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中原又乱成一团
齐国与楚国结盟后,腰杆子顿时硬了好几度。公元前589年,齐国讨伐前几年一直蠢蠢欲动要对齐国下手的鲁国。
鲁国哪里是这位强邻的对手?一边抵抗,一边紧急向晋国求援。
此时的晋国已经从对楚泌地之战的失败中走了出来,重新调整了中原争霸的战略部署。
鲁国这样的传统中原诸侯,当然是重点对象。
见齐国无故侵犯鲁国,晋国大怒,立即指示卫国进攻齐国,以缓解鲁国的压力。
卫国立即照办,而且这个差事办得非常不错。卫国军队居然死死牵制了齐军,还获得了一些小胜。
这对雄才大略的齐顷公来讲是莫大的耻辱!
想当年,卫国还是咱先祖齐桓公给复的国,当时齐桓公支援卫国土地和人口,帮助卫国重新建设都城,卫国才算活了过来。
在列国诸侯眼里,卫国完全就是一个弱爆了的诸侯,哪有什么实力。但没想到,这一次居然让强大的齐国栽了跟头。
晋国听说卫军取胜,大喜,立即出兵讨伐齐国。
公元前589年夏,晋军派中军元帅郤克率800乘战车讨伐齐国。齐军与晋鲁卫三国联军在鞍地大战了一场,结果齐军大败,再次被迫向晋国和好。
于是,春秋江湖现在又变成了晋、齐、鲁、卫、宋、曹同盟的局面。
这代表什么?
代表着中原诸侯基本上都加入了晋国阵营,中原诸侯联盟又建立了起来。
楚共王当时刚即位,而且还是一个小孩,国政基本由令尹公子婴齐执掌。
前面我们讲过,公子婴齐、公子侧因为跟巫臣的个人恩怨,结果导致巫臣逃到了晋国。
这个事影响也挺大的,所以,公子婴齐为了安抚人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内政活动。
具体措施主要有开展人口普查,免除拖欠国家的赋税,开展救济困难行为,赦免在押罪犯等等。
一系列的措施使楚国一时大治,既无内忧,那得去江湖上走走了。
此时的江湖,已经大变样了,甚至可以说,变成了对楚国感到非常耻辱的模样。
毕竟十年不到,楚庄王打下的大好国际形势基本毁了,楚国的阵营,已经少了很多盟友。
那就出兵吧。楚共王命令尹熊婴齐率军北上,并通知蔡国和许国联合出兵。
柿子要捡软的捏,熊婴齐并非是一个没有脑子的统帅,三国联军兵锋直指卫国和鲁国。
楚国兵威下,卫国马上投降。鲁国开始是想抵抗一下的,但只是想了想而已,不久也投降了。
楚军凯旋而归。杀鸡儆猴,对其他国家便不需要动刀兵了,楚国派了许多使者出使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在楚国强大的兵威下,只好纷纷表态,继续跟着楚国。
公元前589年11月,楚国召集了鲁国、蔡国、陈国、许国、秦国、宋国、郑国、齐国、曹国、邾国、鄫国等诸侯在鲁国的蜀地举行会盟。
此时的晋国也只好忍气吞声,毕竟楚国还是挺强大的。就这样,楚国貌似又回到了楚庄王时代的诸侯归心时候了。
但很显然,天下诸侯并没有几个是真心跟楚国混的。
公元前588年,晋国又来发号施令了,这次晋国对鲁、宋、曹三国发令,要求三国参加晋国对郑国的征讨。
理由也直白:郑国跟楚国实在走得太近了。
与楚国走得太近便要挨晋国的打,鲁、宋、曹这三国根本不敢对晋国说半个不字。
于是,四国联军浩浩荡荡进攻郑国。
没想到的是,郑国这只中原小强居然还没等楚军救援,竟然凭一己之力击败了四国联军!
要知道,这四国联军可是以晋国为首的,可见郑国的战斗力指数非同小可。
楚国火大了,刚刚与列国诸侯订立过蜀地盟约,仅仅过了几个月,鲁宋曹等国便又跟着晋国混了。
这些中原诸侯,难道都是墙头草么?还讲不讲点盟约精神?
