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泥沙输运模型
核电站排出的放射性核素在环境水体中有两种重要存在方式:一是溶解于水体;二是吸附于泥沙(悬沙和底沙)上。因此,要准确模拟放射性核素的输运过程,需确定河道中作为放射性核素输运载体之一的泥沙的运动。在核素输运模拟时,对泥沙运动建立了多级配泥沙输运模型(,2005a、2005b)。在放射性核素预报模型THREETOX(Zheleznyak et al.,1992;Zheleznyak et al.,1997;Zheleznyak et al.,1999)中,已植入三维泥沙输运模块,并应用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与第聂伯河附近的水域。
根据河道含沙量的高低,含沙水流可分为低含沙量水流和高含沙量水流。高含沙量水流的物理性质、运动性质以及输沙特性与低含沙水流有重要区别,属于宾汉流体,相应的动力学关系较牛顿流体更为复杂。目前放射性核素输运模拟主要针对低含沙量情形,不考虑泥沙对流动的反作用力。在三维泥沙数学模拟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Lin&Falconer,1996;Wu et al.,2000;Fang&Rodi,2002;陆永军等,2004;黄国鲜和周建军,2007;Liu&García,2008)。
本书主要考察悬沙对核素输运的影响,因此不模拟底沙的运动。悬沙输运控制方程见式(2.28)(Liu&García,2008):
式中:S为悬沙浓度;ω为泥沙沉降速率;σc为泥沙的湍动施密特数。
泥沙在水体中的沉降速度由式(2.29)计算(张瑞瑾等,2007):
式中:ω为泥沙沉降速率;d为泥沙颗粒直径;ρs为泥沙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泥沙输运模拟中,悬沙和底沙交换处边界条件为
式中:u为水流速度;ω为泥沙沉降速度;n为离环境水域的单位法向量;S*为近底平衡浓度。
近底平衡浓度的估算公式有多种,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单颗粒泥沙的受力分析而得到的估算公式;二是基于天然河道的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经验公式。
(1)基于单颗粒泥沙受力分析得到的计算公式方面,Van Rijn提出了如下的近底平衡浓度估算公式(Van Rijn,1987):
式中:d50为中值粒径;T为无因次剪应力余量;D*为无因次的颗粒尺度参数,a为推移质运动高度,a一般取为0.01~0.05倍的水深,在Wu等的研究中取2倍d50。
D*采用式(2.32)计算(Van Rijn,1987):
式中:Rssg为泥沙的重率系数,石英可取1.65(Liu&García,2008)。
无因次剪应力余量T可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一是基于床面有效剪切力;二是基于深度平均的流速。基于床面有效剪切力的计算公式见式(2.33)(Liu&García,2008):
式中:τ*为有效床底切应力,τ*cr为沙粒启动的临界切应力,θ为Shields数,θcr为临界Shields数。
基于平均流速的计算见式(2.34)(Van Rijn,1987):
式中:为沙粒的有效摩阻流速;为泥沙启动的临界摩阻流速;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b为水力半径。对于临界Shields数,本研究采用式(2.37)(Wu,2007):
(2)基于天然河道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经验公式方面,已有不少成果。结合张瑞瑾、丁君松等的研究成果以及内河泥沙模拟规程(丁君松,1981;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1999;张瑞瑾等,2007),估算河道的近底泥沙浓度。
垂向平均挟沙力计算公式(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1999;张瑞瑾等,2007):
式中:Ks和m为经验常数。
近底浓度计算公式(丁君松,1981):
式中:Z为悬浮指标,定义为
式中:κ为卡门常数;u*为底部切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