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0年末,一股建设首都圈的热潮起于环首都众区县之间。
9月,河北省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概念。12月,河北省政府下发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借鉴长三角、东京、首尔等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综合论证与北京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准确把握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构筑与首都相协调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城镇职能体系。其规划范围包括承德、张家口、廊坊和保定市域。
这个雄心勃勃的区域规划围绕北京布局了一大批产业基地。时任河北省副省长赵勇说,“现在(环首都)这个地方是一个贫困带,河北的贫困县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北京周边,应该说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现在要把贫困带变成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带,加快这里的城市化进程。”
周边区域借力北京发展的渴求不可谓不强烈。回过头来看北京,对于区域合作的需求又何尝不迫切。且不说北京每年的能源、环境方面对周边地区仰仗颇多,就城市本身来说,北京也到了不能不向外的程度。
2010年中秋节前夕的一场小雨,引发了极为严重的全城大塞车,随后北京出台了汽车限购政策。2011年的一场大雨,又让人发出了“北京也可以看海”的感叹。两场看似普通的雨以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方式将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目标与现实不堪重负之间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
北京亟需突围!对照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出路很清晰——构筑世界城市区域。任何一个世界城市都不是孤立的,纽约、伦敦、东京都有一个区域腹地的繁荣和支撑,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世界城市区域体系的强大支撑,而世界城市区域也能够借助世界城市的力量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2010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北京调研时指出:北京应该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形成首都经济圈,并在其中起带头作用。
无论从中央的要求,北京的需求,还是周边地区的发展渴求来说,推进区域合作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一地区也早就已经开始过合作的尝试,从环渤海经济区到京津冀都市圈再到吴良镛的两次“大北京规划”,也是苦心孤诣。然而这一区域合作偏偏就是推进得极为艰难。
在周边地区看来北京对于区域合作总是有些放不开,而北京也有北京的苦衷。首都是一个资源、人口高度集中,环境和社会管理压力极大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许多调整的机会,现在更不敢轻言大刀阔斧。对于北京来说,如果说自己的郊区新城诸如通州、天通苑都难以实现功能和人口相结合的有机疏散,又怎么能使得更外围的新城能够实现这一任务呢?
一个区域战略的重新调整从来就不只是规划上的“5+2”,还是“2+8”,而是在功能、产业等方面重新分配利益的复杂博弈过程。功能疏解不出去,人口就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布,首都的压力就依然存在。要成功地疏解功能,就要考虑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需要吸引什么样的人群;要打造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吸引想要的人群。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这种思考的方法也是我们在过去十年中,参与首都圈众多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所坚持的思路。翻开我们的案例库,从廊坊到张家口,从承德到保定,从秦皇岛到天津,都留下过我们的身影。从政府到市场,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过区域背景中的发展机会。
2011年,“首都圈”明确写进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北京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刘淇和郭金龙领衔的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秘书长秦刚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多年以来,无论政府还是学界,对于首都圈都有着非常多的研究,但是如何能够将政府良好的意愿与市场的强大力量有机结合,找到适合的抓手,才是真正能够快速推进首都经济圈区域合作的关键。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北京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办公室选择了从市场中走出来的同时又从事区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多年的王志纲工作室承担这一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