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漳卫南运河水文站网规划
3.4.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漳卫南运河科学发展五大支撑系统”为目标,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进一步完善漳卫南运河水文站网体系,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4.2 规划原则
水文站网规划坚持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区域服从流域,布局合理、防止重复,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漳卫南运河水系现有水文站网及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统筹考虑漳卫南运河干流与支流及漳卫南局管辖河道范围的水文水资源特点,全面规划水文站网的建设。
(2)注重协调,避免重复。充分考虑已建站的整体功能,合理规划,选定新站布设位置,注重各测站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3)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结合新的治水思路及大水文观发展要求,在充分考虑漳卫南局水文发展现状及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水文工作的各个方面,科学分析与论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度超前规划,使水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并及时满足发展需要。
3.4.3 编制依据
水文站网规划编制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6号);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 34—92);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 276—2002);
《海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漳卫南局水文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
3.4.4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完善漳卫南局巡测基地和直属水文站的功能,加强漳卫南运河站网中的空白区和区域水文试验站建设,全面合理地对水文站网进行布局,使水文站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2)近期目标。完善现有站网服务于水资源配置、监督、防洪安全、重点区域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突发水事件应急监测等的功能,使测站的防洪标准和测洪标准达到《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满足水资源量质监测需求。初步满足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漳卫南运河科学发展五大支撑系统对水文站网的需求。加强应急监测机动能力建设,增强水文巡测、应急机动反应能力,力求达到完成漳卫南运河管辖范围内的水文巡测基地建设,对符合巡测条件的测站全部实行巡测。
(3)远期目标。加强漳卫南运河站网中的空白区建设,重点补充支流入干流,以及引水口、退水口的水资源监测站网布设;建设区域水文试验站,强化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漳卫南运河科学发展五大支撑系统,以及探索水文基本规律的监测与服务能力,形成站点代表性强,信息采集快捷全面,功能优化的站网格局,最终达到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广泛的站网格局。
(4)具体目标。根据《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按照能够积累资料、提供实时信息、服务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各方面的需要,充分考虑已建站的整体功能,完善漳卫南局巡测基地和直属的水文测站水文基础设施和功能,补充支流入干流,以及引水口、退水口的水资源监测站网布设,建设区域水文试验站,建成覆盖全河系的水文自动测报网络系统,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3.4.5 水资源配置监督监测站网建设
以水文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完成辛集水文巡测设施设备建设工程,完善袁桥、吴桥、王营盘、罗寨、辛集水位站水文基础设施,使5个测站的防洪标准和测洪标准全部达到《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
3.4.5.1 水资源监测站网空白区建设
以现代化、自动化为目标,加强漳卫南运河站网中的空白区建设,以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进行站网补充,实行站队结合,改革水文测验方式,逐步建成覆盖全河系的水资源监测站网体系,满足服务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综合管理的需要。
(1)卫河支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在卫河流域的汤河口、安阳河口、王庄沟口、东风排渠口、浚内沟口、杏园沟口、硝河口、沙河口8处建设水资源监测站,对支流入卫、退水水文要素进行监测,满足防洪减灾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2)漳卫南运河取水口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2011年取水许可换证申请的取水口共118个,应分期建设取水口水资源监督监测控制站,建成覆盖全河系的用水总量控制体系,满足取水总量控制、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需要。近期一批建设地表水年取水量不小于1000万m3的取水口水资源监督监测站;二批建设地表水年取水量不小于100万m3的取水口水资源监督监测站;远期逐步建设年取水量小于100万m3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口水资源监督监测站。
1)对地表水年取水量不小于1000万m3的10处取水口(扬水站4处、引水闸6处)建设水资源监督监测控制站,详见表3.4。
2)对地表水年取水量大于或等于100万m3且小于1000万m3的11处取水口(扬水站4处、引水闸7处)建设水资源监督监测控制站,详见表3.5。
表3.4 地表水年取水量不小于1000万m3取水口情况表
表3.5 地表水年取水量大于或等于100万m3且小于1000万m3取水口情况表
续表
3.4.5.2 防洪监测站网建设
漳卫南运河水系防洪监测站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行站网补充、调整和优化,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的自动化水平,逐步建成覆盖清漳河、浊漳河及漳卫河系的防洪水监测站网体系,实现水文预测预警,满足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综合管理需要。
(1)西郑庄分洪闸水位站建设。卫运河恩县洼滞洪区是漳卫南运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自动化的目标,新建西郑庄分洪闸水位站水文基础设施,保障漳卫南运河防洪安全。
