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雕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雕母的讨论

我出生在中国,但年幼便离乡背井,在海外奔波已五十载,集钱的时间亦已有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来,认识的古钱朋友有很多,如中国台湾的蔡养吾、李振兴、陈吉茂,新加坡的林文虎,中国的马定祥先生和马传德先生,美国的丹尼尔·陈。这些朋友,有些事业有成,有些已成故人,真是“雕钱美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四十多年前在美国收集精美的古钱,是一件难事,想收集一枚雕母,更是难上加难。梦想着,期望着,足足等了十多年。一九八〇年,我的挚友丹尼尔·陈在偶然的机会中收集到两枚雕母(乾隆通宝和道光通宝)和十数枚母钱(包括嘉庆、道光、咸丰各朝母钱)。当时陈先生割爱,相让了两枚道光母钱和一枚咸丰母钱。这是我收集雕母和母钱的开端。我第一次自己收集雕母是十多年前的事,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藏家曾泽禄医师和我都得到了数枚光绪通宝。从此以后,我收藏雕母的成绩,越来越显著。一九八四年,香港古钱拍卖(MONEY CO.),我得到了一枚咸丰当十。一九九〇年,我的挚友丹尼尔·陈不幸病逝,他遗言要将他的古钱藏品全部拍卖,这样,世界各地的古钱泉友可以公平地投拍他的藏品。一九九一年六月,陈先生的全部古钱藏品在美国长堤钱币展览会拍卖,参与竞拍的人士来自世界各地,竞争激烈。荣幸的是陈先生藏品中的两枚雕母,最终归属于我。十年的时间,虽已完成心愿,但每见这两枚雕母,依旧怀念故友,黯然流泪,亦有“十年人事九变更,百年沧海变桑田”之感。

从此,奠定了我集雕母的基础。

最近,中国内地出了很多新的“古泉”书籍,讨论雕母的数据亦有增加,可惜在价格评估方面,比香港和海外拍卖的价格低了许多。例如咸丰雕母当十,国内“古泉”书籍评估大概人民币两三千元,可是十多年前香港拍卖咸丰当十,成交价大概一千多美元(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一九九五年五月,在东京“第六次世界钱币”拍卖会上,咸丰当十的成交价超过三十五万日元(人民币两万元以上);一九九一年,陈先生藏品的乾隆通宝,成交价超过一千三百美元(人民币一万元以上)。

由此可见,清代雕母在海外的价格昂贵,如果是真品,品相精美的小平雕母,在海外应该值人民币一万元以上,当百、当五百和当千的雕母,其价格应该高于一两万人民币。

当然,收藏是为着兴趣,不应沉迷于它们的价值。收藏和研究古钱,可以了解当时朝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因为铸钱要求成本低而产量要高;研究古钱又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再者,古钱每一枚都不尽相同,辨别真伪,难度很高,若能辨别出一枚古钱的假和真,定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关于雕母文献,以鲍康的《大钱图录》为最早。一九三七年,黄鹏霄的《故宫清钱谱》亦简述雕母铸作过程,现节录部分内容如下。

“许福卿工部景福为宝泉局监督,赠余各钱甚备,并就询局中掌故,辄坿载之。福卿云,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惟老启盛斋顶带铺精此技,印范不挂沙)其穿孔(局呼金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颁发各省者,亦谓之母钱,外省呈进者为样钱。咸丰朝各省初铸当十钱,率以二成与制钱搭配试行。初尚相安,未几即仍重制钱,当十者,一枚仅当二三文,因而渐废当百当五百当仟者,所铸尤少,惟都中市肆,流布尚多,诸品既废之后,则相率持当百以上诸钱赴质库取物,质库弗敢拒也。案每遇建元,局中例精铸制钱万,当十钱千呈进,谓之万选钱。

“案同治初元,各省亦颁有当十母钱,但未经鼓铸或仅呈样钱塞责,故少流传录中未载。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疆,‘回疆底定,复有红钱,加铸回文,并令后世子孙永奉其年号,以炫武功’。”

《故宫清钱谱》:

