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水文地质物探及遥感技术
水文地质物探是根据地质结构或地下水本身存在的物性差异,利用物理方法来间接勘查地质、水文地质体及地下水本身的一种手段。由于物探方法成本低,速度快,用途广泛,因此,物探是水文地质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勘查手段。物探已成为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水文地质测绘和钻探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查明许多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能节省很多工作量,特别是测绘工作量和钻探工作量。在综合水文地质勘察中,一般应遵循在水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先物探后钻探的勘探程序。物探方法一般用来揭示地下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了解基岩的埋藏深度和岩性,确定隐伏构造的位置,岩溶发育地段,寻找地下淡水、热水;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等。
物探方法之所以能够探明某些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因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含水量的岩石,或不同矿化程度的水体之间存在着物性上(包括导电性、导热性、热容量、温度、密度、磁性、弹性波传播速度及放射性等)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物探测试仪器,测定出某一方向、某一深度或某一范围内岩石或水体的某些物理特征值的变化,从而分析、推断出某一方向和某一深度或范围内的岩性、构造和岩层含水性能的变化。
1.1.2.1 地面物探技术
地面勘探方法已被证实是探测地下岩性、划分地层和确定地质构造的有效手段之一。几乎所有的地面物探方法均可用于寻找地下水和判定地下水的某些特征。地面物探包括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等多种方法。
1.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是物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天然电场和人工电场的研究,来获得岩石不同电学特性的资料,以判断有关水文地质问题。电法勘探用途广泛,它可用于探测盖层的厚度、断层裂隙、岩石单元、海水入侵等。电法勘探具有设备简单、搬运轻便、成本低廉、效率高等优点,近年来还具有通过卫星,实践同步遥测等功能。
根据电场建立的方法、场源的性质、方法所依据的电学性质及测量方式特点的不同,电法勘探可分为直流与交流电法勘探两大类,而每一类方法又分为很多种,它们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亦各有侧重,见表1.8。
表1.8 电法勘探的种类及其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情况
续表
以下简要介绍几种水文地质勘探技术:
(1)自然电场法。当地下水在孔隙地层中流动时,毛细孔壁产生选择性吸附负离子的作用,使正离子相对向水流下游移动,形成过滤电位。因此做面积性的自然电位测量,可判断潜水的流向。在水库的漏水地段可常出现自然电位的负异常,而在隐伏上升泉处则可获得自然电位的正异常。自然电场法的使用条件,主要决定于地下水渗透作用形成的过滤电场的强度。一般只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水力坡度较大以及所形成的过滤电场强度较大时,才能在地面测量到较明显的自然电化异常。为加强其异常显示,可采用人工场的充电法。
(2)充电法。在井孔的含水层段注入盐水并对其充电,可形成随地下水流动而运移的带电盐水体。在地表观测到的等电位线形状与带电盐水体的分布形态有关,根据不同时间观测的等电位线可以判断地下水的流向并估算其实际流速。充电法还可用于岩溶区地下暗河的连通性试验或探查地下埋设的金属管道等。
(3)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是根据供电及断电后,由电化学作用引起的岩石和地下水放电电场(即二次场)的衰减特征来寻找地下水。激发极化法和电阻率法一样,分为测深法和剖面法。其中,激发极化测深法用得最多,主要用于寻找层状或似层状分布的含水层以及较大的溶洞含水带,并可确定它们的埋藏深度。还可根据含水因素和已知钻孔涌水量的相互关系,大致估计设计钻孔的涌水量。由于激发极化法所产生的二次场值小,故该方法不适用于覆盖层较厚(如大于20m)和工业游散电较强的地区。
(4)地质雷达(法)。地质雷达是交流电法勘探中的一种,它是利用对空雷达的原理,由发射机发射脉冲电磁波,其中一部分沿着空气与介质(岩土体)的分界面传播的直达波,经过时间t0后到达接收天线,被接收机所接收;另一部分则传入介质内,若在其中遇到电性不同的另一介质体(如地下水、洞穴、其他岩性的地层),就会被反射和折射,经过时间ts后回到接收天线,称为回波。根据所接收的两种波的传播时间差,就可判断另一介质的存在并测算其埋藏位置。地质雷达具有分辨能力强、判译精度高,一般不受高阻屏蔽及水平层、各向异性的影响等优点。它对探查浅部介质体,如地下空洞、管线位置、覆盖层厚度等的效果尤佳。
