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城市集运中心
1.2.1 物流园区及其产生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新事物,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部门及学者对物流园区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包括物流园区在内的物流节点系统的基本要素尚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分析物流园区的基本概念,分析其特征和产生机理,是对包括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1.2.1.1 物流园区的内涵及其特征
1.2.1.1.1 物流园区的内涵
物流园区,也称物流团地,最早出现在日本东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先后在东京近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建立了四个物流团地,也就是物流园区(海峰、刘勤,2015)。
物流园区给物流企业和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之后在欧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现代物流产业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许多城市也在规划和建设物流园区,以促进区域及城市的物流业发展。目前对物流园区概念的表述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定义1:物流园区,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主要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概念一样,是具有产业一致性或相关性且集中连片的物流用地空间。
定义2:物流园区,是政府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为解决城市功能紊乱,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减轻环境压力,顺应物流业发展趋势,实现货畅其流,在郊区或城乡接合部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专辟的用地,通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聚集,使其获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减轻大型配送中心在市中心分布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定义3(云俊,2001):物流园区一般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或物流中心集中在一起,空间布局上集中了具有综合职能和高效率物流设施的区域性物流企业。
定义4(王德荣,2002):物流园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置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集结点。
定义5(汪鸣,2002):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的建设与发展,具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活动,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
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定义3.15)对物流园区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从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
中国物流联盟在2012年结合《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调查结果,给出了六个物流园区界定条件:①具有明确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或“公路港”“水港”“物流港”名称,依托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或管道等多种运输条件,以物流服务为其主要功能;②具备明确的法人运营实体与完备的运营管理机制;③土地权属明确,园区占地面积≥0.3平方千米(约450亩,1亩≈667平方米); ④物流作业区域在总占地面积中的比例≥50%,具有相应的物流服务设施、信息系统和入驻商务条件;⑤园区入驻物流企业在10家及以上;⑥园区规划符合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交通运输方便。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对物流园区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物流园区作为空间集聚体的内涵和本质。综上所述,物流园区应是指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聚体,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多种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和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大型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型物流业载体。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园内各经营主体通过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进而实现物流集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促进载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无论物流园区的具体定义是否统一,它的内涵都应包括以下几点:
(1)物流园区是一个空间概念,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一样具有产业一致性或相关性。它是多家物流企业在空间集中布局的场所,并非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体。
(2)物流园区是集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场所,通过园区内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实现物流综合功能。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可将物流园区看成物流网络的节点。有专家认为物流节点是由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组成的,实现不同物流功能的、规模不同的物流设施集结点。物流园区应是综合性节点,集若干功能于一体,有完善设施的集约型节点。物流园区为各入驻企业提供交通、水电、通信、餐饮、住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3)物流园区应是区域物流网络的节点,是为区域物流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集结地。它是在区域物流系统总体规划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的,为区域物流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组织运行。
1.2.1.1.2 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
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历史继承性,要分析物流园区的内涵就必须研究物流中心的概念。
“物流中心”一词是政府部门、许多行业、企业在不同层次物流系统中应用得最为频繁的概念。根据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其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有以下几种定义:“物流中心是从国民经济系统要求出发,所建立的以城市为依托,开放型的物品储存、运输、包装、装卸等综合性的物流业务基础设施。这种物流中心通常由集团化组织经营,一般称为社会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是组织、衔接、调节、管理物流活动的较大的物流据点”, “物流中心是以交通运输枢纽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经营社会物流业务的货物集散场所”。