“殿之祖钱,母钱,样钱,凡铸钱之法,先将净铜錾凿成二钱三分者约祖钱,随铸造一钱六七分不等约母钱,然后即铸制钱,每遇更定钱制,例先将钱式进呈,其直省开局之始,亦例由户局先铸祖钱、母钱及制钱各一文,颁发各省,令照式鼓铸(见通考)。端凝殿之京局呈进钱,钱局岁十二月例精铸制钱若干缗呈进,谓之桂镫钱(见户部则例及鲍康大钱图录)。又称大制钱(见内务府广储司则例)。永铸宫与内务府之库储钱,均属菁华所聚,典制攸关,文献幸存,考证有赖。爰依朝代之先后,汰其重复,得二百八十四品汇影成谱,聊供研究币制学者之一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黄鹏霄序。”

一、母钱翻砂铸钱 (表二)

张志中认为:随着铸钱技术的改进,自隋唐至清末,改用母钱铸钱法。铸钱的要求已很严格,每逢改元铸新钱,先作样钱呈帝王审定,《谭宾录》就有记载:“武德初行开元通宝钱,初进样目……。”隋唐因战乱,历史资料已不可考,只能从清代铸新钱的程序加以推测。清代每铸新钱,户、工二局的程序是:象牙样钱(以上好象牙精雕细刻而成)→铜雕祖钱→初铸母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外省钱局的程序是:初铸母钱(部颁样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照钱样做祖钱,用祖钱印范铸母钱,再用母钱翻砂铸样钱(进呈样钱),进呈批准后即可大量铸钱,投入市面流通。此时铸钱量虽很大,但都出自数量有限的祖钱,所以规整精,同版钱很多,钱体面,背直观无砂眼。一个由国家控制的铸钱局,均由经验丰富的铸工组成,且铸工大多一生只操此业,在监工督导下决不许次品(有砂眼者)流入市面。

二、铜铸祖钱和初铸母钱

《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一书中说:“母钱,实际上就是钱模,按照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雕母和铸母两种。”

雕母有木、牙、锡和铜四种质地。木、牙雕母主要是作为样钱,供呈皇帝选审之用。铜、锡雕母主要用于翻铸雕母,称为“祖钱”。锡雕母则多用于直接铸钱,《天工开物》明确记载有:“以母钱百文,用锡雕成。”

张志中说:“祖钱雕制精良,文字端庄大方,铜制呈金黄色,地章平整(也有地章微鼓者),穿孔呈方形,轮脊低平。从以上情况分析,作为一枚雕母,首先应具备金黄色的铜质,铜材的颜色分多种,所谓金黄色铜质是经过九炼的铜材,清代的风磨铜由高丽进贡,康熙通宝罗汉钱与流通中的制钱相比,已很细致,若与雕母铜质相比,只能达到四炼而已。

“铜雕母的钱文精美,字口深峻,笔划比同版的流通钱略瘦挺拔,钱缘轮廓与字口同样深峻,内廓和钱穿亦颇规整。雕母钱通体精细,俗称‘刀痕化尽’,雕刻痕迹虽已被修饰掉了,若仔细观察,仍能寻到镂刻的痕迹。鉴定雕母时注意钱体应为金黄色,较流通钱稍大一些,厚重,文字略瘦挺拔, 地章应有镂雕痕迹。

“母钱,是以祖钱翻砂铸成的钱,为了以后大批开铸,即以此钱制成多枚印范母钱。外省开铸所用母钱,均由工部、户部颁发,称部颁母钱。母钱的特征:钱径小于祖钱(雕母),但略大于一般流通钱。铜制较好,钱的外缘轮、内廓穿口和字口深峻不及雕母,钱文笔划仍纤细挺拔,但逊于雕母。钱体上已不见雕痕,个别母钱如细看仍可发现雕痕。”

《古钱的保养和鉴定》一书中说:“较难辨识的是一些清代‘雕母’伪品。由于清代距今不远,而雕母大多无锈,伪造者可省去做假锈这一过程。传闻民国初年尚有少数原清代钱局之雕模工人,因出于生计,曾仿制过一些雕母,但这种仿制品与真品毕竟有所不同。凡真品雕母,都用精铜雕成,色泽金黄,雕工认真,能做到刀痕尽化,和镜面一样光润,文字也生动自然。伪品在这几方面往往有所不及。有些咸丰雕母,文字四周底凸起,不及道光之前的平整光洁,雍正以及明代雕母,雕刻工艺水平更高,也更罕见。

