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望岳:山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与案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山东民俗概述

俗,人从谷声,原意为人们从土地上所养成习得的生存之道。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俗语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或曰“五里一风,十里一俗”。说的就是特定人群因其地理区位、自然禀赋、外部环境等差异,经过长期孕育,自然演化出的,特有的生产技巧与生活习惯。久而久之,这些生活习惯,则以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方式,被沉淀固定下来,故被称之为“俗”。民俗所规范的内容既包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又包括修路开渠、抬梁架屋,还包括饮食起居、穿衣戴帽,更包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框定着特定区域民众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基本样式。

“俗”不是“理”,却是“理”的群众基础;“理”并非“法”,却是“法”的道德依据。我们通常讲的“情理法”,其“情”为“俗”,其“理”成“礼”,其“法”则不过是“情理”民俗中所必须坚持、成文固化的强制条文。因而,法的形成,是不同“礼俗”的最大公约数,是族群不断融合,彼此纠缠相互妥协的结果。可见,民俗才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大“不成文法”,是“心领神会”,是“心照不宣”,更是“心心相印”。因此,本质上,习俗即为人们在共同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生存繁衍过程中,所逐步达成的社交基础。遵从民俗则融入群体,排斥民俗则被孤立。

民俗虽为礼法的基础,却又不是礼法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性。因而,民俗的延传续播,则需要借助于文化渲染,形成传播张力。久而久之,习俗的生活经验本质,逐步被故事传说、信俗崇拜、诗歌谚语、行为禁忌等方式所解释、所转译。人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统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使其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因此,今天我们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不过是在保护“民间习俗”典型化的外在文化载体;我们与其说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倒不如说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去尽力维系其背后的民间风俗文化生态。

山东是“礼仪之邦”,文化大省。“礼仪之邦”的赞誉,就是指山东人的日常生活中所普遍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其言谈举止、举手投足、起居坐卧、吃穿用度皆有“俗”可依,有“典”可循。而这些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文化”特征,则是今天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所应着重深耕的沃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本章以山东生产民俗、日常民俗、节庆民俗、游艺民俗、民间信俗等五节内容,以现代文化产品设计开发为视角,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撷取山东民俗中的重点资源,并与本书所重点阐述的山东自然、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部分相互印证,共同构成本书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文化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