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之间既有联系亦有区别。物流园区是物流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多个物流中心的空间集聚的载体。物流园区不能取代物流中心的地位,虽然物流园区也具有配送功能,但是相对于城市配送体系的庞大以及不断扩张而言,物流园区的服务范围十分有限,特别是“多批次、小批量、多样化、高速度”的物流配送发展方向,需要中小型物流中心的服务支持,提供多级配送的结构。城市配送体系的结构如图1-3所示。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一定是物流经营和管理的实体,而是多个物流经营企业或组织在空间实现集中的场所;物流中心则是物流经营和管理的实体。
图1-3 城市配送体系的结构框架
1.2.1.1.3 物流园区的特征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的物流节点形式,它与快捷通畅的公路货运通道共同构成现代物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园区构建及运作的基本条件包括对外联络的交通路线、园区内设施设备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引致的市场服务需求三个方面,构成物流园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物流作业处理对象、物流设施设备及技术手段、相关信息、组织经营机构等。据此,可以归纳出物流园区所具有的特征。
(1)专业性。物流园区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物流园区内,原则上不允许单独发展制造业;另一方面,在物流园区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应该再发展分散的自用型物流业。在充分发挥物流园区整体功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
(2)公益性。物流园区的公益性是它不同于自用型物流中心的另一个特征,以公益性为特征的物流园区面对的客户更广泛,服务辐射的半径更大,规模更大,配套服务的综合性更强。物流园区内至少有两家大型物流企业进行业务经营,各自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而且更有利于提高物流行业的资源利用率。
(3)资源共享性。因为在物流园区内进行经营的应是两家以上成规模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所以物流园区本身的发展就对物流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这里的共享资源不仅指物流园区内部的线路、仓库、信息平台等硬件设施,还指各企业带入物流园区内的已形成规模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的主要诱因也在于此。
(4)分离性。物流园区用地的划拨与征用、前期的“三通一平”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投资开发公司承担,并在后期对园区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园区内物流业务的运作经营则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有关企业前来投资运营。这样,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与物流业务的开展就分别由不同的经营主体承担。
(5)企业性。物流园区及其中的经营企业通过提供物流服务产品,参与社会生产的流通交换过程,在商品增值过程中实现物流服务价值,表现出它的企业性。物流园区内进行的物流业务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并不因为物流园区具有公共性而影响园区及其内部各运作主体的企业性质。物流园区的双重属性要求在其建设运营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必要的特殊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要求相关企业按市场运作机制开展投资和运营活动。
1.2.1.2 物流园区产生的必要性
物流业发展水平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设施水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物流园区从开始出现起,其功能主要定位于面向国际区域物流服务,它是在国际性、全球性的物质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流节点,具有很强的国际物流转运功能,是世界各国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流通优势的重要武器。物流园区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转口贸易大国和地区,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如欧洲、日本,还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其国际贸易量均位于世界前列,有的甚至成为该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命脉。完善的物流园区建设为高效的贸易转运做出了重要贡献,庞大的物流发展规模也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源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量不断激增。面对现实环境,物流园区产生的必要性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企业发展空间的需要是物流园区产生的产业动力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发展阶段看,仍处于由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起步阶段。从经营方式和空间结构上看,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都在从事物流服务和经营,配送中心规模小而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将会促进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明显降低区域工农业产成品的物流成本,增加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从满足区域物流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其作用主要如下:
第一,给区域物流提供必要的停歇中转空间。货物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少不了必要的停留。尽管现代物流业迅速朝着减少物流停滞、实现“货畅其流”的方向发展,但是给物流活动提供一定的停歇和中转空间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物流园区的建设给进出区域特别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货物提供了必要的停歇中转地。
第二,减少物流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流动。物流园区一般建设在交通便利的区位,可为区域内的各类工业制造企业和其他大型制造企业提供货物集零为整的场所,对外进行交通联系,实行统一运输,从而减少货物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流动。
第三,保证物流供应的顺畅和反应的快捷。在现代物流中,货物在物流中心的储存和堆放是以货物的流动为目的的,因此,从空间布局角度来说,物流中心应该更接近供应链的下游,以保障供货及时和反应快捷。
(2)调整中心城市用地功能及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各个中心城市格局的较大变化,我国各个经济中心城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拉开大的发展框架,城市的人口在急剧增加,城区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原来位于城区内或郊区、占地面积较大的仓储等物流用地面临着向商贸区、金融区等转化的调整。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将为诸多原有仓储用地及配送中心的调整提供条件,对城区内的物流用地以及经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城市用地的功能及布局调整起到推动作用。