楚共王看不懂,其实连列国诸侯自己都看不懂。反正,楚共王即位时的春秋江湖,大家不但怕楚国,也怕晋国。
对不少诸侯来讲,楚国的命令要听,晋国的命令也要听。大国争霸,小国很可怜。
乱成了一锅粥。
各诸侯国之间,有的为了国内政治斗争需要,请外援讨伐他国;有的为了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互相攻伐;有的为了一个女人反目成仇。
“这样下去不行!”楚共王觉得哪里不对劲。
当时的楚共王还年仅十三四岁,他觉得列国诸侯之间终日里你打我我打你,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楚国与晋国的关系。
如果两国关系融洽了,那世界岂不是和平了?大家各带各的小弟,遇事多商量不就成了么?
楚共王主动向晋国表达了楚国的意愿,晋国也认为是时候消停了。两大国意见一致,事情便好办了。
公元前588年夏,在晋楚邲地之战过去整整九年后,晋国与楚国终于实现了“和平”。
双方互派使者,表示互不干涉,和睦共处,为世界和平展示大国担当,作出表率。
作为两国和平的具体措施之一,是互换战俘。
就这样,邲地之战中被俘的楚国公子谷臣以及战死沙场的连尹襄老的白骨。
同样被楚国俘虏的晋国大夫荀首之子荀罃也回到了晋国。
楚共王很感慨,他亲自为荀罂送行。
虽然两人没有握手,但楚共王很清楚,这是一个有能耐的晋国人。
九年了,荀罃这样的高级战俘并没有关在监狱里,而只是软禁在楚国而已。
他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度都按照大夫级别供给,待遇是不错的。
对有能耐的人,楚共王是很欣赏的。
临别时,楚共王对荀罃道:“荀先生,楚国让你背井离乡长达九年,不知你是否因此怨恨楚国呢?”
荀罃认真道:“两国交兵,外臣不济,以致被俘,这是外臣自己的过失,怎么可能怪别人呢?
再说,外臣在楚国这些年里,非但没有被奴役,更没有被处死,还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外臣在内心对楚国是感激的。”
楚共王听了很高兴,他又问荀罃:“荀先生的话,是否意味着荀先生对不谷是心存感激啰?”
荀罃却道:“大王,外臣感激的是楚国,而不是大王您。两国修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让百姓得以安平。
外臣这次得以回晋国,并非是大王你的恩德,而是国家的需要,互相谅解,互换俘虏而已。
所以,外臣并没有欠大王您的恩情,不存在感激之说。”
楚共王一怔,其实楚共王虽然年轻,论才智当时肯定不如荀罃,但他还是希望这位将来必放异彩的晋国大夫能够记得楚国对他的好,从而实现他想象中的晋楚世代和好。
他继续问荀罃:“那,荀先生的意思就是不想报答楚国了?”
荀罃略一思索,答道:“大王,外臣能够回到晋国,眼下是喜事。但回到晋国后,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实在不好妄言。
也许寡君会赐外臣以死罪,那外臣也只能是无怨无悔。
如果寡君宽恕了外臣,但外臣的父亲仍要惩罚我,将外臣在宗祠里处死以向列祖列宗谢罪,外臣也将无怨无悔。
无论是怎么样的死,外臣都认为这是不朽的。
但如果外臣得以苟活,而且寡君也仍旧信任外臣,家父也仍旧让外臣继承家业,那外臣一定尽心履行好臣与子的职责。
就算需要外臣领兵戍边,外臣也将勤勉尽职。
如果有一天,让外臣在战场上遇见了大王您的军队,那外臣也不敢因为心存对楚国的感激而放弃自己的职守。
外臣也必将为了国家社稷尽忠效力,哪怕因此而战死沙场。”
楚共王听后不由感慨万分,他转过头对左右道:
“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位晋国的荀先生,你们听听,他说得多好啊。个人的私情,放在国家利益上,那是不值得一提的。晋国有此良臣,我们楚国更要重视了啊。”
少年楚共王的理想是世界和平,他继承了父亲楚庄王的梦想,并为此作了很多努力。
但在当时的春秋江湖,和平永远只是一个梦。
强大的晋国,怎么可能停止其称霸事业呢?
楚共王所不知道的是,晋国已经搞定了中原,搞定了秦国,搞定了戎狄。
楚国,是晋国称霸道路中最后一个必须搞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