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统计制度与操作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统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统计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科学性的工作,统计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及方法,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遵循科学的方法实施,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统计工作。

一、统计的工作流程

一般而言,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一)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明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以及对应的分组方法,并以分析方法指导实际的统计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制定出各种统计工作方案。这是统计工作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统计工作的指导和依据。统计设计所制订的方案包括: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汇总或整理方案,以及统计分析方案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统计报表制度、统计分类目录等都属于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前提。

统计设计在整个水利统计工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统计工作是一项质量要求高,统计标准、统计范围、指标口径和计算方法等都必须高度统一的工作,如果不事先对这些内容做出统一设计、安排和部署,整个水利统计工作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将整个水利统计工作过程比作盖一栋大楼的过程,那么统计设计的结果就是一张大楼的图纸。图纸设计得如何将决定着后续整个工程的质量。

因此,各级各类水利统计部门一定要重视水利统计的设计工作,必须在开展每项具体统计工作之前做好统计的设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设计的质量,使整个统计工作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

(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设计方案对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阶段所搜集的信息是否完整、准确,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它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是反映总体各个单位的资料,这些资料是不系统的、分散的,还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统计所需要的是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都是以数字表示的,因此进行统计整理是必要的。

对一份高质量的统计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也许会取得好的整理和分析结果,也许会出现差的整理和分析结果,但是,对一份质量差的统计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永远不会得出好的结果。

因此,有关水利统计部门在组织一项水利统计工作时,一定要加强对统计调查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工作,保证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资料符合事先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个体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的过程。

统计资料的整理,属于统计工作的第三阶段。统计整理介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之间,在统计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统计调查阶段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它实现了从个体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值过渡,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是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的必要前提。可见,统计整理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统计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

(四)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它是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之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它又是在一定的选题下,基于分析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而展开的研究活动。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

运用统计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特征。提供高质量、准确而又及时的统计数据和高层次、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分析的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提供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数据经过深加工的最终产品。

二、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方法是保障统计资料准确性、及时性的重要手段。我国以前的统计调查体系,基本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形成的,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全面统计报表采集统计信息。这种统计调查方法,不仅投入多、效益差、缺乏灵敏性、基层负担重,而且由于层层汇总,中间环节多,受干扰也多,很难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近年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对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确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全面定期统计报表、重点调查为补充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因此,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例如我国2010—2012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就属于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通过普查,从宏观上看,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了解到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现状及利用情况。这对于制定国家的政策和计划,以及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都是不可缺少的。从微观上看,普查也可用于某些小范围的市场调查,如对市场上某种产品的供应、销售及库存的全面调查。

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普查的组织工作很重要,必须统一领导、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在组织普查工作时,要遵守以下几点:

第一,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普查的标准时间是指登记调查单位项目所依据的统一时点。所有调查资料必须都是反映在这一时点上的情况。如2010—2012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1年12月31日24时。凡是在这个时点以后新建的水利工程,都不能计入这次普查的工程数量内,这样才可避免所登记的资料发生重复或遗漏。

第二,普查的登记工作应在整个普查范围内同时进行,以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避免资料的搜集工作拖得太久。

第三,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一般情况下,普查工作应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以便进行历次普查资料的动态对比分析,认识客观发展规律。

普查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是指从上到下专门组织普查机构,派专门调查人员,对被调查单位进行登记。由被调查单位填报是指利用被调查单位本身的组织系统,由被调查单位依据本单位的原始记录和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和上报。

(二)统计报表调查

统计报表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表式、内容、计算方法、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等要求,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统一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是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现行的水利投资统计、服务业统计、水行政执法统计等部门统计都属于统计报表调查。

统一性是统计报表调查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统计报表的内容和报送的时间是由国家强制规定的,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二是统计报表的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口径是全国统一的。

统计报表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优点。

1.来源可靠

统计报表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周密设计的统计信息系统,从基层单位日常业务的原始记录和台账(即原始记录分门别类的系统积累和总结)到包含一系列登记项目和指标,都可以力求规范和完善,使调查资料具有可靠的基础,保证资料的统一性,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汇总、综合。

2.回收率高

统计报表是依靠行政手段执行的报表制度,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上报,因此,具有100%的回收率;而且填报的项目和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完整地积累形成时间序列资料,便于进行历史对比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系统分析。

3.方式灵活

统计报表既可以越级汇总,也可以层层上报、逐级汇总,以便满足各级管理部门对主管系统和区域统计资料的需要。

(三)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做出评估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虽然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对于某些水利现象,如各地区的年降雨量,虽然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若采用抽样推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从调查研究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对总体的某些特征做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的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在我国,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按照样本抽选时每个单位是否允许被重复抽中,简单随机抽样可分为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种。在抽样调查中,特别是社会经济的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不重复抽样。

(四)其他非全面调查

1.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的调查。例如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取用水增减情况,就可以有重点地选择该地区其中几户大型工业企业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通常是指在调查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能够代表总体的情况、特征和主要变化趋势的那些样本单位。这些单位可能数目不多,但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基本情况。

重点调查的主要特点有: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由于上述特点,重点调查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调查总体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因此,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2.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进行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数字有关的生动具体情况。例如想了解农田水利改革进展情况,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灌区,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实地察看其运行情况,总结发展经验。

典型调查的优点在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其不足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从而可能导致调查的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五)行政记录

行政记录是指行政部门为实现管理、控制和服务的目的,通过办证、登记、审批等方式收集并保存的关于自然人或者其他社会实体的相关信息。对利用行政记录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不要再通过其他统计调查方法获取,以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例如目前正式的水政监察人员数量统计数据,就是通过水利部政法司水政监察证件办理的行政记录获取的。

行政记录的目的不是统计,但是行政记录可以为统计提供信息。行政记录在统计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统计工作思路,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将行政记录应用到了统计工作中,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在实践应用中,行政记录在统计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

(1)统计中使用行政记录可以降低统计成本。统计工作中,通过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将行政记录直接作为统计数据,可以免去向调查对象开展调查、进行访问、填写调查问卷等程序。这样不但大大节省了统计调查经费的支出,而且减少了调查的过程,缩短了统计调查的时间,使统计调查单位的统计成本近似为零,而且,通过行政记录运用还有助于减少被调查者的负担。即便不能将行政记录直接转化为统计数据,普查和经常性统计调查也可以将相关的行政记录作为有效的调查框,比如,调查对象的地理位置、联系方式和一些基本特征。

(2)统计中使用行政记录可以提高政府统计的准确性。行政记录是为本部门的管理与控制而设立的,所以行政记录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描述的最主要形式,能真实地反映其运动、变化过程。目前,绝大多数行政记录反映的都是由公民本着自愿原则主动提供的统计数据,这样就保证了行政记录的真实性。即便罚款等行政记录反映的不是自愿行为,但是这些行政行为本身往往具有强制性,一旦发生都需要记录备案,也就保证了行政记录的客观性。因此,通过行政记录转化而来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很高的;少了统计调查的环节,直接把行政记录转化为统计数据,还减少了统计工作中抽样误差和无回答等非抽样误差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统计数据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