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新挑战、新趋势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趋势。无论是从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资源约束来看,还是从发展的国际环境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来看,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不仅完全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近30年,与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情况相比,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 我国的发展动力、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其贡献率已达到约2/3,但家庭债务增长得很快。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否依靠消费维持长期增长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从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来看,我国已经全面收紧,开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并释放强烈信号坚决压缩房地产泡沫,不允许房地产价格疯长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粗放式发展已不再可能持续。
二 中国即将步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但仍不能轻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2018年人均GDP已经达到96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GDP 12616美元的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预计我国将会在2025年前的某个时间点步入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当然具体哪一年跨越,要看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的增长数量以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如能如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那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越是人口大国,这种跨越越是艰难。日本的人均 GDP 从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用了12年时间;韩国人均GDP从1987年超过3000美元到1995年达到11469美元,用了8年时间。我国2008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概需要15年以上才能达到12000美元左右。但高收入经济体含括了从发展中国家到最发达国家的众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国家,世界上很多高收入经济体,都还不属于发达国家。我国步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后,仍是一个大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绝不能轻言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把“中等收入陷阱”看作一个“伪命题”。
三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形成新的人口红利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的劳动,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总量在长期增长之后第一次出现了下降,此后每年减少几百万人,造成在经济增长下行时期人工成本却持续快速上升,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放缓造成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过早地“去工业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造成负面影响,未来的人口红利形成,必须基于大力发展教育、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普遍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素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步在国际上甩掉廉价产品生产大国和仿制大国的帽子,但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爆发,必须建立在长期的新人口红利的形成和培育上。
四 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仍是难点,解决贫富差距是一项长期任务
我国步入高收入经济体之后,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绝不是谦虚。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中上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发展的最大软肋是城乡发展差距和生活差距依然巨大,绝大多数农民按照国际标准来看依然是低收入群体甚至没有摆脱贫穷。我国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小农”,平均每个农户的耕地面积只有约0.5公顷,这大概是欧洲平均每个农户耕作面积的几十分之一,是美国平均每个农户的不到百分之一。在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高龄化和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大幅度放缓的情况下,如何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乡村振兴的关注点必须聚焦于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处境,即便到2020年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极端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相对贫困人口依然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的一项长期任务。没有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五 老龄化速度加快,全社会总抚养比的提高成为不可逆的长期趋势
我国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2%,跨越老龄化社会门槛,到2018年这一比重达到17.9%,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达到近2.5亿人。2000—2018年这近20年中,老龄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增长约0.5个百分点,如此之快的老龄化速度在世界各国的人口结构转变经历中是十分罕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持续下降的时期已经结束,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的速度和深度都远高于一般发达国家在同等发展程度时的情况。我国老龄人口总量的庞大和老龄化速度超乎寻常所显示的这种“超常规老龄化”,究竟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何等的深刻影响,由于多种复杂影响因素的存在,目前还很难进行精确的评估。但“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谨慎处理好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福利刚性增长的矛盾,警惕出现“债务危机”。
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社会建设的新挑战、新趋势,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保持定力,积极应对,走出一条十几亿人口大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新路。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的大国,拥有吸纳、包容、融合各种外来文化、技术和发展经验的强大能力;中国已经建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链,拥有了能够经受冲击、震荡的韧性和回旋余地;中国正在经历着世所罕见的巨大社会结构转型,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消费市场,为长期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力量。新中国70年已经使数以亿计的人口免除饥馑、贫穷,中国也定将实现把十几亿人带入现代化生活的宏伟目标。
[1]参见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44—245页。
[3]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载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557—558页。
[4]参见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12页。
[5]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页。
[6]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60页。
[7]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页。
[8]参见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73页。
[9]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4页。
[10]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11]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6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56、483页。
[1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参见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232页。
[14]参见《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1月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