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传奇令尹斗子文(下)

有一次,子文陪楚成王巡游,看着自己的大好江山,楚成王很得意,对众臣工道:“美哉山河之固,此楚国之宝也!”

当时,楚国经历了十余年的熊善专权后,国力大减,国库匮乏,豪门望族则富得冒油,老百姓生活极其困难。作为令尹,斗子文一直忧心冲冲。

此时听楚成王这样说,斗子文正色对楚成王道:“大王,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

想当年,商纣王当政时,商朝东有孟门,西有太行,北有常山,南有黄河,地势无比险要,可施政不仁,宠信后宫,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祸害。

纣王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设肉林,奢侈糜烂,穷奢极欲。再加上纣王本人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枉杀忠臣,失了人心。

正因为如此,周武王仅仅联合西方十一个小国攻打纣王,结果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所以,大王请谨记,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会成为敌人。”

同一条船上的人也会成为敌人,与同室操戈这个成语的意义差不多。

楚成王听后非常赞同,他对自己的令尹非常满意。

见楚成王高兴,斗子文继续说道:“大王,臣以为,如果君弱臣强,那会给国家带来灾祸。眼下,国家积贫积弱,很大一部分在于各级官吏对国家未尽心尽力。

大王要讲仁德治国,首先要安抚民众,要为民众办一些实事。但国库空虚,财力不足,反观各大臣家族,财力雄厚,生活奢靡。臣认为,凡士以上官吏,应将家产的一半以上奉献给国家,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

作为令尹,斗子文对楚国的现状是了然于胸的,他制订了包括有利发展生产在内的许多利国利民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

他在详细分析各国情况的基础上,敏锐看到君弱臣强所存在的严重隐患,认为应首先通过消弱各豪门望族财力、同时增加国库收入来扭转这个局面。

楚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传令各级落实。作为令尹,斗子文率先垂范,将全家的财物都贡献了出来,只留维系生活必需的一点点。

这便是令后人称道了几千年的“斗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这样的壮举,放到今天,也是很难能可贵的,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德。

正因为斗子文作为堂堂的令尹,在国家有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将全部家财捐献出来,赢得了楚国上下的一片赞美和支持。

包括若敖氏家族在内的各豪门望族也积极响应,群臣心悦诚服,捐钱捐物。很快,楚国国库便充盈了起来。

年轻的楚成王从感叹不已:这不仅仅是大家关心国家的安危捐献钱粮这么简单,而成了一种国家精神。

正是因为令尹的带头,才使楚国上下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对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种精神引导下,楚国怎么不兴?

楚成王暗暗鼓励自己:一定要好好治国。同时,他对子文也更加崇敬。

楚成王领导下的楚国,就在令尹子文的倾心辅佐下一天天强盛起来。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令尹子文协助楚成王大力整顿楚国内政,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一项项有利生产发展和商贸流通的措施,使楚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

子文施政,为楚国扫清江汉诸姬、兵指淮河流域、争雄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还追随楚文王南征北战,帮助楚成王平定了很多小国。

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春秋江湖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敢于和齐桓公管仲时代的齐国叫板的诸侯国。

但子文家里真正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史料记载“积不过日”。

意思就是在堂堂的楚国令尹子文的家里,已经到了今天有吃的,但明天却不一定,家里的积蓄只能够维持一天的生活。有时,甚至不得不靠若敖氏其他家族成员救济才能度日。

楚成王得知这个情况后,他便决定通过奖励的办法赏赐些必要的生活所需给子文。

有功则赏,这无可厚非。一开始,子文还认为楚王也是照章办事的。毕竟,功劳按大小分,有的功劳,楚成王奖励了两石米粮。有的功劳,楚成王奖励了一百铜钱。

但奖励了几次,子文发现,这个奖励貌似只是针对他个人的,于是他坚决推辞。但楚成王根本不理会他的推辞,他挖空心思找子文的功劳,继续奖励他。

子文见推辞不掉,便不再推辞,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旷工。

是的,我不去上朝,大王便不会再赏赐自己了。

楚成王见子文这样,也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通过赏赐解决子文家庭困难的念头。

这些事,都记录在不少史料上。放到现在,许多人认为子文这个人有病,脑子进水了:你公正清廉、勤恳履职是对的。但来自楚王的奖励与封赏,那可是荣耀,为何要推辞?

