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的思考——企业、业务、ERP和中台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近30多年我国企业走完了国外企业100多年的企业化历程。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的SARS某种程度促使B2B和B2C线上交易快速发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从而更多的外资企业走进来,2013年开始的“一带一路”倡议,甚至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个人和所在的企业及上下游都产生了影响,影响了我们的经营模式。那么这些影响哪些是暂时的、哪些又是长远的?这个时间过程,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企业从小到大,从本土化到全球化,从单一化到多元化、集团化管理的过程。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组织形态,基本的价值链—供应链、集团管控领域和信息化结合得最紧密。其中核心的ERP系统,从1972年SAP的第一个版本开发出来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从物资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II)、ERP到数字化,一直在演进;同时,相关的信息技术,从大型机、关系型数据库到C/S、B/S、云架构、移动计算、内存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igence,AI),各种新兴技术/概念层出不穷,而唯一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心的当事人,也确实容易对这些外部技术挑花眼。那么企业应该怎么使用这些外部技术?是否有可借鉴的路径?是否有陷阱需要避开?当我们考虑采纳某一个新系统或者新技术来应对变化的时候,是否记得初心或者基本价值链,还是容易受外在信息的影响?
在大中型企业信息化这个领域,ERP和中台的话题,最近几年也是纷纷扰扰。去IoE、去ERP、SaaS、RPA、AI等新兴概念,让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呈现多样化;甚至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台经历了从万能化到被拆到重新整合的起伏,这些都让甲乙双方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企业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从规模看,有员工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世界五百强,也有灵活用工的个体工商户;从业务模式看,有传统的制造业,也有新兴的创业企业;从工作方式看,有生产线上的计件制企业,也有可以远程上班的企业。那么,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选择企业信息化道路的时候,是否有一个大致的共同方向?站在某个时间或者空间的单个点上,我们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答案。例如,应该全面地SaaS化或者不能全面地SaaS化、应该继续大规模部署商业化ERP或者应该全面地自主开发ERP,好像都能找到各自佐证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
如果我们把企业适当地进行归类,如针对大中型企业(工业企业,员工1 000人以上,年收入4亿元以上)的信息化路程,从时间的维度上拉长,拉长到5~10年的周期,我们可能会发现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动因,通常是价值的创造和内控的执行,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而在具体手段上,可能由于选择的工具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各异,有一些具体的不同。
一般的、普遍的商业活动,本质的目的就是实现价值的创造。不同的企业(可能属于制造业、运输业或者服务业),价值创造的具体管理链条不大一样,但是却有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效率提高。效率的提高能带来成本的相对降低,而实现效率提高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信息化。以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具体体现为例,制造业分为两个基本形态: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再以占比较大的离散制造业为例,说到底,其实就是通过人和机器的协同,生产并交付客户需要的产品来实现价值创造。但是从接到客户需求到把货物交付给客户的基本管理过程,会随着客户、产品、物料、产能、供应商等参数的变动而变化,这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数据模型来计算,帮助工厂能够有序地进行生产活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核心ERP实现的MRP过程。因此,从制造业的信息化本质来说,核心ERP无可取代,就算被取代,也是被另外一个核心ERP替代(这个核心ERP负责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采购信息、相对应的财务信息,如收付款和成本计算的协同)。核心ERP中的数量信息流和金额信息流紧密结合,为进行最基本的制造过程管理和财务结果反馈提供支持。至此,ERP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单个生产单元的产供销、人财物的高效协同集成)。核心ERP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无可替代。只有基本效率提高了,才能实现成本的降低。
在单个生产/业务单元解决自身的效率问题后,通过向外、向下以及向上下游的拓展,就会衍生出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SRM)、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等新的场景,甚至再次向外衍生出电商,向下发展出智能制造、IoT等场景。这些外围场景,随着行业的不同、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甚至监管的不同,可能分化出各种不同的变化,如双十一、618等活动,跨境电商就对CRM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个具体制造行业的生产线和工艺需要各个企业按照自身的特点,去提高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外围场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意义大于核心ERP的意义,但核心ERP是基础,不可或缺)。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外围系统需要随着市场、周边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如新品的推出节奏会带来生产线的调整。而相对来说,核心ERP调整的频率不用这么频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核心ERP基本上可以使用5~10年甚至更长,除了供应商本身技术支持的期限问题,ERP本身并不需要高频升级,只需要进行适当配置调整去适应外部变化带来的部分变化即可(前提是,没有把外围系统开发放在核心ERP内部)。
那么问题来了,外围系统、场景、技术有很多,但又不能放在核心ERP中(核心ERP系统升级时,如果内部非标准代码过多,会带来升级项目的灾难),应该放哪里呢?是一个一个场景各自为战,哪种技术好用或者哪个平台好用就用哪个?还是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大家在外围也进行一定的统一,以便提升整体效率?
本书是一群在中国企业数字化服务行业从业20多年的专家,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摸索了多年得出的阶段性成果。本书详细论述了核心ERP和外围(中台)的关系,并且不仅仅对中台进行了理论论述,还给出了实际的案例和详细操作指引,希望各位读者可以从中找到各自需要的答案。
沈雁冰,汉得信息C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