(3)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量进一步增加,对区域内的交通带来更大压力。货运量的增加,一方面要求从体制上理顺物流组织管理,畅通物流渠道,提高物流支撑系统交通设施的流通容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合理布局或调整物流在城市空间的分配,通过调整来减少货运交通给城区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物流园区一般邻近港口、铁路站场、空港等大型交通枢纽,有着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条干线交汇的优势,可以使进入区域的货物先集中在物流园区,化整为零,然后按各城区运输路线统一配送;而各个城区的货物先集中到物流园区,集零为整,再统一运输。因此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将把物流集散地从各个城区转移到交通压力相对较小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个城区交通需求的空间布局,缓解了区域内各个城区的交通压力。
(4)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并改善投资环境
我国大部分地区近年来经济总量获得很大发展,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降低工商企业的物流成本,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有条件的地区,若吸引海关进驻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内建海关直通点,加快区域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会更加有利于改善区域物流环境。
1.2.2 物流园区的功能与分类
1.2.2.1 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
物流园区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的仓储、运输、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提供报关监管、商务综合服务、交易展示等功能。总的来说,现代物流园区主要有两大类功能,即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其中,物流组织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输集散主体功能、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延伸功能、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等,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主要包括管理服务功能、交易展示功能等(方虹,2006)。详见图1-4。
图1-4 物流园区功能
1.2.2.1.1 运输集散主体功能
物流园区的运输集散主体功能反映了物流园区在长距离、线性方面的机能,即物流的交通机能,这主要表现在商品周转和联运支撑两个方面。
(1)商品的周转中心
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和消费之间不仅距离越来越远,而且流通渠道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个性化营销服务的广泛开展,更使商品输送呈现出高频率、小批量的趋势。因此从整个运输过程来看,商品输送就必然分化为大量商品统一输送的干线运输和分散的零售终端配送。在干线运输中,如果由单个企业直接承担小规模货物运输,不仅会因为平均运送货物量少造成经济成本增加,而且会由于运行次数频繁,造成过度使用道路、迂回运输、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现象,增加了社会成本。相反,如果在干线运输的源头或厂商集散地建立物流园区,在园区内统一集中各企业的货物,并加以合理组合,再实施干线运输,既可以发挥物流规模效应,使经济成本得以降低,又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成本。干线运输商品先在消费地附近的物流园区统一进行管理,再安排相应的小型货车进行配送,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的运行效率。
(2)联合运输的支撑作用
过去受条件的限制,联合运输仅在集装系统领域获得稳定的发展,其他复杂和分散接运的货物很难进入联合运输的范围。物流园区出现之后,实现了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可以通过物流园区之间的干线运输和与之衔接的配送、集货运输,使联合运输的对象大大增加。
1.2.2.1.2 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延伸功能
物流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商品的分拣中心
随着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营销渠道的不断细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由此产生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货物流。在这种状况下,商品的分拣职能显得日益重要,它对保证货物的顺利流动以及建立合理的流通网络具有积极意义,而物流园区正是发挥这种商品分拣职能的重要场所。人们将不同工厂生产的商品调运到物流园区,再通过园区向各类批发商和零售商发货,大大节约了商品分拣作业的工作量,保证了商品发运、调运的及时性和正确性。连锁企业利用物流园区的分拣职能,将从各批发商或制造商处进来的商品进行分拣,再发运到各店铺,一方面节约了各店铺单独进货所产生的经营费用,另一方面能够对各店铺进行统一管理和业务计划安排,有利于实施企业整体的经营发展战略。物流园区除了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外,宏观上也符合社会的利益。因为商品到各物流园区的输送是以整箱为单位开展的,具体商品的拣选、分销在物流园区内进行,所以物流园区既实现了商品配送的集约化,又有效地防止了交叉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方式的出现。
(2)商品的保管中心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受到时间、空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会出现暂时的分离。为了发挥时空的调节功能和价格的调整功能,物流园区需要具备保管中心的职能。物流园区商品保管职能主要表现在在库商品的管理上。这种管理主要是针对商品再生产、输送等补充时间比用户规定抵达时间长的情况。为了消除货物供求时间上的差异,防止用户出现缺货现象,同时尽可能实现零库存,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通过安全在库管理,能做到在用户要求发货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发货。近几年来,为了削减在库量并彻底实现在库管理,国内外经营理念超前的企业纷纷在能实现在库集约化的物流园区寻找合作伙伴。
(3)共同配送
制造商为迎合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采取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方式,由此产生了高频率、小批量的共同配送需求。共同配送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而优化出的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是物流配送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影响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货物、资金、时间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因而对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物流园区通过筹建共同配送体系,成立一家大型的物流公司,构筑类似客运的士的运营模式,配备统一的配送货标志,实现城郊范围内的高效配送物流圈。这样既可向配送中心、配载中心或其他区域物流节点实施日常配送,也可针对工商企业特别是连锁经营企业提供配送服务。
(4)流通加工中心
