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案例分析
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很多县在差异化条件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已经形成一些相当可取的模式,这些成功经验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指导和启示。但是依据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各区县在地域、区位、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在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各自特点,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
图4-5 内外动力机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4.4.1 苏南模式:工业化理论主导
“苏南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发展乡村集体企业来探索农村工业化道路,由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苏南模式”的产生与区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从区位条件来看,苏南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临近上海等大城市,交通便利,受大城市经济、技术、人才辐射。从经济条件来看,苏南地区经济历来发达,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从政治因素来看,苏南地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避免直接干涉企业,着重引导市场。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将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办大事”,对农村交通、学校、医院等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统一规划,保证了农村经济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调发展。二是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一规划、筹建,优化城乡配置资源,发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园、工业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维持产业之间的良性发展。三是走以产业为龙头、工业化为驱动力、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为特征的城镇化道路,采用“以工哺农”“以工建农”的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4.4.2 温州模式:企业家理论实践
“温州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温州模式”的本质是民营经济,是在县域经济发展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们通过自发地发展商品经济,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温州模式”的产生原因有三点。一是温州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可用资源不足,迫切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温州模式”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干预少,市场作用明显。三是从历史传统上看,温州具有传统手工业优势,具有“重商”思想,这为后来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有:①重视品牌经营,明确产权制度,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②发挥“工匠精神”,最大限度激发民间活力,实现民办、民有、民享;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市场为主导,适度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功能。
4.4.3 农安模式:产业化理论应用
“农安模式”是指产业化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典范,以吉林省农安县、江西省遂川县、江苏省射阳县为代表。这种模式形成的条件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产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全县除了农业资源以外没有其他资源优势。二是这些地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受城市化辐射影响较小。三是该地区的关键领导人重视农业。但是这种模式也面临一些问题:①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种更新慢,产品附加值较低;②产业技术投入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③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我们必须重视和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在有条件的区县逐步推广“农安模式”。在未来创新发展中,县域应加大农产品技术投入,加快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向专、高、特方向发展。
除了上述三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外,国内还形成了以顺德模式、双流模式、晋江模式、浦东模式、义乌模式等为代表的案例。这些模式都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