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企业架构的概念与范围

企业架构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所以“企业”是企业架构理论首先要明确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笔者比较赞同TOGAF理论中对“企业”的定义,即企业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一系列组织集合体。尽管这个概念有些抽象,但这一旨在界定涉及范围的概念,有效地避免了深入讨论企业性质可能会带给企业架构理论的混乱,也很好地拓展了企业架构理论的适用性。基于这一概念,企业架构理论适用于任何组织形态,也不需要区分组织规模,并且强调“共同目标”对企业架构设计的指导性意义,实现“共同目标”是企业架构的使命。

确定了“企业”的概念之后,接下来要确定“架构”的概念。笔者比较认同ISO中对架构的定义:架构是指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决定其设计与演进的治理原则。也就是说,架构主要包括结构、关系、原则(也可以理解为“规律”)。这一概念同样没有限制架构的适用范围,所以笔者曾在自己的公众号文章中提到,“万物皆有架构”。

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企业架构”的概念应当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组织集合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内外部关系与治理原则”。由此,企业架构设计就意味着,根据共同目标分析、设计相关组织集合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内部关系;企业架构治理的核心则是持续形成和完善用于指导设计和架构演进的原则;企业架构方法论则是根据企业架构的概念,为企业架构设计和治理的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框架;企业架构实施则是根据企业架构方法论提供的框架,针对本企业的特点进行的企业架构实施活动,包括架构设计与工程管理两部分。企业架构实施会带来企业架构方法论的改变,这种变化最终也可能会导致企业架构核心概念的变化,即企业架构理论是动态的、知行合一的理论。

按照Zachman框架的理念,企业架构是多视角架构的集合,TOGAF将其内部划分为“4A”架构,即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笔者也认为企业架构不是一张包罗万象的“大图”,而是多视角的集合。按照本书2.3节中的分析,笔者建议应当将TOGAF“4A”架构中的业务架构与信息架构整合为新的“业务架构”,理由是业务和数据应当在架构设计过程中整合考虑。这并非要取消数据模型,而是数据模型不应再被单独设计,而是应该与业务模型一同设计,并形成更紧密的关系。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业务架构的结构化、标准化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业务架构与应用架构的衔接。因此,笔者建议的企业架构在内部分类上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信息架构则分别融入这三个架构的设计过程中。

每种架构都有自己关注的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三者之间的衔接关系由三者共同关注的内容构成,就是对架构组成部分和原则的认知。而这三种视角认知的背后,则是企业战略、组织和文化的影响。每种架构最终都要为实现战略服务,而各个架构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即便是离业务相对较远的技术架构,也难免会受到组织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不可见的“软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更是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围绕企业架构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其影响,因为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人的活动,企业架构活动也不例外。当然,企业架构活动也会反作用于企业的战略、组织和文化。三个架构中,重点是业务架构,业务架构是实现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关键部分,业务架构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企业架构方法论并非只关注理论的自洽,还高度关注其实现能力,因此,在企业架构方法论中,除理论逻辑外,还应当包含实施建议、指南、工具介绍。新理论可能在列举实施指南时缺少可供参考的实例,但是不能因此而停止对理论发展的大胆讨论,我们要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博采众长。方法论实践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能简单地照搬,因此,实例对于理解方法论而言虽然具有非常珍贵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完全按照实例去理解方法论,因为实例都是方法论落地的“特例”。因此,理论上的研究也需要敢于大胆提出方向和设想,再去实践中求证。

在企业架构方法论中,除对设计方法的介绍外,也应包含方法论对工程模式适配能力的分析。工程模式是落实企业架构的必经之路,所有设计最终都要通过工程能力实现,工程管理对于架构落地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方法论要做到的是努力兼容各种工程模式,这对方法论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企业架构方法论不应当只停留在“当下”,还应多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架构方法论在时间上的扩展性与适应性的来源,也能为对该方法论感兴趣的企业提供创新的思路。也就是说,所有的架构方法论在理论上应当是自洽的,在思想上应当是开放的,永远不要停下方法论研究的脚步。没有停滞不前的方法论,只有让方法论停滞不前的选择,即方法论停滞原因通常是人。

关于企业架构的认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企业架构是为企业服务的,但企业不是为企业架构而生的。做企业架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提升其管理能力,而不是为了用企业架构去“统治”企业。企业架构通过内部一体化、内外一体化的设计提升效率,但企业架构自身的诉求不是企业必然会放在第一位去考虑的问题。当利益与架构的工作方式、原则产生冲突时,企业很可能会把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尽管这样会对架构产生影响,甚至给今后遗留下问题,但是,企业架构和做企业架构的人都必须要接受和适应这种情况。

笔者希望企业能够更多地通过企业架构来进行决策。企业架构反映的正是遵循秩序带来的自由,没有秩序的自由终将导致全面的混乱。临时的、局部的混乱也许可以为企业带来产生一定优势的“灵活”,但是,没有企业可以靠“全面混乱”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笔者提出的聚合架构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如图3-1所示。

图3-1 聚合架构方法论概念图

如果读者对企业架构方法论有一定了解,那么可以发现,笔者并未新增概念,而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加强和调整,这也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