近年来电法探测的仪器和技术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电法仪器比较成功地移植了地震仪成熟的经验技术,现其主要的技术指标(如动态范围、采样间隔、模数转换等)几乎与地震没有什么差别。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以下三种:
(1)地面核磁共振(NMR)。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技术是目前唯一可用于直接探测地下水的物探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可以获得除什么地方有水、有多少水的资料之外,还可以获得含水层的有关信息。自1978年起,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化学动力和燃烧研究所(ICKC)开始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找水的全面研究。他们用三年时间研制出原始仪器,并在其后的10年间对仪器进行改进,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在地磁场中测定NMR信号的仪器,称为核磁共振层析找水仪(Hydroscope)。该仪器作为新的探测地下水的重要手段,于1988年在苏联和英国申请了专利。1992年俄罗斯的核磁共振层析找水仪在法国进行了成功演示。两年后法国地调局(BRGM)的IRIS公司购买了该仪器的专利,并与原研制单位ICKC合作,着手研制新型的核磁共振找水仪—核磁感应系统(NUMIS)。法国在1996年春推出商品型NMR找水仪,并生产出6套NUMIS系统。法国IRIS公司研制的NUMIS系统是在俄罗斯Hydroscope的基础上改进的。到目前为止,拥有NUMIS系统的国家除俄罗斯和法国外,还有中国和德国。
1997年年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引进了法国IRIS公司研制的NUMIS系统,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套NUMIS系统。199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新疆水利厅石油供水办公室各引进一套NUMIS。2001年春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引进一套NUMIS系统的升级找水设备NUMIS+。上述单位利用NMR找水方法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北、福建、内蒙古、新疆等11个省(自治区)进行了找水实践,并找到了地下水。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用NMR技术直接找水的空白,使中国跃居使用该技术找水的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NMR找水原理:NMR找水方法就是以核磁共振现象为基础的,它通过建立非均匀磁场和地球物理NMR层析,研究地下水的空间分布。除油层、气层外,水(H2O)中的氢核是地层中氢核的主体。H+具有非零磁矩,并且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同类原子核(如水、苯或环乙烷中的氢原子)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当施加一个与地磁场方向不同的外磁场时,氢核磁矩将偏离磁场方向,一旦外磁场消失,氢核将绕地磁场旋进,其磁矩方向恢复到地磁场方向。通过施加具有拉摩尔园频率的外磁场,再测量氢核的共振信号,便可实践核磁共振测量。在给定的频率范围内,如果存在NMR信号,那就说明试样中含有该种原子核类型的物质。NMR找水的成功应用使物探技术从间接找水过渡到直接找水,是一项技术性的革命。但目前NMR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仪器和应用技术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提高仪器抗电磁信号干扰能力、加大勘查深度、减轻仪器重量、降低仪器成本以及NMR信息的反演等问题。
(2)瞬变电磁法(TEM)。它利用接地电极或不接地回线通以脉冲电流,在地下建立起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其大小与地质体的电特性有关。在一次磁场间歇期间,该涡流将逐渐消失并在衰减过程中,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感应电磁场。通过设备将二次场的变化接收下来,经过处理、解释可以得到与断裂带及其他与水有关的地质资料。
