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
2.1.2.2 空间布局
2.1.1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人少群居生活,能够简单种植并驯养家畜。人类的审美意识处于萌芽状态,能够磨制石器,并掌握制陶技术。比较著名的有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等,如图2
已经明确建筑的“开间”形制,空间功能分区也更加合理。空间分隔已经有了堂、室、旁、夹室,是“前堂后室”或“前朝后寝”的雏形。回廊不仅有保护墙体的作用,又是必要的交通面积和内外空间的过渡。
1所示。
此时的建筑都用庭院式布局,两进对称的四合院。庭院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与补充,不仅有使用价值,在心理和艺术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最早的栖身是以巢居和穴居为主,如图22所示。到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以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关的建筑宫殿、祭坛、陵墓等建筑形式。
2.1.3 秦、汉时期
2.1.3.1 建筑形式
2.1.2 奴隶社会时期
秦朝建筑形式代表有宫殿、长城和陵墓。
奴隶社会阶段,特别是西周奴隶制完备与衰落时期,也是华夏民族进一步融合、国家巩固统一的时期。
2.1.2.1 建筑形式
汉朝在袭承秦制的基础上又有所新的发展,如园林建筑、寺庙、官署、粮仓、祠堂及亭、榭等,如图23所示。
西周时期城市、宫殿、庙宇和墓葬,在“礼”制的规范下逐步发展完善。平面大都是大尺度的矩形,有前廊、围廊围成庭院,大门基本位于中轴线上。
秦、汉时期的建筑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技术成熟,楼阁建筑增多。建筑规模宏大,群体布局受重视,讲究均衡、对称,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国传统建
图2 3
图2 1
图2 2
图2 4
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三段式”。建筑中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画及雕刻工艺相结合。东汉末期兴起佛教建筑。
2.1.4 魏、晋、南北朝时期
2.1.3.2 空间组织特点
汉亡后,国家分裂、纷乱、政治上的黑暗使宗教成为大众的寄托,佛教开始广泛传播,对历史上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反映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如图25所示。
经考古发掘得知,汉代的民居规模均不甚大。如洛阳西汉早期住房,平面方形,每面长13.30m,围以厚1.15m之土墙。南墙西及西墙北端各开一扇宽2.00m的门。室内西墙下有一土坑。发现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之住房平面呈曲尺形,内部划为南北二室。入口在北室西墙南端,北室南墙东端有一内门,均宽1.25m。北室建一小炕,南室有一“凵”形大炕,应系主要居室所在。然由出土建筑明器显示之民居,形式颇多,平面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日字形等,内部围合成1~2个院落。房屋层数自1~3层不等。结构有穿斗、抬梁和干阑数种。屋顶大多为单坡、两坡、四坡形式,河南灵宝东汉墓出土建筑形式,如图24所示。
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屋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
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具有区别。
2.1.5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特别是唐文化远播海外,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是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对日本、高丽、阿拉伯、东罗马帝国乃至非洲都有深远的影响,如图2
6所示。
2.1.5.1 建筑形式
生活习惯的原因。隋唐大宅一般要分为外宅和内宅;外宅是男主人活动场所,如前文所述,最重要的建筑是中堂,是男主人接待宾客的地方,而内宅则是女眷居住和生活之用。院落布置在建筑艺术上也有独特的效果,首先通过院墙的解读知道院墙或者回廊在院落中虽然只是辅助空间,却可以丰富院落空间,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并起到防卫作用。其次,主要建筑以独立布置、山字形布置、前后相重布置等不同方式组织庭院空间,即可使主体建筑不受外间干扰,又可以横宽、纵长、曲折、多层次的院落形式衬托主体,造成开敞、幽邃、壮观、活泼等不同的空间效果。最后,由多组院落纵向串联或横向并列可以组成大型的建筑群,通过不同院落在体量、空间形式上的变化、对比,使得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丰富多彩,如图27所示。
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了两汉成就的同时又吸收、融合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而且无论是城市规划、单体建筑还是园林均已达到成熟的阶段。整体风格一致、具有朴实、豪爽的气质。不似后来的建筑,逐步走向纤细与烦琐。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这时代特别是盛唐的内在力量。建筑的装修水平和相关艺术水平很高,绘画、雕塑等与建筑密切配合,成为完整的有机体。
