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成都市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建设重点任务
一、完善高集聚度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加大机构新设引进力度,丰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1)补齐持牌机构数量短板。把握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金融行业准入放宽等契机,立足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及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争取“一行两会”金融监管部门更多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实体企业在成都发起设立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重点填补合资证券公司、再保险公司等领域金融牌照空白,构建与西部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全牌照全业态金融机构集群。
(2)争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顺应当前金融机构业务专营化、服务综合化、发展差异化的趋势,及时掌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向、金融机构业务布局意向与“一行两会”金融监管部门政策导向,以专项政策、参股引导、资源置换、整合重组等多种方式,支持有影响力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后台运营中心、专业子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本地金融机构设立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等专业子公司。
(3)发挥金控集团平台作用。优化整合地方存量金融资源,推动市属法人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国有投资公司、产权交易机构、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扶持资金等金融资产向成都交子金控集团集聚集中,形成协同放大效应。支持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对接全市重大战略和产业项目,以控股参股、兼并重组、发起设立等多种形式,拓展业务架构与经营范围,充分发挥招商引领与投资带动作用,撬动更多资源参与成都金融业发展,更好引进培育增量金融资源。
(二)做大做强法人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力
(1)完善法人机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支持本地法人机构加快完善公司治理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优化风险内控机制,加强外部市场约束,提升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支持法人机构通过增资扩股、整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发行上市、发行债券融资等方式扩大资产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和资产证券化水平。
(2)支持法人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建立健全奖补政策和风险分担救助机制,支持有实力的本地法人机构开展兼并重组,通过发起设立产业联盟和行业组织,跨区域整合金融资源,拓展中西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加强资本和人才输出,开展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实现组团式外延式发展,争取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本地法人机构。
(三)发展壮大地方金融组织,打通服务实体“毛细血管”
(1)创新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和各类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各类地方金融组织。支持经营状况良好、风险控制水平较高的地方金融组织,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经营托管、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以集团化形式拓展市场,形成一批业务模式领先、竞争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
(2)拓宽地方金融组织融资渠道。针对资本金不足、融资渠道有限等行业“痛点”,支持地方金融组织推进资产证券化,合理放大资本利用倍数,提升资本金实力。以地方要素交易平台为主体,探索构建地方金融组织资金拆借市场,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参与,发挥传统金融资产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为地方金融组织提供长期可靠的资金来源。
(3)完善地方金融组织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地方金融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地方金融组织与银行、保险、信托等持牌金融机构合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投保联动、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服务。提升地方金融协会行业自律能力,拓展政策宣导、人员培训、业务对接、信息共享等综合服务功能,协调解决地方金融组织涉税、涉诉等行业共性问题,促进地方金融行业良性竞争、合作共赢与规范发展。
二、优化高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加强信贷市场建设,有效增加信贷产品供给
(1)推进银行信贷业务创新。支持银行业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信贷业务,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拓展票据、信用证等中间业务,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模式,充分利用“科创贷”“壮大贷”“科票通”“小贷通”“农贷通”以及应急周转金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创新提高信贷融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数字银行业务,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推行远程申贷、线上放贷等创新业务模式。
(2)着力改善和优化信贷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三农”、新经济、绿色环保、住房租赁等领域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蓉易贷”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全面构建银政担即银行与政府风险分担模式,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抓好用足信贷资源,鼓励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东进”等重大战略、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重要项目的信贷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绿色通道。推行产业功能区主办行制度,提升金融服务产业生态圈建设水平。
(二)用好用活资本市场,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
(1)加快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紧抓全面深化资本市场体系改革机遇,加强与境内外交易所互动交流,建设拟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并加大企业筛选、培育和辅导力度,推动一批科创企业、新经济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搭建“交子之星”企业上市服务平台,推进企业规范化改制,开展企业上市培训,培育一批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规范、信用状况良好的上市后备企业。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再融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或与私募基金合作等方式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开展资源整合。