由于瞬变电磁法仅观测二次场,与其他电性勘探方法相比,具有体积效应小、纵横向分辨率高、对低阻体反应灵敏、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廉等优点,是解决水文地质问题较理想的探测手段。此外,常规物探方法受环境限制大,难于开展水上作业,而瞬变电磁法则受环境影响较小,可以用于水上作业。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一批TEM仪器的出现(如Geonics PROTEM 47,Sirotem MK3,Zonge Nano TEM,Bison TD 2000等),它们对10~200m浅层具有较高的探测能力。另外,还开发出TEM资料处理的新技术,有可能在事前没有较多可用地下资料的情况下,制作出逼真的解释模型。
(3)电磁法成像系统EH-4。电磁法成像系统EH-4是一套电磁信号自动采集和处理的系统,由美国EMI和Geometrics公司联合开发生产。该仪器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大地电磁法的两种仪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实现10Hz~100kHz范围内信号的连续采集。该系统轻便灵活,分辨率高,不受高阻盖层的影响,可以用于单点和连续剖面测量。完成各测点测量后,可获得视电阻率、相位、相关度、一维反演等资料,如在现场取得三个以上连续测点资料时,它能提供出拟二维反演成果。EH-4系统可用于水文地质调查及基岩填图等,目前它已是中国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找水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2.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通过研究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地壳内的传播规律来勘探地质构造的方法。由锤击或爆炸引起的弹性波,从激发点向外传播,遇到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将产生反射和折射,利用检波器将反射波和折射波到达地面所引起的微弱振动变成电信号,送入地震仪经滤波、放大后,记录在相纸或磁带中。经整理、分析、解释就能推算出不同地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产状、构造等。常用于探测覆盖层或风化壳的厚度,确定断层破碎带,在现场研究岩土的动力学特性等。
地震勘探可分为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两种,如根据地震探测的深度不同,它又可分为深层地震勘探和浅层地震勘探两种。
几十年来,地震勘探以其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精确度、高清晰度和高可信度等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成为找油找气的关键技术。
在水文地质工作中,通常使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探测深度由几米到200m。浅层地震勘探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可解决如下问题:
(1)确定基岩的埋藏深度,圈定储水地段。
(2)确定潜水埋藏深度。当没有严重的毛细现象时,潜水面为良好的地震界面,利用折射法能求得潜水位埋深。
(3)探测断层带。一般是采用折射波资料来判定。
(4)探测基岩风化层厚度。风化层可能是良好的含水层。当基岩风化层不十分发育,且与上覆地层有波速差异时,可用折射波法求得风化壳厚度;当风化层厚度相对地震波长或风化层与上覆地层的波速无明显差异时,则效果不佳。
(5)划分第四纪含水层的主要沉积层次,如细砂、中砂与砂砾石等。要解决这样的任务,其他物探方法有时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折射波也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部分问题。目前发展起来的浅层反射波法对于上述各种地质界面均有明显的反映,能解决划分第四纪含水层的有关问题。
3.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放射性勘探
重力勘探是根据岩体的密度差异所形成的局部重力异常来判断地质构造的方法,常用以探测盆地基底的起伏和断层构造等。采用高精度重力探测仪有可能探测到一些埋深不大并且具有一定体积的溶洞。
磁法勘探是根据岩石的磁性差异所形成的局部磁性异常来判断地质构造的,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大面积的航空磁测资料可为寻找有利的储水构造提供依据。
这两种物探方法目前都主要用于探测区域构造,它们在水文地质勘察中还应用不多,只是在寻找与构造成因关系密切的地下水(如热水)方面有成功的例子。
图1.2 岩溶地区综合物探的应用(桂林瓦窑)
由于不同的岩石所含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不同,因此可通过探测放射性元素在蜕变过程中产生的γ射线强度来区分岩性。近年来人们通过测量γ强度、能谱、α径迹法等找水获得过不少成功的经验。
天然伽马(γ)法测量,包括地面、车载和航空放射性测量,可用于填图、寻找基岩裂隙水。据报道,日本利用放射性勘探在山区寻找基岩裂隙水方面取得了多个成功的实例。
放射性物探方法在地下水勘察方面可解决如下问题:
