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连绵
1955年5月25日凌晨,重庆市嘉陵江上薄雾飘渺、百舸起航、汽笛长鸣之时,家住重庆市区的著名作家高缨的爱妻段传琛,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女婴。
高缨喜欢音乐,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成为一个名冠中外的音乐家。孩子黎明出生时,他正好听见嘉陵江中汽笛长鸣,于是,便给女儿取名高晓笛,以寄托自己的音乐之梦。
晓笛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父母经常抱她到屋外散步,在林间、花丛中聆听鸟啼虫鸣,看绿树繁花,每逢此时,晓笛总是东张西望,闻声寻物,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发声与大人交流,不到十个月,便会说爸爸、妈妈……
然而,1956年夏季的一天,晓笛突然生病了,体温高达摄氏40度,不断咳嗽并全身抽搐。晓笛的母亲吓坏了,赶紧抱起孩子往医院跑。市里一家有名的医院一位主治医生看了晓笛后,惋惜地摇着头说,这孩子得了乙型脑炎,治疗已为时过晚了!他用酒精为不满一岁的晓笛擦身,让晓笛睡冰床,给晓笛大剂量注射链霉素。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抢救,晓笛终于退烧了,晓笛的母亲破涕为笑,千恩万谢,喜出望外地把晓笛抱回了家。其实,后来查明,晓笛当时患的就是一般流行性感冒并发肺炎,但不幸的是她碰上了一位粗心大意的医生,误诊了。
晓笛的母亲以为自己心爱的女儿躲过了一难,她万万没想到,晓笛的厄运从此便开始了——大量的链霉素注入晓笛体内,她脆弱的内耳神经,已经严重受损,晓笛失聪了!悲伤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使她的听力复苏。
1957年,晓笛的母亲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南师范大学读书,以后的四年里,晓笛的生活主要由父亲照顾。在这一段日子里,晓笛的父亲深切地体会到了父女之间那种刻骨铭心的亲情,产生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小说《达吉和他的父亲》,后来拍摄成了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同名电影。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没想到,后来这部作品竟成了他们家政治落难的灾因。
在母亲上大学的四年里,晓笛的父亲不甘心失败,仍然坚持不懈地为晓笛治病,大医院不行,就到处跑小医院、找民间偏方和传说中的“神医”,可是,无论名医高手们用什么办法治疗,晓笛的聋哑症始终像被铁水浇铸凝固了似的,没有任何人能撬动。聋哑人的枷锁,死死地套在了晓笛稚嫩的脖子上。
1966年寒冬,“文革”风暴卷来,江青点名批判《达吉和他的父亲》是宣传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毒草”,晓笛的父亲很快受到批斗。同样因为链霉素过敏造成耳聋的弟弟小苗被“红小兵”用石头砸烂了手背。晓笛所在的聋哑学校也被迫停课闹革命。
晓笛的父母眼看大事不妙,决定立即紧急转移。于是,小苗被表姐领回重庆舅舅家,晓笛和刚出生不久的妹妹高山跟随母亲逃往西昌。
不久,西昌大规模的武斗开始了,为保住性命,晓笛母女不得不又逃回成都避难。没想到,待她们千辛万苦回到成都时,晓笛的父亲早已被关进了“牛棚”,破烂的家门早已被封了。幸好被邻居陈二娘收留,才有了栖身之地。之后,晓笛被送回重庆亲戚家,她有幸又接着上重庆聋哑学校,没完没了的厄运,这才算告了一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