(2)加强发债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利用我国债券市场扩大参与主体、取消QFII额度限制等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外资加大中国债券配置等机遇,引导全市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券融资工具,鼓励全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专项债、绿色债、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创新债券品种,全面提升成都市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
(3)大力支持资产证券化业务。支持商业银行开展零售类资产、小微企业信贷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等试点。支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组织联合开展资产证券化。推动企业应收账款、信托受益权等资产证券化。推动军工企业、军民融合企业开展项目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提升经营活力。推动有稳定现金流的旅游景点、供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保障性住房、停车场等资产证券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资本运作能力。
(三)建好建强交易市场,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
(1)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支持天府商品交易所等区域商品交易所围绕成都作为区域重要商品生产地及现货贸易集散地优势,以实际交割和形成定价权为目标,以国内、国外网络化交割库、分中心建设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开展大宗商品全款现货,汇聚大中型生产贸易企业,引领大宗产品O2O交易,促进商贸流通。支持区域大宗商品交易所系统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信息同步交互,实现厂库仓单订单等线上融资服务。
(2)建成全国最大场外交易市场。积极对上争取,筹建全国性股权交易中心联盟,综合运用区块链等现代金融技术,打造集投融资项目管理、交易转让、登记托管结算、信息披露、中介服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集中统一功能+分布式运营”全国性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引导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围绕新经济开通科技创新、天府农业等专业板块,完善“一市多板”发展架构。强化投融资路演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流通企业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发行可转债。
(3)打造与新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型要素市场。以成都大数据中心为基础,设立区域大数据交易中心,以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产业化为先导,汇聚、脱敏、流转社会大数据资源,强化数据模型、数据金融衍生品开发,完善数据交易规则、标准和定价机制,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助推成都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三、丰富高科技驱动的新金融业态体系
(一)创新发展科技金融①
引导和推动各类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金融机构与高校院所多方合作,为创业者提供直接融资支持,为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金融综合服务。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组建服务科技企业的专营机构和业务团队,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创新型融资方式,促进交叉性、综合性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良好创业投资环境。加强优秀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辅导,支持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鼓励保险公司针对科技企业需求定制一揽子保险产品和风险保障方案,满足科技型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保险需求。
(二)创新发展消费金融②
依托成都广阔的市场腹地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消费金融服务中心、事业部等机构,引进和培育消费金融公司,支持大型电商、零售服务商等积极参与新型消费金融组织发展。支持消费金融机构针对细分市场提供特色服务,在租房消费、养老消费、绿色消费等重点消费领域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消费金融信贷资产证券化,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信贷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整顿消费金融市场秩序,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创新,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创新发展农村金融①
鼓励本地金融机构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推动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设立村镇银行、农村互助保险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升农村POS机、ATM、STM以及惠农金融服务在农业人口密集和小微企业集中的网点布局。依托“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三农”金融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完善以财政出资为主的风险补偿基金,发展财政贴息、免抵押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有效满足涉农金融业务发展需求。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支持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开发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延伸农业保险产品链,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机制。
(四)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②
鼓励商业银行、保理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大数据企业、电商平台、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联合建立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深入挖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订单仓单、存货等项目信用资源,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企业提供成本相对较低且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鼓励供应链金融平台应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打破传统供应链金融“信用衰减效应”和“信息孤岛效应”;支持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工商、税务、司法等政府数据库,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降低金融风险。引入国内外具有一定实力的相关机构成立供应链金融研究院、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孵化器、供应链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构建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五)创新发展绿色金融③
加大绿色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等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开辟绿色信贷审批专用通道。支持金融机构研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发起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绿色发展基金。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支持发展绿色认证及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专业类公共服务平台。结合成都低碳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拓展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打造服务全域绿色发展的西部碳交易中心。