(1)测定地下水位和含水层埋深、厚度及其分布。
(2)圈定地下水的富集部位。
(3)测定地下水的矿化度(或咸淡水界面)或污染范围。
(4)研究地下水的动力学特征。放射性同位素常用作研究地下水及其溶质运动的示踪剂。
4.综合物探技术
由于各种物探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大多数勘察场地又都存在着显示相同物理场的多种地质体,如果只用单一的物探方法解释异常比较困难。因此,可在同一剖面、同一测网中用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共同工作,将数据资料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就有利于排除干扰因素,提高解译的置信度。
图1.2是运用综合物探寻找含水溶洞的实例。该区用电测剖面法探查时,发现充水溶洞与被土充填的溶洞电性差异很小,收效差。然而从地质调查中了解到,充填于溶洞中的土是因上部土洞与灰岩中的溶洞贯通而淤积的,由于淋滤作用,土中含铁磁性矿物局部富集,其重度也较大。为此,沿原电剖面测点布置了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结果被土充填的溶洞出现了明显的磁力高异常,而充水溶洞测得较低的重力值。通过三种物探方法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充水溶洞与被土充填的溶洞,排除了电法成果的多解性,取得了正确的地质结论。此工区经综合物探方法所确定的9个含水溶洞,经钻探揭露证实,置信度达100%。
1.1.2.2 井下物探技术(地球物理测井)
水文地质测井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是在钻孔内进行物探测井工作,用于钻孔剖面的岩性分层、判断含水层(带)、岩溶发育带和咸淡水分界面位置(深度)及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等。当采用无芯钻进或钻进取芯不足时,物探测井更是不可缺少的探测手段。物探测井的地质—水文地质解释精度远比前述的地面物探方法精度高。目前井下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合测井法可以详细地划分钻孔的地质剖面,探测软弱夹层,确定断层及裂隙、破碎带的位置与产状,测定地层的电阻率、弹性波速度、孔隙度、密度、含沙量、含水量,确定含水层的位置,测定地下水的矿化度和流速、流向等。下面主要以第四系松散孔隙地区及在岩溶和裂隙发育地区为例介绍测井的目的与任务。
1.第四系孔隙水地区
在第四系孔隙水中主要用于查明含水层的分布及其埋藏条件,为合理开发第四系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确定含水层、隔水层的埋深与厚度。
(2)划分地层组,编录钻孔柱状剖面,并根据全部测井资料,进行区域性地层对比,以了解地层纵横向的变化规律。
(3)确定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4)划分咸淡水分界面,测定含水层中地下水矿化度,确定层位与厚度。
(5)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系数、地下水渗透速度、天然流向、涌水量等。
(6)估算水文地质参数,如地下水矿化度、孔隙率、渗透系数、流速及涌水量等。
(7)测量地层的物性参数,如电阻率、弹性波速度、密度、磁性等。
(8)钻孔技术状况测定,包括井斜、井径、封井质量检查,指示井下故障点(如套管漏水、断管位置等)。
2.在岩溶和裂隙发育地区
在岩溶和裂隙发育地区主要用于查明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补给关系,具体如下:
(1)确定裂隙、含水裂隙和溶洞的部位、产状与厚度;编录钻孔柱状图;确定钻孔中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和水力联系等。
(2)配合抽水试验确定漏水位置,提供具体的补漏部位;提供套管止水位置和堵孔位置;检查套管止水质量和堵孔疏导。
(3)估算水文地质参数和进行地层物性参数测定。
(4)钻孔技术状况测定。
目前,水文地质钻探中常用的测井方法及应用情况见表1.9。在实际工作中,各种测井方法要相互配合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地质、水文地质信息。另外,物探测井要与钻探取芯和水文地质观测资料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表1.9 常用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应用情况
