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5 分析模型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不设约束条件、边界,从主题出发进行发散式地收集要素的方法。

发明者:东尼·博赞(英国)。

4.5.1 概念与解读

1.模型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树状图、思维地图,它用一个主题(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相关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形象地、自然地表达出主题与要素间的关系。

思维导图具有如下特点:不设约束条件、边界,发散式地收集要素,按照某种结构,由中间到外围地进行扩散。

2.模型解读

从思维导图中可以解读出如下信息,如图4-17所示。

图4-17 思维导图

(1)目标:围绕着中心节点(主题),结构化地收集与其相关的要素。

(2)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由中心节点出发,向多个方向进行发散。

(3)主线:主线不唯一,中心节点→主节点→子节点→…,可以形成n条主线。

(4)节点:中心节点、主节点、子节点等构成了父子节点的关系,由中间到外围是包含关系。

(5)结构:分为以下两个方向。

● 横向:每一条主线从中心节点到尾部,都是结构化的(有包含关系)。

● 纵向:各主线之间如果有逻辑关系,就从上到下排列;否则可以任意排列顺序。

(6)范围:由中心节点决定了起点,但图形本身没有确定的终点。

(7)收敛:从中心节点出发后,所收集要素的内容并不向某一点收敛。

4.5.2 画法与场景

1.模型画法

下面以用软件方式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说明,见图4-18。

图4-18 思维导图的画法

(1)确定中心节点的主题,导图可以向若干个方向发展,如向右、向左。

(2)确定其他各级节点的主题,各条主线上的各级主题必须具有父子关系,中心主题以下的各个主线之间如有关联,就按从上向下的顺序排列,如果没有可以任意排列。

(3)各个层级的主题之间用线进行关联,线条的前后表明了从属关系,同时线上每个节点中的名称也必须要能体现出前后之间的隶属关系。

2.适用场景

在需求调研时,可以既快捷又有条理地记录需求,同时根据某个题目可以发散式地收集与该题目相关的需求或是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着未来可能成为功能的需求。

注:思维导图与鱼骨图的区别

两者都可作为头脑风暴的分析和记录工具,但两者又有差异之处,注意不要搞错用法。

(1)思维导图:先给出一个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出发点,向外发散式地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只要相关就可以挂接,因为目的不是聚焦,所以没有收敛点。

(2)鱼骨图:先给出一个结果,然后以这个结果为目标,去收集与这个结果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定要支持得出这个结果。也就是说,鱼骨图是要聚焦的,因此是收敛的。

思维导图中所有的要素都是从主题出发向外扩散的;鱼骨图中所有的要素都是从外部向主题汇集的。

希望深入学习的读者,请参考思维导图相关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