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往往要经过很多道加工作业,特别是开展共同配送后,在消费地附近需要将大批量运抵的商品进行细分,这些作业都可以在物流园区内进行。此外,物流园区的流通加工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如蔬菜调理、食品冷冻加工、食品保鲜等。由此可见,随着流通领域中零售业态的发展,特别是24小时便民连锁店的发展,物流园区的流通加工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5)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园区的金融增值服务通过为物流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质押监管、资金融通、结算、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不但可以帮助物流园区开拓和稳定客户,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开发市场,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紧密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1.2.2.1.3 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
物流园区的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和商流信息服务功能两方面。
(1)物流信息服务
物流信息服务是指物流园区内部的物流作业流程的管理调度控制和对外的物流服务都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的。园区内部的物流作业可以通过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控制,并实现各物流单位、企业通过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协同配合,有效地减少非增值的物流活动,提高物流运行效率。而对外的物流服务则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准确地掌握客户的供求状况,进行物流客户关系管理,提供物流决策支持等,并且向客户提供相应的物流信息,如货物的物流状态查询、货物的物流过程跟踪等,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2)商流信息服务
商流信息服务主要指的是电子商务功能,表现为物流园区向其客户提供一个用于公共信息发布、订货发货、网络营销、在线交易、财务结算等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不断适应政府海关、工商、税务等“一站式”大通关服务的需要,物流园区的信息网络平台也将提供相关的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从而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1.2.2.1.4 管理服务功能
管理服务功能主要体现了物流园区在商流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内部综合服务功能
物流园区内部综合服务功能主要是指为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在生产作业、日常办公以及生活等方面提供物业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服务,为园区内物流企业的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为物流企业间的人才交流创造环境,为在园区内举行的商务会议、业务洽谈、贸易等商务活动提供活动场所、餐饮等支持性服务。
(2)“一关三检”后续监管服务功能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繁荣发展,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连年攀升。为了缓解进出口货物的报关压力,提高通关速度,海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简化报关手续,提高报关速度,如大通关政策等。物流园区可以顺应这方面的需要,成为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为企业进出口货物提供报关、商检、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保税仓储、签单等“一站式”大通关服务和商务代理服务。
(3)商务办公功能
物流园区的商务办公功能主要是指整个物流园区内部各物流企业的日常管理、办公、后勤保障,以及物流园区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政府机构等办理租赁手续等方面的功能。
1.2.2.1.5 交易展示功能
交易展示是物流园区在商流方面发挥作用的又一重要体现。进入物流园区的商品可以在园区的交易展示区域进行样品展示,还可以通过现场洽谈、拍卖等方式进行直接交易,交易成功还可以现场办理财务结算,物流园区也能够为已完成的交易提供物流服务。
1.2.2.1.6 产业经济推动作用
综合来看,就产业经济层面的作用而言,物流园区主要体现出以下两个方面作用:
(1)物流产业集群组织与管理作用
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功能一般包括货物运输、分拣包装、储存保管、集疏中转、收集信息、货物配载、业务受理等,而且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不同节点将这些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而体现的,从而在园区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高效物流服务系统。
物流园区是物流组织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外在形态上,不同园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物流的组织管理功能因园区的地理位置、服务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的物流组织内容和形式、区位交通运输地位及条件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2)经济开发作用
物流园区最重要的作用不是物流发展和运作,而在于经济开发。物流园区一般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物流功能区的角度进行建设,具有较大的规模,国内目前较大的物流园区占地均在千亩之上。因此,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将因在局部地区的大量基本建设投入而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另外,开发和建设物流园区,将因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规模较大和管理水平较高等因素而对既有物流设施在功能上产生替代效应,实现合理的整合。一是将加速不适应设施的淘汰和退出,使城市中心地区被老旧设施占据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增值,从而带来较好的经济开发效应。二是物流园区的物流运作活动的集中,为整合运输资源创造了条件,使依托物流园区进行规模化、高效化运输成为可能。三是完善物流服务所支持的经济开发功能。物流园区除具有自身的经济开发功能外,还具有支持产业经济开发的功能。其主要原因是物流园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比较完善,物流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物流的集中运作也使物流成本下降,从而确保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流运行效率和水平,进而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1.2.2.2 物流园区的类型
