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主要危害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2.3.1 破坏土地资源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2.3.1.1 破坏土地资源,蚕食耕地

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造成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破坏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减少。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彻底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据调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2000年,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超过266.7万hm2,平均每年近6.67万hm2。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km2

2.3.1.2 土层变薄

土壤几乎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据研究显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400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表土1cm以上,土壤流失速度比土壤形成速度快120~400倍。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壤流失殆尽,基岩裸露,“石化”现象严重。据调查,广西、贵州、云南等石灰岩地区许多地方已无地可种。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总面积203km2,裸岩面积达102.3km2,占全乡土地面积的50.4%。

2.3.1.3 土地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壤肥力下降,结构破坏,理化性状变差,土地日益贫瘠,退化严重。据实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15t氮、10~15t磷、200~300t钾。据全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流失的氮、磷、钾总量近亿吨,其中黄土高原约为4000万t。位处黄土高原的定西、西海固、陕北丘陵沟壑区以及风沙区因水土流失造成粮食单产非常低,在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前,多年平均粮食单产不到50kg。

2.3.2 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并淤积下游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增加下游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950—1999年下游河道淤积泥沙92亿t,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4m。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保持功能衰减,加速了暴雨径流的汇聚过程,且每年约有3.5亿t粗沙、石粒淤积在支流水库和中小河道内,降低了水库调蓄和河道行洪能力。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河床普遍淤高0.6m,1996年沅水流域发生了仅相当于20~30年一遇洪水,却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辽河支流柳河流域,每年有1000万t泥沙下泄,沉积在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高于地面1~2m,成为地上悬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m3,仅洞庭湖年均淤积即达0.98亿m3

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据20世纪90年代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上游威胁程度较高的滑坡有1500多处,泥石流沟有3000多条,年均侵蚀量在1.2亿t左右。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2.3.3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造成人居环境恶化,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水土流失严重区,土地生产力严重被削弱,人地矛盾突出,无法跳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发展困境。据统计,黄河上中游306个县中,有207个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占总县数的67%,长江流域203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大部分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中上游地区。我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根据全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的3.5%。

2.3.4 威胁生态安全

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风沙灾害。据调查,21世纪初全国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约135万km2,占全国草原总土地面积的1/3。据遥感监测,1983—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退化面积扩大了1倍,净增17.4万km2。水土流失也加剧了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发生频率。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km2;70—8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km2;进入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km2,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据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显示,2000年3月至5月我国北方地区共发生15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沙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历史之长为1950年以来同期所罕见。2001年1月、2月,两次大规模的扬沙天气之后,3月在内蒙古又出现2次沙尘暴,波及新疆南部、甘肃、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大部、河北和京津等地区,影响到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植被破坏,河流湖泊消失或萎缩,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生物群落结构遭受破坏,繁殖率和存活率降低,甚至威胁到种群的生存。同时,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2.3.5 影响城市安全

随着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陕西省榆林市曾因风沙三迁城址。深圳市建市之初,由于城市建设过快,一些地方盲目开发,加之对城市水土保持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大面积地貌植被破坏,自然水系改变,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1994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67.7km2,比原来扩大47倍,其中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55.2km2,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3%。1983年因台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经济损失达5.5亿元人民币。江西省新余市由于土地开发、开矿、采石,公路、铁路的兴建扩建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造成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784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83%。1983—1989年新余市城北区的兴建致使6km2山地植被、地貌遭受破坏,晴天尘沙飞扬,雨天黄水乱流,城区周围133hm2优良农田被黄泥淤害板结,33hm2农田被黄泥污水侵蚀。由于基建废弃土石乱挖乱倒,导致沙至芙塘灌溉暗渠被淤塞,成为废渠。1993—1994年赣新、劳动、胜利等路下水道淤积泥沙6000m3,火车、四眼井、市一中至汽车修配厂下水道淤积严重,路面水深30cm,严重影响交通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