2.1.5.2 空间组织特点
隋、唐的住宅虽有富贵等级的不同(不包括贫苦百姓),但从记载和残留下来的文物资料看,其基本格局都差不多,即采用有明显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宅内有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具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封闭的四合院。1959年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有一套住宅模型就符合这一布局。这套模型是一个狭长的四合院,正中轴线从南到北分别排列着大门、亭、中堂、后院、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三处廊屋;后园中还有假山等。比这一模型所显示的住宅稍微复杂一些的就有两个院子,前院横长,主院方阔,四周均以廊屋环绕;前院与主院之间的门称中门;大门和中门多有门楼;院侧有马厩。更复杂的院落由多重院落组成,每一院落的基本结构仍不出四合院式布局,只是多了些园池亭台。
图2 5
住宅建筑形成的这种封闭的院落布置,有其礼仪和
图2 6
2.1.6 两宋时期
的作用。
2.1.6.1 建筑形式
两宋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处于中古向近古过渡的阶段,此时社会稳定,市民阶层随之兴起,进而推动了包括建筑、绘画和工艺美术在内的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所以宋王朝的文化艺术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开拓和创新,具有承前启后
宋代城市繁荣、手工业发达,出现了灯火辉煌的夜市和早市,形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里坊和夜禁被取消。其他并存的辽、金、西夏基本上保持唐风或与宋朝建筑接近,如图28所示。
图2 7
图2 8
图2 9
图2 10
2.1.6.2 空间组织特点
平民居住比较简陋、灵活朴素,多用长方形平面、歇山顶或悬山顶,大一些的多取四合院组合形式。外建门屋或乌头门,院内居住面积增加,回廊多被廊屋所代替。南宋时不少住宅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依山傍水。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使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市民文化和文人文化。
建筑上,仍然沿用隋唐建筑方向。市民阶层的务实、灵活、精致,关心现实生活,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制和做法逐步完整,北宋的《营造法式》,总结了木结构建筑的形制和做法。
2.1.6.3 室内内部空间的变换
采用减柱与移柱增加室内空间开间和进深的数量。内部放置扇面墙,用以划分空间或形成主景的背景。在藻井的造型上变得比唐更复杂,层次丰富。彩画以青绿为主调,不似以前多用红、黄暖色。斗拱渐渐转为装饰构件,纤细柔弱、种类繁杂。雕刻技术成熟于唐,至宋已广泛用于室内外。
两宋的园林与唐代的园林存在很大不同,唐之前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中唐之后,才有私家园林崛起,到了宋代,由于借助了文人和山水画的成就,私家园林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至超过皇家园林。在园林建筑与住宅建筑中表现非常明显,注意景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借景、对景、露景、隔景等手法,这样堂可隔湖与山相望,堂可以与湖中的建筑相对,堂前地面或水面有石供赏,大多数住宅都依山傍水,贴近自然,如图29所示。
2.1.7 元、明、清时期
2.1.7.1 建筑形式
元、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其成就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世界瞩目。
在唐代坊街制将居民限制在坊墙内,在街上只能看见坊墙,而无法看见住宅,市场也被局限在几个指定的坊内,到了北宋,商铺和住宅直接向大街开门。
明、清的都城与宫殿的规划,以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为基准,以宫城为核心,是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
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并符合封建的礼制。
圆明园以风景多而获万园之园的美誉,在建筑形式上兼容中西特色。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利用天然地形建造,其景色变化万千,规模巨大,表现了高超的造园水
平,如图210所示。
而是以梁、擅、枋等柱头以上的部分为重点,就斗拱上的彩画,最多只做单色平涂或单色退晕。梁、擅、枋上的彩画已经有定式,明显的特征是中间一段不画图案。所用颜料为矿物质颜料,如石青、石绿、银朱等。不像清代那样参兑白粉,故艳丽而沉稳。不再大片用白地,也很少用红,尤其慎用金色,只真正地“点金”。明代彩画以纯净偏绿的调子为主,宁静、淡雅。
明中期以后,私家造园风气日盛,主要集中在商业发达的南方,其中以苏州、杭州、扬州为最盛,其特点与皇家苑囿不同,是采取“以小见大”的造园方式。明、清住宅多种多样,即多元化发展。
2.1.7.2 建筑及园林空间解析