(六)创新发展文化金融①
依托成都历史文化兴盛、文化资源丰富、文创产业发达等优势,大力推进文化金融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综合运用银行、信托、基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等融资渠道和工具,形成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机制,助力西部文创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发展种子投资、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风险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涉文产业投资。鼓励商业银行结合文化创意特征,开展演艺贷、出版贷、文化无形资产质押贷等创新信贷业务。拓展文化艺术品产业链条,打造集展示、交易、储藏、抵押、评估、投资、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资产管理平台。
四、健全高外向度的金融开放体系
(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成都金融国际化水平
(1)加快推动金融领域开放。支持境外金融机构在蓉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子公司),支持外资在蓉设立信用评级机构、货币经纪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借鉴上海、深圳等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经验,争取监管部门支持,探索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保险公司。支持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成都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加强业务、人才、市场等领域全面合作。
(2)推动本地机构海(境)外布局。顺应生产体系布局全球化趋势,支持本土金融机构稳健拓展国际业务,培养一批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提升成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知名度。完善货币兑换、人员和资本等要素跨境流动制度体系,促进本土机构境外投资和经营便利化,创新“园区+金融”合作模式,实现资本与产业“抱团出海”。鼓励金融科技企业、金融创客空间、金融孵化器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或平台与境外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海(境)外市场。
(3)鼓励跨境金融服务创新。顺应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打通本外币、境内外、在岸离岸市场的对接合作路径,持续拓宽跨境资金资本融通渠道。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成都企业提供离岸账户以及境外本外币融资、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金融创新服务,扩大离岸存款、贷款等离岸金融业务,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推动“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搭建集信息共享、政策咨询、项目沟通、金融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打造面向“一带一路”金融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持续推进多式联运提单融资、“一单制”金融结算等金融创新,探索“一带一路”物流金融新规则。继续争取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试点、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以及一定额度内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小币种外汇自由兑换业务试点。
(4)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俄罗斯、以色列、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重点城市的交流合作,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学习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在环境营造、人才培训、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先进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规则和制度体系,提升成都金融国际化水平。加强与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的沟通和对接,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通过委派、挂职等方式深化交流合作。
(二)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共同打造西部金融开放高地
(1)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区域资本市场中心,强化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西部基地服务功能,探索设立西部地区私募股权基金服务平台,共同建设区域性统一要素市场。共建成渝金融科技中心,加强成渝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建特色功能金融中心,共同向银保监会争取新设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法人金融机构,共同搭建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和培育供应链服务机构,共同申建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区域特色金融发展的西部新路。共建“一带一路”金融试验区,协同加快西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共筑跨区域地方金融风险防火墙,推动成渝两地监管数据开放,提升跨地域、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2)促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金融同城化。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推动在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德阳、眉山、资阳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依法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设立金融科技企业,共同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成立“交子之星”企业上市服务平台,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债券市场融资、投资者教育、研究咨询等一揽子服务。利用成都金融优势,为德阳、眉山、资阳引入战略金融资源和离岸金融资源。强化四市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业务交流,推动资源互补,实现错位分工、协同发展。采用“平台搭建+政策配套”模式,推动交子金融服务平台与德阳、眉山、资阳在项目规划、项目评审评级、授信额度核定、还款安排、信贷管理及风险化解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进信息联网与共享,共同打造地方金融监管服务平台。
五、打造强劲的金融科技①引擎
(一)强化金融科技技术研发,抢占未来发展风口
(1)着力培育金融科技创新主体。加大金融科技企业引进力度,争取金融科技行业巨头在成都设立子公司、研发中心、事业部,联合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成都设立金融科技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推进金融科技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构建金融科技培育孵化体系,加快培育一批金融科技领域新锐企业,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化发展,抢占金融科技发展制高点。
