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懂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儒雅书生化茧成蝶

——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国防部前新闻发言人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 杨宇军

当我的手机屏幕上弹出《让世界听懂中国》书稿的时候,我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关于如何加强国际传播的研讨会。我一口气把书稿读完并做出一个决定,等这本书正式出版后,我要第一时间把它介绍给参会的同行们。

最早结识王冠是在2010年7月,当时我俩分别作为中方新闻官和中方记者参加在宁夏青铜峡市举行的中国和巴基斯坦军队反恐联合训练。那时我是刚刚当了几个月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菜鸟,王冠也是初次当中央电视台出镜记者的新兵。他对我进行过几次采访我已记不清了,而有一个场景却令我难以忘记。中巴两军观摩团团长在7月10日召开联合记者会。这是在野战条件下一个小山包上召开的记者会,没有麦克风、没有背景板,地方狭小,天气炎热。为了把带有中央电视台台标的麦克风举到两位将军面前,王冠硬是挤到几十位记者前面,用半蹲的方式完成了长达半小时的采访。等到他站起来的时候,已是汗流浃背,但略显稚气的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望着他一瘸一拐的背影,我不由得感叹这是一个有情怀的记者。

2013年1月,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这时的王冠已经成为央视驻华盛顿记者。此时菜鸟不再是菜鸟,新兵也已成老兵。在我入住的宾馆里,王冠同我分享了一年来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并且一同探讨相关问题:美国政府与媒体、专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美国政府如何利用媒体设置议题?美国媒体的对华报道有什么特点?中美的话语体系有哪些不同?中国怎样做才能有效回应美方的指责和抹黑行为?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但是其中许多问题我们只有模糊的认识,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望着他消失在华盛顿黑夜里的背影,我赞叹他是一个爱思考的记者。

2018年11月,王冠回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他不时被学弟学妹们拦住求合影。这时的王冠俨然已经成了大咖级的资深记者,但是依然谦逊而富有活力。而我则从新闻发言的一线转型,从事传播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咨询,再次做起了菜鸟。在我的办公室里,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的新书初稿已经完成,并分享了其中的主要观点。这令我又惊又喜,喜的是我们在华盛顿小宾馆里谈论的许多问题有了答案,惊的是他在美期间又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谈恋爱,居然还有时间著书立说,我立刻脑补出他几年来付出的艰辛努力。看着他在学弟学妹们簇拥下的背影,我惊叹他确实是一个肯吃苦的记者,给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翻看着手机上的文字,我试图把这本书的内容再梳理一遍。本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包括“南海仲裁”、台湾问题、“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战、反恐、“九三”阅兵和“十九大”等焦点议题在内数百篇西方涉华报道,尝试揭示过去十余年西方媒体“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国的六大手法。更有启发的是,此书还结合他在国际新闻一线的采访经历,提出了构建中国话语权、挑战西方舆论霸权的八大建议。

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公室里,凭窗远望操场上的学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假如你是一名传播学研究者,这本书将为你揭示西方操纵媒体、引导舆论的幕后黑手;假如你是一名新任驻外媒体人,这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位中国媒体人在海外的艰辛工作;假如你是一名国际关系从业者,这本书将为你分析中美关系的舆论环境和软实力比拼;假如你是一名大学学子,这本书又将为你展示一名年轻记者的艰辛实践,体现一名儒雅书生化茧成蝶的心路历程。

当然,这本书如果能够对美国政府“新闻执政”的理念和做法进行更深层次剖析,客观评价其作用,揭示其虚伪和局限,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关于这一点,我毫不怀疑王冠今后能够做到,因为我坚信他是一名有才华、有实践力、更有情怀的年轻记者。

201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