尚需指出,水文地质人员应根据工作任务,工作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物探人员一起合理确定物探方法,选定物探测线、测点的布置方案和测量装置等。最好能使用综合物探手段完成同一项任务,以相互验证,取长补短,提高成果解释的可靠性和精度。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物探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其成果具有多解性。物探曲线常反映了探测对象本身和其他多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只有了解具体的地质—水文地质背景和各种干扰因素的可能影响,才能进行正确的解释,否则对于测量成果常常可以作出多种或错误的解释。所以在使用物探方法时,应针对具体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对比,综合研究,以便客观地反映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从而使所得资料更为真实可靠。因为含水层或富水段没有固定不变的异常标志,为了提高测量成果解释的可靠性,最好首先在露头较好地段或已有勘探井旁进行试验,确定出探测对象异常的形态、性质和幅度,从而制定出可靠的解释标志。例如,在视电阻率较高的石灰岩、岩浆岩和砂岩中,一般以低阻异常作为有水的标志,但在视电阻率本来就较低的碎屑岩及结晶片理发育的岩石中,高阻异常带则常常是有水的标志。因此,符合已有水井旁试验得出的解释标志,才是可靠的。
目前,水文地质测井主要以电测井和γ射线测井应用最广。近年来,一些单位还应用流速测井(包括井径测井)和电视测井(也叫井下电视),可以直接观察确定含水层或断裂破碎带的位置。测井还可用来配合无岩芯钻进,以提高钻进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由于各种测井方法都有一定的应用条件,在解释方面都存在着多解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应重视采用综合测井方法,即一般每个钻孔至少有三种以上的参数曲线为宜,以便相互印证、综合分析,提高解译的可靠性。
1.1.2.3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R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自1839年摄影相机问世,到1913年摄影技术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遥感走过了它的早期阶段。1937—1960年,由于军事的需要,航空摄影机、电视摄像机、图像扫描仪及航空大孔径成像雷达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记录图像的波长范围从近紫外到远红外,并扩大到微波,成为遥感技术的发展阶段。1960年至今,遥感技术实现了从航空遥感到航天遥感的飞跃,特别是自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以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地观测的需要,遥感技术也由此进入全新的航天遥感时代。
1.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遥感技术是利用现代化运载工具和仪器,从离开地球表面一定的距离对地表和近地表的目标物,用紫外到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电磁波的辐射(发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等)特征的信息,通过接收、传输及处理三个过程,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再依据不同目标物具有不同辐射特征进行探测,从而得到识别目标物的理论和方法。这里的目标物主要指的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地质体或某些地质现象,包括地形物等目标物在内。
遥感技术,可分为两种:①被动遥感:即通过遥感器(如人的眼睛、照相机、辐射仪等)接受地质体的发射信号,而不需同被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直接接触,就可以测量、记录远距离目标物的性质和特征;②主动遥感:即利用仪器发射信号(如雷达或激光雷达波和声纳等),并通过接受其反射回来的信号而了解被研究对象或现象的性质和特征。
按国际上的习惯,我们可以把遥感遥测理解为摄影测量、电视测量、多光谱测量、红外测量、雷达测量、激光测量和全息摄影测量等,而不包括使用航空物探方法。陆地资源卫星照片属于多光谱测量的资料,又称遥感影像。
2.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是近30年的事情。迄今它已走过了从定性评价到半定量、定量评价,从指示要素分析到计算机模型模拟,从单一解译到综合方法互补等阶段。已充分显示了其信息量大、宏观、快速、节省经费,且具有多时相动态监测等优势。
根据传感器类型不同,遥感图像可分为可见光摄影、红外摄影和扫描、多光谱扫描、微波雷达和成像光谱图像等。近10年来,传感器技术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图像分辨率提高,卫星图像分辨率已达到米级;②具备立体观察功能;③应用波段数增加,机载高光谱成像仪已投入使用。