(2)加强金融科技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成都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本地高校院所建立金融科技相关学科体系,推动经济金融、计算机科学、数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夯实金融科技应用理论基础。发挥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研发优势,支持科技企业联合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科技研发机构、组建专项研究团队、加大专项研究投入,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底层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针对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部门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科技企业加强研究,为金融科技发展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3)提升金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进一步激发金融科技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活力,持续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撑保障功能,促进金融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引导相关成果高效应用于金融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市属国有企业等市场主体深化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深化金融科技示范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1)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金融新模式、新服务、新工具,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实现投融资信息共享和多层级信用传递。扩大金融科技惠民创新,丰富支付结算应用场景,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社会民生领域,提升社会保障、诊疗、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的服务便利度,实现民生领域金融便捷服务广覆盖。推进金融科技在供应链、保险、证券等领域的应用,深化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的融合共享,助推“放管服”改革和金融业务创新,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2)完善金融科技配套服务。针对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快制定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行业标准,从基础通用、产品服务、运营管理、信息技术和行业管理等方面规范引导金融创新,支持本地优秀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通过孵化平台、专项合作、试点推广等手段,促进金融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共享,提升金融科技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探索构建金融科技统计和风险监测体系,准确把握金融科技的发展演进和风险变化。
(三)推动金融科技基础建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1)重点打造交子公园金融科技核心聚集区。以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为核心载体,立足“一心一轴一带两核五区”总体空间格局,围绕“汇聚金融科技力量、完备金融科技生态”两大主线,加快完善区域专业配套服务,打造交子金融梦工场金融科技创业孵化品牌,聚焦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五大底层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涵盖区块链金融、金融安全、数据征信、快捷支付、新型融资、智能投顾等金融科技前沿领域,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产业集群。
(2)有序推动天府国际金融科技产业园建设。按照“起步区投运,拓展区规划”的思路,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创新性运营天府国际金融科技产业园。采用“项目定制+统一开发”的建设模式,实行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运营管理,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完备的产业载体和完善的运营服务。聚焦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产业,打造金融科技产业创新生态链,嫁接一系列新金融共生性产业和辅助性产业,形成完整的金融科技产业链和生态圈。
(3)差异化推进特色鲜明的金融科技聚集区发展。以科技金融大厦(盈创星空金融科技孵化器)为载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培育完善的金融科技产业生命周期业态,形成雏鹰、瞪羚、独角兽、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依托白鹭湾新经济总部功能区,以金融安全为主导,重点发展金融安全大数据、金融信息系统安全、身份识别、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监管技术与服务等产业,强化区块链等金融安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金融安全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金融安全领域“单打冠军”。以成都青羊文化金融商务区为核心,探索构建“金融+科技+文化”三元动力体系,通过金融科技带动文化金融创新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全国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金融科技融合高地。以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为载体,构建“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风险防控”的供应链产融一体化体系,强化区块链技术赋能,建成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力争打造我国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高地。
(四)引导金融科技规范发展,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1)打造多层次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体系。统筹推动金融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推进机构治理、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法律约束五位一体的多层次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风险联防联控体系。探索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社会监督等柔性管理方式,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整体防控水平。
(2)加强新技术的合规应用。正确界定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的边界,加强新技术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应用新技术赋能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发展融合存在的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优化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合规管理成本。
(3)建立健全数据管控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充分评估潜在风险,严格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把好安全关口。根据业务需求明确数据安全策略,制定数据安全制度和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安全基线与操作流程,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推动数据安全技术措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确保金融数据安全合规应用。
六、建设优质的金融空间载体
(一)筑牢产业根基
围绕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6个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细分领域主攻方向,动态调整“两图一表”,集中政策和要素资源招大引强,通过精准引进和精心培育,集聚一批持牌金融机构、地方法人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促进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跨越提升。支持具有引领带动力的机构或企业从产业链协作、信息共享等维度整合资源,建立产业联盟,不断增强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功能区辨识度,推动金融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带动经济规模效应和影响能力显著增强。
