,中国的部分河流和水域(如湖泊、水库)是跨越国界的,对这种国际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应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协定或公约。

3.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我国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分配很不均匀且面临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问题挑战的发展中国家。在流域尺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亟需加强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自然流域为基础,亟需建立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档案水资源信息系统;亟需开展社会发展、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分析;亟需建立可直接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并具有权威性,具有时空分布特性的水资源量与质评价信息系统等。

2)尽管我国在执行水法和实行用水取水许可证制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如城市与农村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征收水资源费及保障供水水质水量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手段问题的研究。一些地方或部门,为了各自的用水和经济发展,当和防洪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难以从水资源合理分配和统一调度的高度来处理解决问题。在一些地区,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又出现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

3)我国水资源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有待提高,尤其利用现代新技术、新理论,如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和水文信息,建立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和管理为目标包括风险分析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还需要大力发展。

(2)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面临的挑战。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概念是在人类面临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人们期待着通过“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和管理决策的实施,来改善水的现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给“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欲达到的目标。当然,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是一件易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也涉及到国际间、地区间的广泛合作、全社会公众的参与等众多复杂问题。这也给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生态学基础方面的研究。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特别强调对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未来变化的研究,它要求了解未来水文情势及环境的变化影响,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然而,目前的研究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水文学、生态学基础研究,也只有做好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才能有保障。

2)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研究。其包括水质和水量统一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统一管理、流域上游与下游统一管理等。只有把它们纳入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影响和问题。

3)把水资源管理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进行研究,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4)现代新技术、新理论(如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和水文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等)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使水资源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由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较广、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及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还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际上关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定义已基本被接收和理解。但是,缺乏量化和针对新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科学准则的规范技术和工具。因为只有通过定量化的手段阐明协调发展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才能使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衡量性与可操作性。近些年,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大力呼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总之,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刚刚起步,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