30年来,遥感技术依靠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在水工环保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遥感水文地质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的遥感水文地质着重于水文地质测绘系统中对定性特征的解释和对特殊标志的识别,近期的研究则扩展到应用热红外和多光谱影像进行地下水流系统内的地下水分析与管理,目前的研究重点则集中到了地下水空间的补给模式、污染评价中植被、区域测图单元参数的确定和空间地下水模型中地表水文地质特征的监测。
目前很多研究已表明,应用遥感图像可以填图及对水资源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Van Der Somen等人讨论了应用断面二维地下水流模型来区分火山区上部、中部和下部水流系统的作用,以便进行水文地质填图。印度S.K.Nag等人运用垂向电测深及地面地质调查岩层裂隙,在印度普鲁利亚地区指出了四种不同找水前景区。I.V.Povkh等人运用遥感数据及其技术,在俄罗斯罗斯托夫东部地区,应用空间图像的地质、构造解译结果,通过植被指示在解译主题图上绘制矿化度分级,作出该区地下淡水分布预测图。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在非洲吉布提共和国首都吉布提市用SPOT图像辅助找水,在初步确定该市南部最有找水前景后,快速评价该区可再生资源和定出井位,建立10m、20m网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地表排泄网,并确定:①每个排泄流域和子流域;②沿每一水道各点的水流量;③每个干谷平均河道面积。运用地质数据、含水层水文地质数据(含有流速)和降雨地表水文数据在GIS上进行整理,评价了丰水期的渗入量,并根据裂隙的方向和性质组合,确定出60个井位,为吉布提市提供了12万t/a以上的水源地。另外,热红外影像及雷达图像在水文地质调查中有特殊的作用。热红外影像可以反映因地下水露头或浅层地下水存在而导致的地物热异常,雷达图像对地表水点及土壤湿度反应敏感,用于探测浅层地下水及含水古河道等效果较好。傅磬宏曾运用Igndsat TM热红外遥感数据定量反演干旱地区地下水富集带的温度信息,结果表明:遥感反演的温度与当地3月下旬地表实际温度误差在0.8K以内,地下水富集带的温度比地表水体的温度高5K左右,而比其他类型的低7K以上。据此,可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有效地探测干旱地区地下水富集带的信息。用热红外遥感方法勘查地下热水资源的效果更佳。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斯塔福得附近红外成像时,发现山脚处地表温度比其他地方的高,后经钻探证实,在地表下127m深处有118℃的热水。苏联也曾用红外技术在西伯利亚地区找到过大量的地下热水。
3.不同水文地质区遥感找水技术及应用效果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查中应用的一般步骤为:确定数据源→选取合适的数据时相及光谱的波段→图像处理→提取地下水信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地区气候差异较大,故对不同水文地质区进行遥感解译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遥感数据源。通过获得的卫星图像可以推断出岩石类型、结构、地层及地层中岩石的组成。总体来说,对航空相片或卫星图像的分析应在实地调查之前进行,这样可以排除含水较少的地层,确定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区域。地下水遥感信息提取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图像处理、地下水提取方法、富水区圈定、专题图制作等内容(图1.3)。
图1.3 地下水遥感信息提取流程图
从遥感数据中能够获取地下水的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区域地质、气候条件和地表覆盖类型等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覆盖物较少,很容易从遥感图像上解译出地质特征。在有植被覆盖的地方,航空和卫星图像的解译结果需要结合实地调查进行。
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监测中有很大的潜力,由于长波雷达的穿透能力和雷达具有探测土壤含水量的能力,使得SAR在干旱地区地下水探测中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工具。下面结合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区,就遥感在圈定地下富水地段应用方面予以介绍。
(1)内陆盆地山前平原区遥感技术的应用。内陆盆地的地形、地貌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解译不同地貌类型的水平分布区范围,建立不同地貌类型地下水解译标志,达到勘查松散岩类孔隙水、构造裂隙水的目的。
1)数据源选取方法。通过对不同数据源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特征参数,地下水勘查应用现状及效果,数据源价格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对比,确定数据源选取的顺序为ETM、TM、SPOT(陆地卫星定点仪)、SAR。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航空相片效果会更好。
