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
一、水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干扰而产生的。长期以来,自然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活动场所,而人类则通过自身的种种活动给环境打下深深的烙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日渐增强,但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则使人类不断受到种种惩罚和伤害,甚至使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受到严重破坏。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制约、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凡和环境有关的问题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环境问题的演进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工业革命以前阶段。在远古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需求,人类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砍伐森林,盲目开荒,乱采乱捕,滥用资源,破坏草原,农业、牧业的发展,引起一系列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环境轻度污染等问题。
(2)环境的恶化阶段。18世纪6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是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由此,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大量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污染了环境,并引起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如1873~1892年间,伦敦多次发生有毒烟雾事件,死亡近千人。这一阶段的环境污染属局部的、暂时的,其造成的危害也是有限的。
(3)环境问题的爆发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迅猛发展,尤其是石油工业的崛起,导致工业分布过分集中,城市人口过分密集。环境污染由局部逐步扩大到区域、甚至全球;由单一的大气污染扩大到气体、水体、土壤和食品等各方面的污染。有的已酿成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由于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安全,环境污染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广大人民强烈不满,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例如美国1970年4月22日爆发了2000万人大游行,提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必须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办法。这次游行也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唤起了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注意。此后,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摆上了国家议事日程,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使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总体来看,水环境问题自古就有,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越进步,水环境问题也就越突出。发展和环境问题是相伴而生的,只要有发展,就不能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与社会和经济相关的综合问题,要解决环境问题,就要从人类、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综合的角度出发,找到一种既能实现发展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途径,协调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水环境现状
近些年,我国水体的水质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1980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为310多亿m3,2000年为620亿m3,2011年为807亿m3,呈逐年递增趋势。随着排污量的日益增加,我国主要河流湖泊普遍受到污染。据统计,2011年,全国全年水质为Ⅳ类水以上的河长占35.8%,其中Ⅳ类水河长占12.9%,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7.2%。主要污染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中,按照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是海河区、淮河区、辽河区、黄河区、松花江区、长江区、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全国全年水质为Ⅳ类水以上的湖泊占41.2%,存在富营养化现象的湖泊占68.9%,其中河北的白洋淀,江苏的滆湖、洮湖,安徽的天井湖、巢湖,江西的西湖,湖北的南湖、南太子湖、墨水湖,云南的滇池、杞麓湖、异龙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重。从水功能区达标率来看,全国全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4%,其中一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5.7%,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1.2%[6]。
同时,我国的地下水环境状况也日益变差。我国北方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持续下降,引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并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根据《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统计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已达24万km2,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新疆等24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源和面源污染,局部地区的部分指标超标,主要污染指标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和锰、氧化物、硫酸盐、氟化物、pH值等,而且地下水水质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沿海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海水入侵面积已经接近2500km2,海水入侵使得内陆淡水含水层水体咸化、使用价值降低。
此外,河湖萎缩,森林、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诸多问题都严重影响到水环境。全国水蚀、风蚀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在位于西北内陆区的石羊河下游、黑河下游、塔里木河下游都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以上水环境问题的出现或加剧,均体现了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为此,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缓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紧张关系。
三、水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
水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其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水环境恶化威胁到国家安全稳定
目前,全国七大水系中有三分之一的河段严重污染,80%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例如,淮河在评价的2000km河段中,79%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80%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受不洁饮用水的影响,一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出其他地区十几倍到上百倍,甚至在淮河干流和支流出现了数十个“癌症村”。另据全国饮用水源调查显示,全国约7亿人饮用大肠菌群超标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水。近年来我国伤寒、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肝炎、腹泻等疾病屡有发生,都与水污染有关。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已十分严重,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全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4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
2.水环境污染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近二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在1993~2004年期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21152起,其中特大事故374起,重大事故566起,污染事故发展态势不容忽视[5]。这些事故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例如,1994年淮河水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沿淮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2005年11月13日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00万元,哈尔滨全城停止供水4天。另据15个省市29条江河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
3.水环境恶化引发生态平衡破坏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由于昆明市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滇池,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藻类数量暴增,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未达标。水污染使得滇池特产的银鱼大幅度减产,1987年产量仅为最高年产量的1/10,鱼群种类减少,名贵鱼种绝迹。受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汉江先后在1992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8年发生了多次硅藻水华;太湖、巢湖、洪泽湖等淡水湖泊也多次爆发了蓝藻水华。同时由于水体污染,珠江、长江河口的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
由此可见,水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方面没有新的转变,在水环境保护能力方面没有大的突破,水环境质量将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水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它将威胁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