“还有一种雕母伪品是选择精美的母钱加工而成。因为母钱是翻砂而成,铜质较粗,与精铜雕成的真品不同,且铸成的穿孔也与手工雕凿的有区别。”

三、刻铸时间

在目前存世文献的讨论中,就雕母方面,只提及清朝期间的雕母是真,民国雇工匠所雕的雕母是伪。

现在看来,光绪、宣统的小平雕母,可以确定地说是光绪年间或是宣统年间雕刻的。咸丰大钱和一部分小平可以说是咸丰年雕刻。但是顺治、雍正、乾隆、嘉庆或道光的雕母,就很难确定其是当代雕刻品还是后世的雕刻品。如一九九二年泰星在香港拍卖,有一枚宝川当百,马定祥先生说是后世雕刻品,但原因何在,马先生并没有真正说明。最近《宝苏局钱币》一书中,有记载由乾隆到同治时的宝苏局雕母钱,认为“至今发现的宝苏局雕母钱,乾隆以后各种纪年基本齐全。若以此与相应都颁各省之样钱,或户部自用之雕母钱进行比较,它们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可知这些雕母确是宝苏局自行镌刻的。”“可见各省钱局自行镌刻雕母钱,虽然在钱市之铸造上,存在很大的方便,但给地方钱局的营利弊,亦大开了绿灯。”可还有疑问是,这些宝苏局雕母钱,亦可以是清代私人铸刻的或后世铸刻的。这些问题,还要请古泉学者多做一番工作来解释,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得到答案。

表一把上面的问题简单地列出,以便读者参考和研究。

鉴定一枚钱是不是雕母不难,但确定其是当代所雕还是后世所雕则不是一件易事。正如嘉庆通宝雕母,笔者藏有三四枚,它们都是金黄色,厚重,金口未开,雕工精美绝伦,铁划银钩,鬼斧神工,刀痕尽化。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办法确定它们是嘉庆当代所雕还是后世所雕。

表一 刻铸时间表

四、铜质金色的疑问

中央所雕刻的雕母大多呈金黄色,大概是用了精美的黄铜之故。有人说:“红铜七成,锌三成可炼成黄铜,经二次回炉精炼可作样钱铜材,经四次精炼(回炉)可作雕母铜材。”

鲍康《大钱图录》说:“以精铜凿成祖钱……为老启盛斋顶带铺精……。”由此可见,雕母不一定由工部或户部工匠铸,所以真正雕母之合金,不一定一致,成色不同,雕母不一定完全是金黄色的。

再者,由雍正至宣统,历时一百多年,所以雕母铜质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又有些未开金口而又用来铸过母钱的雕母,其表面铜质又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到现在也许不可能再呈金黄色了。

有人说,工部进呈的雕母,一定是铜质精美,呈金黄色。但用来铸母钱的,不一定用成色好的精铜,而且雕工亦不用十全十美。

这里可以大胆地推论,真正的雕母不一定是金黄色的,雕工不一定是刀痕尽化,亦不一定是平滑如镜的。

五、雕母和初铸母钱的区别(图1、图2、图3、图4)

近年来,讨论祖钱(雕母)和母钱的文献颇多,形成了一个集钱的新风潮。可惜,有很多文献东抄西集,拓本不好,图片和照片亦不清楚,有时会给人鱼目混珠之感。仔细看图片中所谓的雕母,实为母钱。雕母是雕的,每一划都是铁划银钩,钱没有砂眼或流铜,雕母无论怎样完善都可能找到刀 痕或凿痕,这些刀痕或凿痕,用十倍的放大镜看,每一刀每一痕都是清简玲珑。有时刀痕太大,铸出 来的母钱亦会有刀痕,但这些铸的刀痕,是不尖锐的。集泉家要小心注意,不然的话,把母钱当成雕母,就失去了集泉的意义了。

再者,如果雕母地章是突起的话,初铸母钱地章也一定是突起的,且初铸母钱比原本雕母直径细一些,而未开穿的雕母,横切面边沿儿和内廓是成直角的;开金口的雕母,边沿儿比较圆,内廓呈三角状, 而初铸母钱,沿儿亦是成三角状的。

六、初铸母钱和程序(表二)