清代彩色具有色彩华美艳丽的特点。不同的部位善于用不同的图案,尤其是喜欢使用寓意的吉祥图。形制严密,有明确的等级,明确规定不同等级的彩画,在室内、格式、设色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工艺独特、有更强的艺术效果。斗拱、天花彩画以青绿为主色,垫板图案常为团鹤、龙凤、团花居多,如图211所示。
具有不同功能的庭院可以烘托气氛,使主体建筑更加高大,庭院可以看作是殿堂功能的延伸。
此时的王府均取前朝后寝的形式,殿堂平面多为工字型,总体仍取院落的布局,但往往有中、东、西几路。每路又有两进或三进等多个庭院。清代王府几乎每府都有花园,其规模和造园水平均列北京私家园林的前列。
明、清园林,主要有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但因都是园林,仍然有许多共性,并同宫殿、民居有明显的区别。常采取院落形式,但比一般的民居自由,更加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一般园林中的厅堂,位置突出,可以利用堂前开启的隔扇,能把室内外空间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明、清园林追求的是良好的景观和朝向,讲究宽敞疏朗、曲折错落、虚实相间、聚散有致的布局。
明、清是展示建筑美及室内花饰的高峰时期,其手段之一就是大量用彩画。绘画部位不再以斗拱为重点,
图2 11
2.1.8 近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发展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在西方文化和设计思想的撞击与推动下,开始步入了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各国纷纷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建立领事馆,为体现强国风范,使馆建筑以殖民地和复古风格为重,家具及阵设品主要从国外直接进口,但由于建筑的特殊性质,对平民影响较小,所以外国建筑出现对我国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2.1.8.1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1978年)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任何强调阶级立场、鼓舞斗争热情、增加民族自信心的呼吁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响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室内设计,应该从北京的十大建筑开始说起。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优秀的、有室内设计概念的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站、民族宫的设计。它们在建筑设计方面都非常讲究,例如像人民大会堂莲花型的造型象征团结。这是新中国的室内设计的起步,如图212所示。
走上了快速的发展轨道,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和,室内设计风格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些星级酒店,例如建国饭店、丽都饭店。建国饭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惊叹建筑可以做成这个样子,在这之前中国没有这样的星级酒店,只有招待所。这些建筑都是由国外设计师设计的,但是在80年代末期,中国大饭店的设计中有一部分是国内院校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设计的,但是那个时代我们对饭店设计的认识还不够,国内设计师对这个新领域还不是很熟悉。不过现在这些都已经被翻新了,中国大饭店是一个例子,它有很强烈的中国文化在里面。中国大饭店当时的设计具有中国的特色,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实用性要差一些,有时候做的文化氛围过于浓重,太在意文化符号,从而忽略了酒店自身的氛围及功能性,忽视了酒店的管理,这是一个初期的过程。在新型材料的运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对于铝合金和玻璃幕墙的运用,长城饭店就是全是用玻璃幕墙做的。但是这些材料、设计元素很多都是国外的概念,虽然也运用了一些中国元素,但大多都是西方的元素,尽管那些现在看起来已经过时,但在那个时候是一种新材料的尝试,如图213所示。
随着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到了1966~1976年,基本上就不再有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那是一个对文化、美学的反叛时代。当时穿衣服人们都不可以谈美,这个时期就更谈不上室内设计。
2.1.8.2 改革开放发展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同国外交流与合作的逐渐增加,西方现代思想与设计风格再次涌入国内,我国的室内设计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已经在一线城市形成规模。这也让国内外的设计师能够在一起交流学习;国内的建筑在风格上也变得更多元化。鸟巢的设计并没有背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去体现想法。鸟巢已经超越了人的空间概念,是为生命做的建筑。
图2 12
图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