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成一座城市的标志
——记河南省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
梁俪千
见到马俊欣之后,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比如,他不拄拐杖何以站立行走?他何以如此乐观向上……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他那平和背后所透出的强烈的自尊。
1983年,健康而帅气的马俊欣以郏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法律系。“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真讨厌这句话,是不是因为这句话的存在,才导致人世间那么多原本不该发生的糟糕事情发生了。即将毕业,在一次体育训练时,他不慎从双杠上摔落,导致颈椎骨折、寰枢椎脱位,造成身体瘫痪。1987年的6月,成为马俊欣人生的分水岭。
凭着顽强的毅力,他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肌体锻炼,幸运的是他没有完全瘫痪,能够靠着感觉迟钝的右侧身体带动不灵活的左侧身体行动。大学毕业后,身患残疾的马俊欣被分配到郏县人民检察院工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今,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被灾难沧桑了的一颗年轻的心。学业有成,他本该是衣锦还乡,可如今飞扬的壮志却蒙上一层灰暗的云……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拨云见日,享受命运之神的光辉照耀。
工作的开始,也是考验的开始。我不了解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马俊欣是如何适应的。但庆幸的是他一路坚持下来了,这一坚持就是二十七年,而且还坚持成了一方典范。
就像马俊欣在报告中说的那样:“在常人看来,我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运的,是不幸中的万幸。”是的,被灾难摧垮的人有很多,但如马俊欣那招牌式的、安详而幸福的笑容几人能够拥有呢?
马俊欣“一道印痕”和“三个凳子”的故事很有名。
当初经过组织和院方的全力抢救,马俊欣的性命保住了,但手术中颈椎的寰枢椎部位固定了两块钢板和数根钢针,平躺休息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超过两个小时,颈椎部位便疼痛难忍。因此,平躺休息两个小时后,必须要改为在沙发上斜躺,或干脆起来活动一下颈椎。长此以往,造成睡眠上的严重不足。在办公室工作困乏时,他就靠在椅子上暂时休息一下,久而久之,椅子后面的墙壁上就留下了一道明显的印痕。
出院时医生曾告诉马俊欣,他的身体最害怕两点,一是感冒发烧,二是摔倒。如不注意,这两项有可能要命。发烧容易引起炎症,而他受伤的部位离小脑太近,仅仅四毫米。摔倒后可能永远站不起来……马俊欣家里有三个特殊的凳子,是专门对付摔倒时用的,分别为矮、中、高三个不同的高度。这原本不是一套的普通家具,因为特别的使命,被可爱地编绑在一起,被善良热心的人们传来传去,传成一段英雄式的佳话和赞歌。常人或许想象不到,一个简简单单的站立动作,对于马俊欣来说,有多么的艰难——他先是咬着牙、拼尽全力用迟钝的右手臂撑起身体,年幼的儿子将最矮的凳子放在他身体下面,让他坐起来。再依靠这个小矮凳,把身体撑起来,儿子再把中等高度的凳子放在他身体下面。再用老办法,把身体抬高一点,儿子再把高凳子放在他身体下面。最后,才可以依赖高凳让整个人站立起来……
我们每天重复多少次的站立动作,在马俊欣这里,每一次都是“慢镜头”,每次都要把站立的步骤分解,把时间拉长。时光在马俊欣这里变得缓慢。然而,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节奏并不因为马俊欣的步履维艰而放慢半拍,因此,加班加点、开夜车便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是单位的“第一支笔”,许多文件、文稿都需要他敲定。
那天中午,同事去单位拿文件,意外地发现马俊欣躺在楼梯边,竭尽全力地用迟钝的右手,把自己瘫痪的左腿一次一次地往楼梯台阶上挪。同事见状,赶紧将他搀扶起来。起来后,发现他衣服的前襟已经布满灰尘,右臂也擦破了皮。原来,中午加班的他在洗手间不慎摔倒,站不起来,就用右臂支撑着瘫痪的身体一点一点爬到了楼梯边,想借助楼梯台阶让自己站起来。从洗手间到楼梯口那段短短的距离,马俊欣艰难地用迟钝的右臂支撑着瘫痪的身体,不知爬了多久,那一次一次站立的尝试也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因为不能独立行走,要强而自尊的马俊欣为了不给单位同事们添麻烦,就尽量不喝水,尽量少吃饭,这样可以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但却因此患上便秘,还险些要了他的命……
马俊欣的右手虽然能活动,但是力量有限,烧水端锅,他都无法做到,更别说炒菜做饭了。于是,四岁的儿子成了他的“帮厨”。烧水时,他把水壶先放在最矮的凳子上,儿子一小杯一小杯地往水壶里添水,水添满后,父子俩合力把水壶抬到第二个凳子上,休息片刻,他们再合力把水壶抬到灶上。儿子越是懂事,马俊欣越是心酸。一次,儿子在客厅做作业,马俊欣不忍打扰,决定逞逞能,一个人去炒菜做饭。端锅时,由于力量不足,锅从手中滑落。滚烫的锅沿儿在他的右手上熨下了一道深深的烫痕,儿子听到响声,跑到厨房看见了这一幕,赶忙找到了膏药心疼地在爸爸手上擦了又擦。“没事的,你不知道爸爸的右手是没有知觉的吗?”这一刻,爸爸望着满脸是汗的儿子,儿子看着一手伤痕的爸爸,都止不住泪流满面。