清代铸钱,是用母钱做成钱树,然后翻砂铸钱,现在流传下来的钱树实物为数颇多。但由雕母翻砂铸钱,程序如何,文字记载不详,这些母钱可能不是用雕母做成钱树后铸造出来的。那么怎么用雕母铸母钱呢?现在很难说,但从铸母实物验查,砂眼很少地章平滑,如果用平常的翻砂铸钱方法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是用翻砂法,用的沙一定比普通铸钱的沙更幼细,而且铸母钱的程序一定不同。可不可能用失蜡法由雕母铸造母钱呢?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铸成初铸母钱,修改和加工程序又如何呢?现在亦是一个谜。真正初铸的母钱,笔划虽然比雕母粗一些,但仅用肉眼观察,很多时候是分不出来的。

初铸母钱,字口深峻,有时还能隐约辨别出刀工痕迹。一般在钱的边缘上,保留拔模钭度,而和“雕母”的共同之处,都是钱体较一般钱稍大,制作精良,币材铜质光泽,钱体较厚重。

和普通钱比较起来,母钱笔划比同版的流通钱略瘦、挺拔,钱缘轮廓与字口同样深峻,内部和钱穿亦颇规整。

表二 清代铸新钱的程序

雕母是雕刻出来的,如果用十倍放大镜观察,差不多每一枚雕母都会呈现雕痕。雕母的刀痕是锋利的,像刀切过一样,痕的线条明显,如果这些线条是粗而深的话,雕出来的初铸母钱亦会有这样的线条,可惜母钱的线条是粗的,而且线条边又有凹凸不平之感,请泉友留心。

七、母钱与样钱

孙仲汇说:“凡正式铸钱的雕母中间的方孔已经开好,一般微呈四决,钱局内称方孔为金口,开金口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铸造时容易黏沙。”

“……按旧例钱局中新铸钱成,需呈送有关当局核审,称进呈样钱,而中央户、工二部为统一国内钱式,也精铸一批铜钱颁发各路,分部颁母钱和部颁样钱两种。样钱比普通钱精美,钱形稍大,钱肉平整,文字峻削,轮廓穿内都仔细锉磨,方圆特别标准。母钱的形制和样钱稍异,因防止印范时黏沙,故轮廓微成圆口,周边突起如鱼脊,钱文笔划较样钱细瘦,细微处亦点划分明,肉质更为光洁。”

八、雕母常见的刀痕(图5、图6)

既然雕母是雕刻出来的,当然有雕刻的工具,这些工具是什么?现在已很难知道,各朝有没有改变呢?这问题亦很难回答。据推论,刻雕母用的主要工具应该有:圆规、刀、锉、锯、钻等,以前面四种工具的留痕最为显著且有实物为证。

如果仔细看雕母内外廓的钱面,有少部分的雕母还留有圆规的痕迹,通常是在外廓的内部或内廓的外部。

在地章,通常靠近外廓边沿儿会留下很深的刀痕,这种情形亦可以在接近四方内廓边沿儿处找到。而在地章亦常常找到刀痕或三角形的凿痕。

在直划的边沿儿,亦可以找到直的刀痕或横的刀痕。这些刀痕都是有规律的,而且大多数是肉眼看不到的。

有些半圆形的划,如满文的“宝”字,字划半圆形肉缘,有参差不齐的直划或横划。有些字划成四方形的口状或长方形状。这方形或长方形线条内部深下去成“X”形或两个倒“Y”形,它们是很有规则的,未知民国的雕母有没有这样严格呢?

又有圆形的文字内部成圆尖形。

所以结论是:好的雕母,当雕工雕刻它们的时候,字划雕技是有一定规则的。

九、雕母雕技的演变 (图7)

雕母雕技的演变有些地方亦是很明显的,正如乾隆雕母地章大多平坦。道光开始,以后各朝小平雕母很少地章平坦,大部分是凸起的。

雕母字划的演变最是明显,乾隆雕母,雕工绝伦,边沿通常不斜,和地章成差不多九十度角,而且字划宽阔;嘉庆以后,字划变为瘦而狭;到光绪时期,大部分字划幼细如丝,字划边沿儿与地章再不成直角,而是变为斜角,甚至到四十五度。这种改变是否美观暂且不说,但对于翻砂铸钱仅技术的进步上,有何意义,只待以后研究了。

十、满文“宝”字的演变 (图8)

