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后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将县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行政、经济单元,距今已有2 2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以县为单元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运行中,围绕县域资源的布局、管理和服务,我国县域逐渐形成了推进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谋划体制、运筹管理体制、调节机制和服务体系。
由于县域在国民经济生活中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支撑性地位,各朝各代统治者、管理者都特别重视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谋划、引导和管控,因此逐渐产生了一套基于郡县行政单元推行产业活动、设计经济项目、统计经济指标、设定税负额度的经济管控范式。例如,隋文帝时期建立了一套基于郡县的土地、人口、税收统计征收制度;唐朝首次为经“丝绸之路”交易输出的茶、丝有计划地选定蜀中郡县种植茶叶、桑麻;明朝在浙江淳安、建德等县推行“改稻植桑”;清朝专门设立直属皇家的江宁织造局,以县为单位在江苏和浙江推行种桑、纺织及丝绸贸易、运输等产业的经济活动。由此可见,我国基于县域范围的经济谋划,即如今的县域经济规划传统源远流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县为基本支撑单元的经济发展、管理、服务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尤其是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布局、产业培育、项目设计、资源筹集、人口参与、生态保护、设施建设等,成为全国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内容,每五年一次的县域经济规划,分周期地持续确立各县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为国家整体建设、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力量支撑。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条件影响的2 861个县(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但不包括市辖区)的县域发展规划是一个分别定制化的、庞大的、专业的、复杂的、多领域融合的、多方意见博弈的工作体系,这一体系很难通过简单的招标委托、外包购买或主政领导带队自制就能形成。
基于这种情况,本书的编撰团队用了近20年,完成了近百个县域经济的规划,深晓县域经济规划工作的艰难,基于丰富的规划编制经验、教训及细节处置积累,特总结出一套兼具理论性、务实性、创新性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实践指导用书。
本书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规划基础知识资料丰富,从历史和国际等多个角度对县域规划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二是对规划指导理论和规划编制的体系进行了系统阐释,强调理论在规划中的支撑作用;三是强调规划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即战略演绎经济、经济演绎产业、产业演绎项目、项目演绎应用场景,重点探讨了县域经济规划的背景及依据、主体甄别及遴选、政策及理论支撑、基础分析过程管控、战略及目标设定、空间产业及项目、风险应对及支撑体系;四是强调规划的创新性、动态性和个性化,提出“规划责任与职业道德”“规划不停留,永远在路上”“规划是私人订制而不能批量化生产”“规划收益与规划风险的非对称性效益”等一些创新性的新观点;五是强调对具体规划编制的指导性,以案例和模块的形式对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操作性分析。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县域经济规划是国民经济的“导航器”,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需要被科学梳理,未来需要社会各界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更加有效、理性、务实的博弈性参与,以谋划、引导县域主导的社会、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
于代松
2020年2月19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