2)数据源及光谱波段选取。对于盆地周边冲洪积扇区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勘察,应以秋、冬季节可见光、红外波段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沙漠-绿洲交错地带寻找泉水出露点或地下水溢出带以春初或秋末热红外图像反映效果好;对活动断裂、隐伏构造及埋藏古河道地下水的勘查应以秋末、春初红外、热红外波段及微波图像为主要数据源。
3)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利用相应解译比例尺地形图,将所选用的图像数据进行地理位置配准,统一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如要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则可利用三个波段的多光谱数据(TM/ETM)进行假彩色合成,以增强图像的光谱分辨率,用以区分山前平原区不同植被及土壤湿度,对植被覆盖区以TM5、TM3、TM2(ETM5、ETM3、ETM2)波段组合效果较好。利用ETM6热场数据、微波雷达数据和ETM8全色高分辨率数据的融合,还可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增强冲洪积扇区水系纹理的影像特征,增强影像中山前断裂带、隐伏构造地下水信息及平原区、沙漠区埋藏古河道的含水信息。
4)地下水信息的提取。利用遥感图像提取地下水信息,除地下水溢出带和泉水出露点外,主要提取地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湿地”和可能存在浅层水的信息。深层水信息只有通过对其出现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分析及与地下水储存空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才能获得。地下水信息的提取是在经过数字图像预处理和增强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以获得地下水的专题信息,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及GPS精确定位系统,可生成地下水信息专题图像。
5)应用效果。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由于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咸水,利用遥感技术识别出盆地及周边地区淡水资源是地下水勘查工作的主要目标。为此,在秋季选取美国陆地卫星TM数据和加拿大Radarsat雷达数据作为遥感数据源,通过多波段的彩色组合实践,对浅层地下水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地形地貌、植被、构造进行解译分析,最终圈定地下水富水段。
(2)黄土覆盖区遥感技术的应用。黄土覆盖区利用遥感图像建立黄土塬、黄土梁峁、杖形地、掌形地、碟形地等微地貌解译标志,以勘查黄土裂隙水和基岩构造裂隙水为主要目标。
1)数据源选择方法。黄土裂隙水的解译以TM影像为数据源,进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遥感调查,确定地下水赋存区,利用较高分辨率的ETM、SPOT或SAR图像,有条件时可利用大比例尺黑白或彩色外航片进行重点区地下富水部位的圈定。数据时相选取冬、春季节为佳;对黄土下伏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深部岩溶水的解译,数据源选择基本与内陆盆地相同,用TM/ETM热红外波段效果较好。
2)图像处理与地下水信息提取。黄土裂隙水遥感图像处理与地下水信息提取一般采用TM5、TM3、TM2或ETM5、ETM3、ETM2波段组合,也可以采取比值组合,增强区分土壤不同含水程度信息;黄土下伏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深部岩溶水的图像处理与地下水信息提取方法基本与内陆盆地相同。
3)应用效果。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宁夏固原县属黄土覆盖区,应用遥感技术提取水文下垫面诸要素是勘查地下水的有效方法。结合水文地质工作需要,采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ETM数据和加拿大Radarsat数据作为遥感信息源,对图像进行处理和找水信息的提取,运用遥感技术获取联系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时空分布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地貌类型、水系分布、岩石构造、植被等下垫面等要素特征,评价了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并圈定了找水靶区。