根据物流园区发挥节点作用的不同和所提供服务范围、内容的不同,可以把物流园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物流园区发展较早的日本,其物流园区的类型相对单一,主要属于为城市综合消费物流服务,以配送中心功能为主的物流园区,也兼有物流枢纽的功能。我国的物流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类研究机构和专家对物流园区的分类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2008年发布的《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GB/T21334-2008)中,按依托的物流资源和市场需求特征,可以将物流园区分为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及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四类。虽然《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已颁布多年,但物流业多种业态的不断创新发展导致社会各界对物流园区在理解上存在差异。经过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2.2.2.1 根据功能分类
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有集散、周转、保管、分拣、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物流园区根据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仓储型物流园区
我们可以将其看成集货中心,将分散生产的零件、生产品、物品集中成大批量货物,这样的物流园区可建在小企业群、农业区、果业区、牧业区等地,其主要功能是集中货物、初级加工、运输包装、集装作业、货物仓储。
(2)配送型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以配送功能为主,是配送中心企业集中的场所。配送中心可被视为为连锁商店、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组织配货供应,以执行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流通型物流节点,具有集货、储存、分货、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综合物流功能。如深圳市的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在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商流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吸引配送型专业批发商入园发展,积极培育高附加值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虚拟物流,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特色的现代都市型批发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3)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是围绕交通枢纽而建的,服务于转运型物流节点,除了具有转运、仓储等主要功能外,还包括拆拼箱再包装等加工功能。围绕大型港口、铁路货运场站等建设的货运枢纽、卡车终端等都属于该类型。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又可分为为港口服务的港口物流园区和为陆路口岸服务的陆路口岸物流园区,以及为机场物流服务的空港物流园区。
(4)商贸中心型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依托于各类物资、商品交易市场,进行集货储存、包装装卸、配货、送货、信息咨询和货运代理等服务。该类物流园区通过对货物的集散,实现物流系统管理过程。
(5)综合型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是集上述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园区。
1.2.2.2.2 根据空间服务范围分类
根据空间服务范围分类,物流园区可分为国际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地方性物流园区。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将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其中外高桥、浦东空港分别为港口型和空港型的国际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是上海面向大陆腹地的公路门户,其定位为区域物流园区。
1.2.2.2.3 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分类
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物流园区可分为以下几种:
(1)农业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主要为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贸易市场等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专业化的农产品存储、配送、商务及生活配套等。
(2)工业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主要为生产企业服务。如北京空港物流园区周边紧邻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工业区、林河工业区、北京现代汽车城及奥运会场馆,周边有日本松下通信、西铁城(中国)钟表、韩国LG电子、“空中客车”、皇冠制罐以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万科城市花园、空港国际仓储和人类基因研发中心——华大基因等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著名企业,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商业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主要面向流通领域,为商业零售服务,如深圳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
(4)社会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主要面向全社会开放。
1.2.2.2.4 根据物流作用的专业领域分类
根据物流作用的专业领域分类,物流园区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行业物流园区
该类园区主要为同类产品同一行业的客户服务。其物流服务具有极强的专业特色,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2)社会化物流园区或第三方物流园区
社会化物流园区是指为不同行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具有综合型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特征。
1.2.3 区域内物流园区运营发展
对经济区域的划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政府经济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除了与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外,还与社会所处的整体环境密不可分(焦薇, 2017)。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区域划分的标准和方法也在与时俱进,划分结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不断提升。划分经济区域的标准有:①空间上相互毗邻;②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③经济发展水平接近;④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⑤社会结构相仿;⑥区域规模适度;⑦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⑧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⑨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样,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经济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能够有效地发挥区域优势条件,明确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政府部门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以一定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以适当的政策为引导,整体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本区域各类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和该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在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珠三角经济区域板块、长三角经济区域板块、环渤海经济区域板块分别是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三大区域均位于沿海地区,发展时间早、经济基础好、物流理念先进、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物流发展的前沿地带和增长极。