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魏武挥鞭风头健
出身决定不了人生
出生于宦官家庭的曹操,最后终成大事。所以,出生不如意,不代表人生就不如意……
在王允诛杀董卓之前,扯起反对董卓大旗的,是“关东义军”。其成员主要有东郡太守桥瑁(mào)、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zhòu)、后将军袁术,盟主则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当初逃出京城后,董卓原本要派人追杀,然而当朝名士周毖等人劝阻说,袁绍只是不懂事罢了,也没有什么大能耐。与其逼他狗急跳墙,反过来咬你一口,还不如让他感恩戴德,将来好为己所用。董卓信以为真,便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然而,由袁绍等人组成的所谓“关东义军”,名为讨国贼,实为抢地盘。大家都各怀鬼胎,没有一个真心救国。
结果呢?董卓还在吃香的喝辣的,“关东义军”已开始火拼。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渤海太守袁绍干掉了冀州牧韩馥,然后再是袁绍和袁术互相拆台。袁术的做法,是和北方的公孙瓒联合起来钳制袁绍;袁绍的办法,则是与南方的刘表合作对付袁术。双方都使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而他们居然还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这一下,使原本就动荡不安的汉朝变得更加动荡。
眼见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而那帮家伙却还在鹬蚌相争,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决定站出来,以一己之力,高举义旗,讨伐董卓,匡复汉室。
这个人,就是曹操。
说起来,曹操其实是最早起兵讨伐董卓的人,早在中平六年十二月,也就是董卓废立皇帝之后三个月,曹操便已在己吾(今河南宁陵)拉起五千人马开始反董。然而,“关东义军”成立后,居然没有他的一席地位。
这并不奇怪,要怪只怪曹操出身不好。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出生于这样一个时人最憎恶和蔑视的宦官家庭,加之少年时代的曹操不好读书却喜欢飞鹰走狗、围猎比武,因此一般的士大夫没把他看在眼里。但曹操从小机警,颇有权术,亦非一般孩子可比。
一则流传已久的故事说,曹操十岁时,独自在河中游泳,突然间有条蛟龙向他逼来。曹操不仅没有惊退,反而奋力进击,最后蛟龙无隙可乘,只得悄悄地游走了。曹操事后没对任何人提起这事。后来有人看见一条大蛇,吓得往后狂奔,曹操见了,不由得笑道:“我碰上蛟龙都没有害怕,你这个人看见一条蛇怎么就怕成这个样子呢?”众人听了,赶忙连声追问,方才得知底细,无不对曹操的勇敢感到惊异。
这样的故事当然是胡扯,更大的可能,是曹操得势以后,为了让自己从小看起来就“与众不同”,从而编造了这样一件“壮举”。
其实小时候的曹操劣迹斑斑。
比如,因为曹操从小行为放荡,其叔父曹褒很是看不惯,屡屡在曹嵩面前数落曹操。曹操得知后,又怕又恨,就想报复叔父。
一天,他远远瞅见叔父走来,便故意把嘴歪到一边,脸扭曲得十分难看。
曹褒问:“你怎么了?”
曹操答:“我刚才突然中风了。”
叔父当真,赶快去告诉曹嵩。曹嵩听了,吃惊不小,忙叫人去喊曹操,见曹操站到他面前并无异样,就狐疑地问:“叔叔说你中风了,好了吗?”
曹操委屈地说:“我何曾中风,只因叔叔不喜欢我,就这么诬告我。”
以后曹褒再告曹操的状,其父一律不听,曹操也就更加自由自在了。
不过,青少年时代的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但志存高远。据说他有感于宦官弄权,朝廷衰弱,国家将乱,便在一次登上华山时,感慨地写下了“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这样的诗句,表现了其匡扶汉室的满腔热情和治世济民的宏伟誓愿。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稍大后的曹操加紧习武健身,同时博览群书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才干。史书记载,他最喜欢研究的是兵法书,还曾在广泛涉猎各种军事著作后,编成了《兵书接要》一书。
二十岁那年,曹操被任命为管理洛阳北城区治安的官员,虽然官不大,但他做得很认真,一上任就命令部下特制了几十根五色大棒悬挂在府门前,并发出命令:如果有人犯法,无论地位多高,都要用五色大棒伺候。
当时正是蹇硕掌权时,其叔父仰仗他的势力在洛阳城里横行霸道,没人敢管。有一次,这位叔父在曹操管辖的地区闹事,触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由分说,命人把他抓了起来。
蹇硕的叔父大喊大叫,说要告诉自己的侄子……话没说完,已被按倒在地,五色大棒雨点般落到他的屁股上,这个罪大恶极的家伙也真禁不住打,没多一会儿居然被打死了。
当地百姓听说曹操打死了蹇硕的叔父,都拍手称快,夸他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好官。
然而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被调离京城洛阳,去前线攻打黄巾军。在战场上,曹操立了功,升了官,又被调回了洛阳。这时,在朝中掌权的正是董卓,董卓看曹操很有能力,就想拉拢他,任命他为骁骑校尉,好让他为自己卖命。
然而董卓生性残暴,滥杀无辜,这让曹操觉得不除此人,国无宁日,因此逃离洛阳,来到了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在同族兄弟曹洪和夏侯惇等人的帮助下,曹操组建了一只五千人的军队,由他亲自统领操练,准备讨伐董卓。
不过,曹操虽然率先扯起了义旗,喊出了讨董的口号,但自己有几斤几两,他自个儿还是清楚的,因此并没有贸然进攻董卓。
不久,“关东义军”成立,曹操也加入了进来。可惜由于前述出身之故,加之只有区区五千人马,微不足道,曹操并没有从中谋得一官半职,后来好不容易挣了一个奋武将军的头衔,还是袁绍看其可怜,赏的,而且还只是代理。
相比曹操,袁绍可就不一样了。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监察官),曾指挥诛杀宦官。这样的出身和人生经历自然使他成为“关东义军”盟主的不二人选。
然而,袁绍领导下的“关东义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应当说,在“关东义军”组建之初,曹操对这个集团是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他们出兵。曹操甚至不惜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小部队与董卓军作战,差一点就战死沙场,幸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这才得以脱身。
然而怎么样呢?
一天,曹操回到“关东义军”所在的酸枣大营,却只见关东军十几万人,日日酒会夜夜笙歌。曹操悲愤地说:“我等以道义起兵,却迟疑不敢前进。如此失天下之望,我为诸君感到羞耻!”
没有一个人听见曹操在说什么,没时间听,也不愿意听。
当然,也没人感到羞耻。
此时的盟主袁绍在忙什么呢?原来他在跟诸侯商量另立皇帝,选中的人是幽州牧刘虞。这就跟董卓没什么两样了,因此被曹操严词拒绝。曹操说:“董卓之罪,世人尽知;皇上微弱,正待救援。诸位跟我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各干各事吧!”
消息传到刘虞处,刘虞也拒不答应,袁绍这才作罢。
“关东义军”首领之一的济北相鲍信对曹操说,袁绍简直无异于另一个董卓。既然力不能制,那就避其锋芒,另谋发展吧。
鲍信的话与曹操的心思不谋而合。曹操终于明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实现理想。因此,他决定先把自己变大变强,然后再来收拾山河。
于是,曹操开始了另一番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