在宁夏南部缺水地区地下水调查中,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地下水异常信息,结合水文地质遥感信息分析确定找水靶区,实践证明这是快速、有效的勘查途径。
(3)基岩山区遥感技术的应用。基岩山区地貌地质单元种类较多,既有山间盆地、河川谷地,又有构造盆地、熔岩台地。地下水类型较多,补、径、排关系复杂,应用水文地质遥感信息分析与环境遥感信息分析相结合,可以解译不同地貌、不同地质单元的分布范围,建立不同地下水类型的解译标志。
1)数据源的选择方法。基岩山区地下水勘查,主要数据源应选择TM/ETM,而寻找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以红外波段及微波图像为主;为解译河谷川地地下水溢出带、泉水出露点等,应以TM6/ETM6图像为主。数据时相选择应为受干扰因素较少的冬、春季节,热红外图像选择春初、秋末季节较好。
2)图像处理与地下水信息提取。基岩山区多为基岩裸露或覆盖物较少,图像处理应侧重区分不同的地层岩性、增强断裂构造特征信息,以提高图像的可读性,利于地下水信息的提取。采用多光谱图像波段组合或波段比值组合,能起到增强和突出构造形态和地层岩性特征信息的作用,以TM图像为主,TM7、TM4、TM1及TM5、TM4、TM3波段组合,效果较好。
3)应用效果。以辽西丘陵山区为例,在辽宁西部丘陵山区地下水勘查中遥感技术应用是根据遥感技术的特点,结合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寻找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层孔隙水。在松散层中提取地下水遥感信息效果较好,提取时宜选用ETM图像;基岩断层在影像上的特征明显,水信息异常在主断裂层反映较好,但小断层反映异常较差。
(4)红层地区遥感技术的应用。红层地区地形起伏不大,水文地质单元分区不明显,植被发育,基岩较少裸露,利用环境遥感信息分析技术建立地层岩性、微地貌解译标志,能达到勘查浅层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的目的。
1)数据源选择方法。红层地区碎屑岩孔隙裂隙水,量小而分布广泛,可作为居民分散供水水源,寻找浅层孔隙裂隙水遥感数据源的选择以春季ETM图像为主,勘查深部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选用TM、ETM及SPOT或SAR图像。
2)图像处理与地下水信息的提取。由于红层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云南、贵州的少部分地区,气候湿润,植被发育,对该区遥感图像的处理主要以TM/ETM可见光波段图像假色彩合成,或采用TM/ETM与SAR图像融合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在图像经过增强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与地下水信息有关的因子进行专题图分析解译。
3)应用效果。以红层丘陵区为例,利用遥感技术寻找红层丘陵区浅层风化裂隙水,除解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外,微地貌条件的解译是圈定富水靶区的主要目的。实践表明,在红层地区,利用地下水遥感技术对调查浅层风化裂隙水效果较好;构造裂隙水也可通过遥感技术来解译出岩性、断层的位置,再与其他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确定出找水靶区。
4.遥感的未来应用展望
除监测浅层地下水和排泄区外,任何先进的技术或先进的传感器都不可能实现从空间平台直接监测到地下水位,但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多光谱遥感数据(可见光、红外线、热辐射和雷达)的逐步投入使用,可以使得每个光谱信息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利用,它们融合后就可以产生更真实、更详尽的图像。
地下水的航空勘探近来已发展到电磁勘探传感器技术。这种技术已用于编制深度大于200m的含水层分布图。未来,随着遥感领域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宽波段传感器的改进和计算机解译技术的进步,地下水勘探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遥感在地下水调查中的应用主要依赖定性方法,该方法需要水文地质经验。立体航空相片、多波段图像和主动微波图像的信息提取已经证明了它们在编制与更新水文地质图,确定相对补给量大小的应用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能结合航空航天技术和地面数据,获取地面以下的信息。卫星图像丰富的地面信息促进了地下水模型的不断完善,遥感信息的充分利用使模型方法得到改善。
近年来,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综合应用,成为遥感技术应用的主流。GIS是数据库管理、数据图形处理、各专题图件叠加、制图的重要工具。GPS可以对地面控制点精确定位,提高遥感数据的空间精度。另外,在具体手段配合上,也出现了遥感技术与物探技术、钻探技术等相结合的新方法,不断拓展着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