同时,受“龙头带动、利益共享、产业协同、优势互补”理念的影响,三大区域的物流发展开始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积极寻求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1.2.3.1 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泛珠三角”的概念。“小珠三角”是指由珠江沿岸的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九个城市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泛珠三角”包括与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003年,中央政府分别与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两个协议。两个协议被统称为《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EPA允许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物流企业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允许香港地区公司以独资形式对内地提供相关的货运分拨和物流服务;内地向澳门地区进一步开放物流业,提前实施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的部分开放承诺。2005年,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该协议提出了如下六项合作内容:物流运输体系建设的合作、规范物流市场的合作、物流信息体系建设的合作、培育物流市场需求的合作、物流规划的合作、物流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合作。该协议的签订对于规范物流市场运作,打造开放、统一、高效的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打通中国南部物流通道,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物流中心,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物流业领域深度合作,鼓励粵、港、澳共同发展国际物流产业。
CEPA的正式实施、《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的签订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颁布,为珠三角区域的物流合作提供了新机遇。随着关税下调和转口贸易货物量上升,目前已有多家香港地区物流企业通过审批,参与到内地物流市场的经营活动中,同时一定数量的粵、港、澳物流合作项目也已开始启动。
1.2.3.2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是由苏、浙、沪毗邻地区的十六个城市组成的都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的八个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东北部的七个市(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
2003年8月,苏、浙、沪三地物流主管部门共同探讨建立“长江三角洲物流圈”,通过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从全局的角度对各城市的物流功能进行定位和分工。该会议决定:建立长三角物流合作联系制度,实现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的突破、行政区划禁锢的突破,打破各种疆界和壁垒,实现“无障碍物流”“无缝隙服务”。2005年10月22日在江苏南通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将“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作为其协调的主题。长三角地区已经充分意识到区域物流一体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着手规划建设统一、综合、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物流系统,力争在区域物流一体化方面做到“四个对接”,即区域内物流规划的对接、通关的对接、物流信息的对接和政策法规的对接。2010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物流网络统筹协调功能”。该规划整体考虑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基础、产业特点、区位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其在长三角区域的物流功能定位,以实现“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为目的,并具体确定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的物流功能定位。
1.2.3.3 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也称“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
从国际范围看,环渤海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突出;从国内范围看,环渤海地区地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城市群、产业集群和港口群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是促进我国经济自东向西推移、由南向北推进的助推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特别是加强与日本合作,推动物流业 ‘引进来’和 ‘走出去’”。在环渤海地区,中、日、韩三国的国际分工格局已具雏形,国际分工为物流合作的开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目前,三国之间已经开通多条运输航路和航空运输线,为区域物流合作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2005年,中韩国际物流论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的主题是共同谋划构建东北亚物流及港口建设合作新战略。2006年,在韩国首尔召开了东北谋划构建东北亚物流及港口建设合作新战略。2006年,在韩国首尔召开了东北亚物流学会首次理事会暨东北亚物流研讨会,目的是促进中、日、韩物流界学术交流和物流业发展。同年,东北亚物流学会第一届大会和中日韩国际物流论坛在韩国首尔举行。环渤海地区正在依托自身的港口优势条件,积极寻求区域物流合作,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合作路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商企业专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逐渐将物流业务外包以降低物流成本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随着产业日益集中,被外包的物流业务必然出现空间集中,这就为规模化的物流生产提出了要求,要求物流节点扩大服务空间集聚进行布局调整。通过表1-1和表1-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江苏、浙江、上海经济集中化和产业集聚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客观上要求形成物流园区并为之服务。
表1-1 江苏、浙江、上海三地2003年经济集中化程度
表1-2 江苏、浙江、上海三地产业集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