(二)强化功能平台
聚焦创新提能,在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深入推进校、院、企、地融合发展,集聚金融创新资源。聚焦平台打造,广泛邀请各类金融机构共建交子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交子金融“5+2”平台机制优势和服务经验,共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推动设立“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聚焦园区建设,推动功能区空间布局与区域总规、城市设计紧密衔接,提升园区显示度和辨识度,增强产业聚集力。
(三)完善基础配套
以打造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生态宜居的产业功能区为导向,深入实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6个产业功能区功能配套建设。科学谋划一批专业楼宇、人才公寓等符合现代金融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的配套设施;系统谋划一批高品质、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内外联通的功能区交通网络体系;着力开展住房及生活配套建设,按公园城市理念建设生态区、绿廊、绿道等绿化系统;超前布局一批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提升产业功能区生活配套水平,凸显城市现代化品质。
七、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营造优质服务环境
(1)构建一流人才环境。围绕成都金融发展规划与实际需要,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团队建设规划、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与金融市场相适应、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励和发展人才的薪酬和考核制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社会招聘吸纳成熟人才,通过校园招聘储备后备人才,通过顾问、特聘等形式引进行业顶尖人才。制订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校企合作,注重从业人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聚焦金融服务专项改革,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持续简政放权,合理确定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持续推动交子金融“5+2”平台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定优惠的融资渠道。改革政府扶持产业资金支持方式,构建成本补贴、风险补偿、投资引导以及专项奖励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
(3)优化金融法治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对执法、司法人员开展专门的金融知识、业务培训,提升金融执法与司法水平。建立成都金融法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司法机构、执法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研究分析金融司法建设重大问题,推动成都金融法治建设。
(4)强化政策体系建设。加强现有特色产业政策的梳理和评估,根据特色金融发展情况动态调整政策执行内容,完善成都特色金融发展政策体系。依据自贸试验区下放的外商准入区域与条件,注重外商国民待遇标准,优化对外商的政府服务体系。依托对外交往平台的搭建,加强对“走出去”企业支持力度,为其提供境外法务、金融制度等咨询服务。
(二)着力防范金融风险
(1)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发展。引导地方金融组织经营回归本源,突出主业,严格规范业务,保证经营合法、规范、透明。持续推动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公司优化股东结构,做强资本实力,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推动典当行“减量提质”、转型发展,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发展壮大,打造1~2家典当行业“红旗连锁”。加大融资租赁行业培养力度,推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融资租赁企业合规拓展业务、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规范发展商业保理业务,围绕产业链布局融资链。
(2)防范涉众型金融风险。依法打击非法集资行为,持续开展以网贷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稳妥有序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处置工作。严抓准入关口和排查工作,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监)管谁负责”原则,结合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和现场排查等方式,严抓市场准入和审核,加大对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风险的识别和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风险的识别防范能力和法律意识,引导其逐步树立“风险自担、买者自负、理性表达诉求”的理念,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3)防范法人机构经营风险。优化与在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市区两级双向联动机制,防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事件。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审核审批备案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新进股东严格准入和审核,做好年审、监管评级、风险排查、现场检查等相关监管工作,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实时收集各类金融业态的基础数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开展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
(4)构建协同金融稳定机制。在防范金融风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健全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打造上下联动的风险防范格局,形成对接一行两局、凝聚省市合力、协调地市州、动员区(市)县的“一盘棋”工作模式,形成金融预警信息报送、反馈和处置的工作闭环。实行“区(市)县+市级部门”联合审查,事前、事中、事后实时监控,打通平台、部门间分控监管信息交互壁垒,形成金融风险排查及预警长效机制。
① 科技金融是为科学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安排。参见: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
② 消费金融是金融机构为满足个人消费需要而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参见:凌炼,龙海明.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机制分析 [J].求索,2016(5): 78-82.
① 农村金融是指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货币资金管理与流通、信用交易、金融中介以及金融相关的制度措施的总称,隶属于整个金融系统,具有金融相关的性质以及功能。参见:杨丽娟.四川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 [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0.
② 深圳发展银行最初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参见:李健,等.供应链金融述评:现状与未来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 40(8): 1977-1995.
③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开展的资金融通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① 文化金融是指支持和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工具、手段、业务。
①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