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回顾七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探索,我国自上而下经历了多次急促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对民众的生命历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201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庆典”。在此前后,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达到了高峰。对于中国而言,2019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同时也是较为艰难的一年。中美两国在2019年展开了激烈而持久的贸易摩擦,引发了民众热议。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基本国策“一国两制”被视为中国国家治理伟大创举的同时,香港的抗议活动却愈演愈烈,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发展方面,受贸易摩擦的部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私营企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缩小。对于中国民众而言,2019年无疑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各种政治事件的相关争议中,中国民众的声音既在不断地发出,也在不停地被引导和塑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心理,这是值得我们去测量和记录的。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3]在我国,“政治心理”这一概念更为通俗的说法为“民意”“民心”。中国重视民意的历史颇为久远。《尚书·酒诰》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司马迁记载:“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史记·殷本纪》)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精英就已经意识到民意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当前,民众的政治心理已经成为社会政治价值判断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国家治理者在进行政治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4]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5]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感情和信仰形成于本民族的历史及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之中,引导或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未来的政治行动、政治发展及政治情景的反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在公共舆情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极易被聚焦和放大。据此适时开展专门性、系统性的全国民意调查研究,有利于调整政治关系,辅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民主决策。
我国既有的民意调查已积累了丰富成果,但也存在较大局限和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全国性民意调查对民众政治心理的测量较为片面。政府机构组织的民意调查着重点在于民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价,而诸多学术单位组织的民意调查侧重于测量社会性问题。这两类机构组织的民意调查关于民众政治心理的问题都较为零散,缺乏民众政治心理的专门性研究,因而未能呈现出完整的中国民众政治心理图景。由张明澍、沈明明、肖唐镖、楚成亚、孙永芬、陈捷、徐勇等政治学者主持的相关调查研究[6]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国性调查研究在内容上的不足,但由于学者个人难以展开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调查,往往将视野聚焦于某一特定阶层和对象(如市民、农民、农民工、网民、中产阶级、大学生等),或限定于某一特定地区和城市,其研究结论在普遍性上说服力不强。因此,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既有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研究内容、抽样方案进行修正和补充,将研究内容聚焦于民众政治心理,将样本范围覆盖全国,以期对现阶段中国民众的政治心理进行准确的总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