(2)岳城水库上游水文遥测系统改建。岳城水库上游水文遥测系统采集岳城水库以上清漳河、浊漳河的实时水雨情信息,采用超短波和卫星通信方式传输水雨情信息。根据实时的水雨情信息数据,进行水文预测预报,可在洪水到来前10小时进行预警,预报入库最大洪峰流量和洪现时间,以及后续入库流量和持续时间。岳城水库是漳卫南运河防汛保安全的重点,需要尽快全面建设和升级改造关键设施设备,保证雨情、水情信息自动、实时测报和传输,为岳城水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提供信息服务与保障。
(3)蓄滞洪区分洪口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沿卫河干流分布着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共渠西、小摊坡、任固坡、大名泛区7处蓄滞洪区,建设蓄滞洪区分洪口门控制性工程,配套建设相应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对分洪、退水水位、流量进行控制,保障区域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4.5.3 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为扩大水文资料的收集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基层水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发展站队结合、水文巡测、应急机动反应能力,力求达到完成漳卫南运河管辖范围内的水文巡测基地建设,对符合巡测条件的测站全部实行巡测。
(1)漳卫南局巡测基地和直属水文站应急能力建设。依托漳卫南局巡测基地和直属水文站,以完善巡测基地为主,加强应急机动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完善漳卫南局巡测基地和直属水文站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监测水平。
(2)漳卫南局卫河巡测基地建设。在河南省濮阳市新建漳卫南局卫河巡测基地,构建应急监测队伍,负责洪水漫滩、溃堤、水污染,以及支流入卫口和取水口应急机动监测水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满足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3.4.5.4 突发性水事件应急监测建设
漳卫新河应急监测断面建设完善。漳卫南运河岔河张集桥、减河东方红公路桥、漳卫新河沟店铺公路桥、漳卫新河埕口公路桥是为满足行洪期水量监测,以及解决用水矛盾需要而布设的应急监测断面。为保证水文监测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按照水文有关规范,需要对4处应急断面的水准点、水尺零点高程、水文大断面进行复核测量。
3.4.5.5 水文科学实验站建设
漳卫新河河口区水文试验站建设。漳卫南运河水污染严重,经漳卫新河输送的入海污染物,大大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严重破坏了近海海域的生态环境。漳卫新河辛集闸以下河段受潮水携沙影响,河道主槽淤积严重,河道行洪、排涝能力逐年下降。当前河口区域综合管理的主题是打造“防洪安全的生态河口”,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河口水沙运移和冲淤变化规律、河道水质受海水顶托变化规律等,在漳卫新河河口区建设科学实验站,掌握潮汐水文变化规律。
3.4.5.6 水资源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漳卫南运河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以水资源管理业务为重点,积极推进水利数据资源信息交换和整合体系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框架,以水资源综合信息为基础,应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漳卫南运河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实现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在线分析;水量水质预警;工程远程动态监控;水资源优化配置、调配等辅助决策方案生成等功能。该系统以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为基础,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远程控制和科学管理。同时,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3.4.6 效益评价
规划实施后,漳卫南运河水文站网得到补充,站网功能不断完善,巡测基地布局更为合理,水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防洪保障、水资源监督监测和应急机动反应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将在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环境修复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3.4.6.1 社会效益
水文工作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是资源水利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这一法律地位,明确了水文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本规划对漳卫南运河站网中的空白区进行建设,全面合理进行水文站网布局,将建成覆盖全河系的水文自动测报网络系统,使水文站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完善了水文站网资料收集管理体系,水文信息资料测报能力和资源共享水平极大提高,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水文服务保障能力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4.6.2 经济效益
水文工作是公益性事业,在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参照世界气象组织对若干洪泛区减灾经济效益实例调查结果,作为非工程措施的水文情报预报对防洪的减灾效益为水工程经济效益的10%~1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4.6.3 生态效益
水文工作在长期连续的观测、收集、整理中积累了大量的、系列的水文水资源数据,水文已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水文要以更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文站网规划从着重为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服务转向满足和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系统的生态平衡;加强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拓展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职能,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测管理系统,掌握实时水情、水量变化信息,将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有效监督,实现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目标,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