“爸爸,以后让我来做饭吧。”从那天起,儿子变成了主厨,爸爸变成了帮厨。那一年,儿子六岁。2011年的一天,当地一家电视台在马俊欣家采访时看到了这一幕:狭窄的厨房里,一个锅炒着菜,一个锅煮着粥,肥大的围裙里,年幼的儿子站在小凳上手忙脚乱地在做饭。摄像者因流泪无法继续拍摄,主持人上阵拍摄,拍了不到一分钟也泣不成声,编导则忍不住跑到屋外失声痛哭……
相信类似这样的生活场景对马俊欣一家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在我们常人看来都会不胜唏嘘。
但无论生活以怎样的方式磨砺,马俊欣一如既往地微笑面对。假如他端坐桌前和你娓娓而谈,你只能感觉到他的平和与安详,你很难看出他是身患严重残疾的人。在这个缺乏归属感的浮躁的社会,他的定力甚至比常人还要牢固。他的内心是强大的,尽管他的身体如此孱弱。
这种强大完全来自精神,来自信念,与物质无关。同龄人大都有房,也大多有车。常年的病痛,让马俊欣除了供儿子上学和日常开支,没有多余的积蓄买房买车,一家人至今仍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他不但没有一句怨言,还婉言谢绝了主动送上门来的残疾人补助金,他说:“凭着自己的劳动,每月得到一份和大家一样的、可贵的工资,这已经足以维持日常生活了,没有必要再给政府增添一份麻烦。当然,如果有一天需要这份补助来维持生活,我也会欣然接受的。”这话说得很朴实。
尽管生活拮据,但他公私分明,连儿子要用一本单位的稿纸都被他狠狠惩罚一顿。
自身的安详和定力,乐观的精神风貌,严格的家风,再加上生活的磨炼,让马俊欣的儿子马弘光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成熟而懂事,如今十三岁、正在上七年级的马弘光品学兼优,已经获得平顶山市首届十佳美德少年、河南省第四届美德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等多项荣誉。
马俊欣说得更多的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儿。他一再强调自己今天的荣誉是组织上培养的结果,是自己幸运地生活在具有人间大爱的环境里。就像一朵花,长在了一座肥沃的庄园里,所以才得以怒放。
的确,走进郏县人民检察院,如果你不留意外面的国徽标志,仅从办公大楼内部看,你感觉这应该是一个文化部门。大型的书法屏风,大型的绘画墙面,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虽然这些艺术品都与法律有关。如果在这个楼上坐上一两个小时,感受一下人与人的关系,感觉又会转变,仿佛这是一座学院。也许,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唯有在学院里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纯净的真情、友情。但是,这里是检察院,实实在在地透露出一种和谐与温暖。那天去采访时,“和谐”两个字可以作为我整个采访的总结。
首先是单位的和谐。不仅是马俊欣本人长达二十七年的恪守和坚持,更有单位同事二十七年如一日的照顾和帮扶。马俊欣和他的同事不止一次地说,凡是到了用餐时间,大家到了单位食堂,都会不约而同地问:“老马吃了吗?有没有人给他端饭?”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单身的马俊欣住在单位分配的一间单身宿舍内。那时候的冬天很冷,尚没有“暖冬”的说法,几乎是滴水成冰,大家都用蜂窝煤取暖。为了防止马俊欣煤气中毒,同事们自觉自愿地为马俊欣帮忙,每天晚上将煤炉子拎到屋外,第二天早晨又将整理后的煤炉子放回他的住室。看似简单的小事,天长日久,便折射出一个团队的精神内涵。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和谐。因为马俊欣行动不便,每天上下班,单位同事和街坊邻居谁遇上都会主动捎载一程。时间长了,马俊欣就自己坐出租车去上班,“老革命”的称号在郏县出租车行业里,是广为人知的。这个称号是出租车司机雷师傅给马俊欣起的。那天,雷师傅第一次拉马俊欣去上班,见到乘客身体不好还准时准点地去上班,他很不解:“身体都这样了,就是不去上班,工资也不会少一分啊!”马俊欣说:“我这台车和您的车不同,您的这台车轮胎一报废就跑不动了。我这台车虽然轮胎不咋的,但发动机很好,所以还是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凡是有出租车师傅发牢骚,抱怨社会不公时,马俊欣总是开导他们:“要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问题,心情就会平和得多,愉快得多。想想看,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没有现在的和平年代,列强侵略,整日炮火连天,连保命都是问题,你也开不了出租车。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整天割资本主义尾巴,你今天还是开不成出租车……”每一次别人的牢骚,总能被马俊欣的开导词给化解。久而久之,出租车师傅们了解到马俊欣的人品和德行,便都称呼他这个雅号“老革命”。
二十七年,有多少的人事变迁,但大家对马俊欣的帮助和照顾没变,而且单位同事对他的照顾越来越好。凡是马俊欣每天必经的地方,只要能够安装栏杆的都装上扶手,便于他独自行走;最近单位还出钱买了一套住房,产权属于单位,让马俊欣终生居住。二十七年来,出租车司机自发地为这位“老革命”组成一个爱心车队,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多远的路,他们都要赶过去。
