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之歌(2014年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漫漫求学路

我不允许自己怀有弱势心态,也很反感“弱势群体”的称谓,更不希冀别人莫名的施舍。处于转型期社会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好,渴望自己对家庭、对亲朋有所贡献。这种原始、质朴且来自内心深处的理念,对社会而言是一个自然人的责任,一个社会人面对社会的担当。

——王向明心语

1974年王向明高中毕业了,伴着轰轰烈烈的“下乡”潮,他下到了父母工作的云南省元江县。早在下乡之际,学校有关领导对他说,这次下乡,考虑到你的健康状况,你就不要去了,市里有一批招工指标马上就下来了,照顾因多种因素不能下乡的学生,你就留在学校做些杂务,等这批招工指标吧。天生有股闯劲,从不把自己当组织照顾对象的王向明却说:我能行,别人能干的农活我同样能干,只不过是不能负重而已,我想,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可以的。老师知道眼前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不会要组织照顾的,于是同意了他的下乡请求。

带着到农村大有作为的希冀,王向明来到了父亲被错划成右派时劳动过的农场,谁知到农场还没有开始劳动时,元江教育局一名干部听说城里来了一批知识青年,便决意在这批知青中挑选几名小学教师。经过几轮筛选比对后,教育干部找到王向明说,你在学校的成绩不错,难得在这个世界还有真心学习的人,你就到城关镇中学教书吧,教书同样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我们这里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就这样,王向明在乡下做了两年小学教员。

1976年6月,伴随着知青回城的热潮,王向明被分配到昆明市童装厂当了一名工人。工作半年后人们发现,这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不仅工作积极性高、在流水线作业中很有悟性,而且能说会道。正欲调他去厂办工作时,上级单位的轻工业局要在基层选拔几个有能力的干部。于是,王向明被借调到轻工业局机关保卫处工作。有人开玩笑说,你到保卫处工作连个老太太都抓不住,等你赶到现场,犯罪分子早跑了,对此,王向明也感到有些不合适。但处长一席话给他吃了定心丸:我们保卫处用的是“智”,防患未然,有体力的成分,但没有“智”是完不成保卫任务的,我们用的是你的智慧,这年头找“力者”容易,找“智者”则不那容易了。

从小学教师到工厂工人,再到保卫干部,无论工作性质多么不同,他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日后谈到这段工作经历时,王向明说,保卫工作教会了我理性,使我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那时我正处在浮躁的青春期。

或许是天生不安分的性格因素,或许是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抑或是他想再次挑战自己。当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钟声掠过心间时,他毅然报名参加了高考。其志愿填的是能“上下求索”的历史系。

然而,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个玩笑,虽然他的高考分数远远地超出了录取分数线,但是所谓的“政审不合格”和“体检不合格”将他拒之门外。

今夜,昆明无眠,今夜,我心无眠。难道残疾人就不能像健全人一样到高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吗?难道所谓的右派分子的后代就不能上大学吗?一连串的难道迫使他与当时那个僵死的政治体制抗争,这既是一场与体制的抗争,也是一场与自己命运的抗争,他知道这种抗争毫无结果,他从小不服输的性格教会了他,没有结果也要一搏。

次日,他来到高招办,时任高招办工作人员的海淞老师看完他的成绩后说,你的成绩是重点大学的成绩,但你的家庭出身以及身体情况导致许多学校不能录取你。就当下你的实际状况而言,你可以报考中医学院,中医学院对身体要求相对来说级别要低一些,但那是理科。

听完海淞老师一席话,聪明的王向明深谙这是活生生的现实,要想上大学,必须要过这个本该不属于自己的独木桥。于是他立即投入到理、化的复习中。1978年7月他再次参加高考,成绩又一次以远远超出录取分数线,可结果让他再度失望。原因很简单,他身有残疾。这个在现在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时确是问题。

无奈,他又一次来到高招办。海淞老师见王向明的到来忙笑着相迎,从海淞老师的笑意中,王向明看到了希望,也读懂了内涵、分量。海淞老师说,你两次超出录取分数线而不能录取的事,我在省里作了专题汇报,分管教育工作的省委副书记李启明对你的情况非常重视,问我,你生活能不能自理。我说你不仅生活能自理,还当过知青、保卫干部。李书记说,那应该积极协调所报志愿学校予以录取,我们不能剥夺残疾人受教育的权益。

当接到高招办的身体复查通知的时候,王向明感到喜从天降。1978年11月17日,在其他同学已经开学两个多月的时候,王向明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走进了云南中医学院。对此,王向明说:“上大学对我来说是曲折的,所以我特别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庆幸的是,我对文科的偏好反而成就了我的中医学业,我最初的哲学功底就是建立在中医基础之上的。”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王向明加倍刻苦、努力,在校期间他三十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4.4分,成绩全优,毕业论文全校第一,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