满文“宝”字的演变值得讨论,尤其“宝”字对内廓的垂横意义重大,乾隆嘉庆时期的雕母,“宝”字垂横划成( )状,是起角的。到道光时期,这垂横划又呈弘形状( ),没有起角之感,到咸丰光绪之时,又呈圆形之感( ),这或是雕刻技艺的改变,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但如果乾隆嘉庆的雕母,宝字垂横是( )状,而又起角的,那么这些雕母是当代雕刻的可能性是极高的,希望以后能收藏到更多真正的乾隆当代雕母,用以解答这个问题。

十一、雕母各种做形技术

各种雕母并不是同时雕刻,也不是同一工匠雕刻,铜质亦不一定一致,有时有些雕母是瑬金的,色泽当然会有些改变,所以每一枚雕母都有它自身的特征。

总的来说,雕母做形,多彩多姿,美不胜收。曾见乾隆雕母,雕工绝伦,笔划清晰深峻,直而没有斜度,地章平坦,平滑如镜。细观察,刀横是直落,所以字划有凹凸不平之感,但整个钱雕工秀丽而绝伦,只是雕于何时,是真是假,还要多些研究。

光绪通宝小平,传世亦不少,可惜雕工多半拙劣,地章凸起,刀痕亦多,笔划尖瘦如丝,划边极斜,如三角锉,满文宝字留痕甚多,刀痕和字划成正角。光绪雕母拓本,字划细如毛发,很精美,可惜实物用放大镜细审,雕工粗老,毫无美感可言。有些光绪雕母,雕工不精,或像未成品,此类雕刻,地章凸起,而地章光滑中还带刀痕,钱的字划亦比较崎岖参差。但其中,有小部分,雕工亦很精美。

咸丰大钱,尤其是宝源宝泉当百当千大钱,雕工精美绝伦,可以和乾隆当代雕刻钱媲美。这些大钱,地章真是平滑如镜,刀痕尽化,笔划又有铁划银钩之感,让人爱不释手。

咸丰小平,大部分雕工精美,一般来说,它笔划窄过乾隆雕母,但是宽过光绪雕母,笔划偏斜,但没有光绪雕母那样极端。背面满文宝字,刀痕是顺文的,与光绪雕母的刀痕和字划成正角不同。咸丰小平雕母,大部分地章是凸起的。

宣统雕母,笔者认为假的比真的多。宣统通宝雕母,目前只有小平(宝泉)大样和小样,雕工和光绪雕母差不多。但伪雕的亦很多,通常拓本看不出,伪雕的实物用放大镜细看,刻的笔划,不伦不类,凹凸不清,到处都是刀痕,一点儿神都没有,一点儿美感都没有,泉家一定要小心。

有一种嘉庆通宝,“嘉”字最大横划,正直倒像机器制造的,但用十倍放大镜细看,这些长直的横划是雕的。

现在,收藏和研究雕母更为专业,咸丰光绪时期雕母的真假,因为实物比较多,鉴定比较容易。乾隆时期的雕母实物亦多,后世雕刻的亦多,容易鱼目混珠。至于雍正、嘉庆、道光各朝,更难分别。

《丁福保钱谱》记载的雕母亦寥寥可数,而黄鹏霄的《故宫清钱谱》书中记载雕母尤以嘉庆、道光、咸丰各朝最多,可惜现在没有实物考证,所记各钱是摹本又不是拓本,真假难分,实在可惜。

现时期的文献中,记载雕母的很多,可惜多是拓本,是雕母还是母钱,很难确定;部分文献有照片,可惜照片模糊不清,不能辨别雕母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已踏入了一个新纪元,研究古钱亦不能马虎,要实事求是,给出正确的理论依据。当然,研究不一定正确,推广不一定得当,但总比没有根据的推测有意义。

以上举例,寥寥数种,望海内外泉友将来能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埋没于世的泉中之王——雕母呈现于世人眼前。

笔者认为中国古泉学会应组织相关专家对雕母古钱进行研究。这样既对研究古钱意义重大, 又可以让后代泉家有所借鉴。

图1 祖钱(雕母)

图2 母钱

图3 雕母·母钱·流通钱

图4 外廓的演变

图5 刀痕或凿痕

图6 雕母常见的刀痕

图7 雕母雕技的演变

图8 满文汉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