我感叹马俊欣身边的环境何以如此充满大爱,如此和谐。做一件好事容易,做几件好事也容易,但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况且是大家伙接力赛一般,无论怎样的人事变迁,大家都是被统一培训了似的,从领导到同事、到社会,无一人因为马俊欣身患残疾而冷眼旁观或者歧视他。
马俊欣还特别给我讲了郏县“郏”字的寓意。“郏”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夹”,右边是“阝”,即“邑”,“郏”是由“夹”和“邑”合成而来。《说文解字》解:“夹”,“小人”辅佐“大人”之意。结合郏县历史,就是古时候周天子派“大人”(官吏)来这里管理“小人”(百姓),使其聆听周训,蒙周德,以“夹辅”王室。郏人“听周训,蒙周德”的初始实践,随着历史的积淀,形成了郏县人特有的精神和品质。一是忠厚,二是忠诚,三是忠心,也就是敬业……
这也许就是郏县人质朴互助的源头吧!
从马俊欣的言谈中,我不仅佩服他对命运的挑战,更佩服他积极入世的儒家人文情怀。来自身边环境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帮扶,固然有地域传统的民风因素,更主要的是因为马俊欣本人的人格魅力。虽然身患严重残疾,但二十七年来,他是单位最守时的,早上七点半准时到达单位,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他把这些都看作对单位、对同事、对社会报答的一种方式。他从不抱怨命运不公,还开导身边有负面情绪的人,他就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走到哪里,明亮一片。然而这种明亮又不让你感觉出多么地晃眼,总有一种春日和煦、惠风和畅般的温暖与恬淡。他说,我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模范,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是大家的关爱和帮扶,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确,马俊欣很要强,他虽不能正常行走和站立,但没拄过拐杖。然而这二十七年来,他一路走得很好,是家人,是同事,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给了他无处不在的拐杖。当然,这些都源于马俊欣首先感动了同事,感动了社会。
生活中的马俊欣是平和的,工作中他又是严谨的。2008年一个星期天的早上,一位姓齐的大爷焦急万分地来到检察院控申接待室,坐在门口等人上班。马俊欣因为要加班也来到了单位。出于职业习惯,马俊欣就主动询问:“大爷,今天都不上班,要有急事先跟我说说,要不急,明天上班再过来。”
原来,齐大爷的小儿子与人因琐事发生厮打,造成对方轻伤,涉嫌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听说案子送到检察院,马上要批捕,他想说明情况不要逮捕他儿子。通过交谈,马俊欣了解到两家村子相邻,还是姻亲。齐大爷有两个儿子,认为己方太委屈,迁怒于对方报案抓人,又拒绝道歉调解,就带人要到医院再打对方一顿。马俊欣意识到事态严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不忍放手。
马俊欣向齐大爷严肃地讲明了利害关系,就和老人一起两次来到医院看望受害人,进行耐心说服。不成后,又请双方村干部出面调解。最终受害人同意撤诉,不追究对方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于是两家重归于好。齐大爷感慨唏嘘:“这年头像这样的好人难得啊!”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有的当事人和他成了忘年交,逢年过节非要到他家里坐坐,带点土特产。
马俊欣的事迹在全国报道后,不少人慕名前来请他帮助解决法律上的困惑,甚至有些老上访户,折腾多年毫无结果,心中的疙瘩总也解不开,听了马俊欣的解答,豁然开朗。这便是榜样的力量吧。
孟子曰:“人皆能为圣贤。”我想,这并不是说人皆能成就圣贤的功业,而是人皆能有圣贤的情怀。因为成就功业需要机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马俊欣之所以被大家肯定,并不是他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功业,而是他在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做到了极致,把平凡做成了不平凡。他无言地给健全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礼赞课。他不仅无愧于父亲这个角色,也无愧于头上的国徽。说到底,马俊欣具有圣贤般的情怀,感染着每一个具有圣贤般情怀的人们。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团体的和谐,是一座城市的和谐。
那天采访是在“马俊欣工作室”,当时还没有正式揭牌。这是马俊欣的心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于现代媒体,为更多的人提供法律援助,解除困惑。他还有一个遥远的心愿,就是退休之后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写出来,出版著作,以完成他年少时的梦想。
无论是法律援助工作室,还是写作,对于马俊欣来说,都是对生命的赞美与超越。作为健全人,我们唯有祝福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