我们后面讲其他国家的贤臣时,也会讲到,在春秋这个江湖里,有一些伟大的人,他们的想法是超前的,有的至少超前了两三代。

拒封赏,绝非是许多人想象中的沽名钓誉或自命清高,而是一种保全家族的必要手段。

比如子文,他便看到了若敖氏家族的过分强大存在的隐患。强大在于当世,而不一定对后代有好处。

所谓富不过三代,但许多家族富了百八十代数百年,就是因为这些家族有一个极具长远目光的老祖宗,以及由这个老祖宗为首制订下来的族规家训!

任何一个富裕的家族或者家庭,都会被人惦记。在政坛上,权力斗争是非常残酷的。也许因为过于富裕,自己就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子文作为令尹,在主抓整顿兵马、扩军备战的同时,非常注重选贤任能,向楚成王推荐了一大批人才。

而且,在荐才上,他真正做到了举贤不避亲。楚国在子文当政的那些日子里,政治清明,人才济济,这与子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子文认为屈完德才兼备,就推荐他做大夫。自己的弟弟成得臣有才有智,就推荐他治军。自己的儿子斗般文武兼备,才能出众,推举他为大夫等等。

子文是楚国历史上有名的令尹,劳苦功高,深受楚王的信任,也深受臣民的爱戴。

子文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无论是作为若敖氏家族宗主,还是楚国百官之首,他与奢靡两字毫不相干,甚至到了“积不过日”的地步。

他的清廉,不但因为不贪,更是因为将家财全部奉献给了国家。这样的官,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子文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却未见他有着什么样的权力斗争记录。

什么尔虞我诈与他无关。相反,当他认为某人已经超过了他的德能,他便向楚成王推荐由该人当令尹,而自己则辞官不做。

史料记载,子文“三登令尹”,即他是曾经三次当令尹,这说明他有三次辞职的经历。

而且,他的每次辞职,并不是因为他当政时出现了不可解决的问题,或者犯了什么样的过错。相反,是因为国家气象更新蒸蒸日上时。

他认为,楚国需要让更多的贤德之人发挥作用,自己作为令尹,应该主动将位置让出来给他们以更广阔的空间。

他的每次重新出山担任令尹,都是因为国家出现了问题,需要像他这样的人力挽狂澜时。

这是何等的格局!

子文辞官,三登令尹,勇退于顺境,受命于危险,真正的“功成身退”,也真正理解什么叫“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既是境界,更是大智慧!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参透不了这一层,结果身败名裂?

真的很想对后来的越国大夫文种、秦国丞相李斯、西汉的韩信和霍光等人讲讲:学点历史吧,看看子文。

又比如,他毁家纾国,别人不理解,但子文是理解的:如果国家崩溃了,个人的小日子再富足,也会毁灭于兵火之中。

他更明白,一个贪恋钱财的官员,一定做不到公正廉明,这样既得不到支持,也会给人留下弹劾的把柄。伴君如伴虎,很少有君王会无条件信任一位百官之首的。

子文有一个朋友因为他毁家纾国不理解,来问他为何要逃避富贵。

子文道:“当官是造福和庇护百姓的,如果百姓困苦而官员富贵,那就是将官员的幸福建筑在百姓的痛苦之上。

我作为令尹,如果我贪图财富,却失去了民心,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不是在逃避富贵,而是在逃命!”

有人说,子文的另类“逃命”,逃出了举国尊重,逃出了流芳百世,逃出了千古官员之标杆!

子文的高风亮节和治国方略,不仅得到楚王的尊重和楚人的爱戴,也使得当时各诸侯列国很仰慕。连孔子也对学生们公开赞赏子文行事“忠矣”。

一千多年后,北宋皇帝宋哲宗还封子文为“景德侯”,赐以“宗应庙”,还有的地方为他设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