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骄兵必败,屈瑕伐罗折戟鄢水

斗伯比还立即赴楚宫见楚武王,道:“大王,请务必给莫敖增援。”

楚武王一听就愣住了:大军刚出征,还未与敌对阵,凭什么增援?

“大王,臣观莫敖趾高气扬,怕有不测,请增援吧。”斗伯比再三请求道。史料记载,斗伯比的话是“必济师!”

楚武王郁闷了,他非常不高兴。大军出征在途,令尹难道是老糊涂了么,居然说什么怕有不测?

难道你不知道瑕儿所率的,那可是楚军主力!楚国那么大,总得有留守部队,此时哪还有兵力济师?

楚武王面带愠意,拂袖而去。

斗伯比无可奈何,悻悻而归。

楚武王去了哪里?

当然是邓曼夫人那里。

但凡有心事,他都会讲与邓曼夫人听。

邓曼夫人听后,立即严肃道:“大王,臣妾以为,令尹请求增援,不是说要给瑕儿增加兵力。令尹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因为瑕儿已经习惯了胜利,极有可能会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从而轻视罗国。

轻视敌人,会导致他可能轻率行事,不加防备。大王,战场无小事,骄兵必败啊。

对君主来说,一定要对大臣、将领予以督察。令尹来见大王,就是希望大王您对瑕儿予以训诫。

君主就应以信用来安抚百姓,以美德来训诫官员,以刑法来震慑骄傲,使他们生心有畏惧之心。心有敬畏,将士才能打胜仗!”

邓曼夫人认为,斗伯比的“必济师”并非“一定要派出援军”,因为确实正如楚武王所想的,楚国的主力都已被屈瑕带去了。

济师,既有军事上的兵力援助,更有法制上的对主将约束提醒。

邓曼夫人并未亲临军前,却能知屈瑕可能会累次胜绩而骄傲自满。而且,她知道斗伯比的本意并不是要求楚武王增兵,而是请楚武王安政固本,强化对将领的提醒监督。

这段话,说明了邓曼夫人能够从大臣的提议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提醒楚武王应重视如何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约束将领。

在这里,邓曼夫人首先阐述了治国之道,民众是根本。

国家需要取信于民,国君要以身作则,要让官员知道什么是美德、什么是耻辱,更要对他们有监督,赏罚分明。

最重要的,是要在官员的意识中,植入一种忧患敬畏意识。这种治国统兵之道,放在现代都是非常实用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是多么难能可贵!

楚武王本就不是一个糊涂虫,他听邓曼夫人这样一说,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立即派人前去追赶屈瑕。

但令人遗憾的是,楚武王的特使最终没有赶上屈瑕大军。

好了,我们来看看这场楚国伐罗之战的情况吧。

屈瑕引兵屯于鄢水岸。鄢水,即今天湖北的蛮河,是中国长江流域汉水水系的一条支流。

其实当时的罗国国君也担心害怕的要命。毕竟,楚军十万大军,这哪是对手?

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搞什么刺探情况啊。

罗国国君后悔不已。

没办法了,投降吧。

正欲行投降之事,大夫郭伯加站出来反对了:“主公不可!别看楚国一战便灭郧,再战便灭绞,如此战功,主将必生骄心。将帅骄傲,必有疏漏。臣有一计,可破楚军!

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我们自己的备战。主公可先向鄢地增兵精兵五千,列于鄢水以迎敌。臣再亲自率军五千于鄢岸,再安排弓弩手八百于射程之内。

另一条是联络卢国。卢国早就对楚国不满,给足厚礼,由卢军偷袭楚军。具体是待楚军渡河至半,奇袭其后队,楚军必大败。什么屈瑕斗廉,就让鄢水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吧。”

罗国国君听后认为可行,遂按郭伯加的计策行事。

屈瑕见对岸罗军严阵以待,防范严密,一时倒也不敢贸然渡河,下令大军在鄢岸扎营,暂时停止进军。

屈瑕一时无良策渡河,心生焦虑,每天借酒消愁。楚军在鄢水岸边十数天,见主帅屈瑕毫无进军之意,副帅斗廉很郁闷,他对屈瑕道:

“莫敖大人,现在罗兵阻挡在前,但也不过是一二万之众,纵有弓弩数百,我大军十万之众,又有何惧?

末将建议立即进兵!末将愿先率领一支精兵,沿河而下,于下游偷渡过河,袭扰对岸敌军。

莫敖大人趁机指挥大军渡过鄢水,前后夹击,罗军必败。如果我们久屯于此,万一有奇兵后袭,则进退无路,便将陷入被动。望莫敖大人明察。”

屈瑕听后呵呵一笑,道:“我大楚自发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势如破竹。小小罗国,又何足道哉?就在这里停留数日,待本莫敖想出破敌良策,再进兵不迟,你不要多说了!”

斗廉大急:“莫敖大人,这里地势险狭,若屯兵于此,恐日久生变,我们还是快点进兵吧。”

屈瑕大怒,喝斥斗廉道:“本莫敖为帅,自有分寸,你三番五次扰本莫敖思路,是什么意思?”

屈瑕喝退斗廉,并下令,全军将士若有再进言类似意见,一律斩首。

屈瑕认为罗国不足惧,周边小国更忌惮楚军的强大,哪敢来援?只对付你罗国,任你头上长角也不惧。

所以,屈瑕要想条妙计破罗军,而且必须是一战而名垂千古,光耀必须盖过你斗廉的。老是听你斗廉的,自己这个主帅也太窝囊了。

再说罗国,依计行事,很快就与卢国取得了联系。

这正合卢国之意。卢国早就想扁一顿楚国了,听罗国如此这般的安排,欣然同意,并立即整顿兵马,向鄢水进发。

罗国主帅郭伯加就在对岸耐心等着,他最担心的是卢国大军未到,而楚兵渡河来战。现在,这个担心不必了,因为情报人员已将喜讯带到:卢国大军已到楚军后方。

郭伯加立即向屈瑕下了战书:“小样,敢渡河来战否?”

屈瑕大怒,将竹简扯断,立即命令三军渡过鄢水。斗廉苦劝,屈瑕不听。

谁知,刚渡一半,罗军部署于对岸的八百弓箭就朝楚军战船射来。一时箭如雨下。楚兵均成活靶子,一时难以登岸。

屈瑕大急,忙指挥退向右岸。不料后方杀声连天,原来是卢军杀至,截住右岸,楚兵大乱。

万众以上的军队,讲究的是一个队形与士气。楚兵此时队形已乱,又久屯河边本就士气低落,再加上敌军奇袭后阵,哪还有心思作战?

大军此时更是渡水尚半,部队一乱,互相挤扯,溺死于鄢水者无数。

屈瑕在斗廉的保护下,全力拼战,好不容易登岸,又遇卢兵杀至。混战一场,全军崩溃。

好不容易突出重围,率残兵至一荒谷,清点将士,十万仅余两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