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怎样收集家史档案?
我国历来有修家谱的传统,家谱承载着家庭历史,是传承家风的载体。认祖寻根,人在世间,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祖先是谁,对于每个生命来讲非常有意义。家史档案会为我们描绘出一棵家族树,一代代、一家家构成这棵大树的枝枝叶叶,家史档案可以生动地展现家族的发展和变迁。家史档案包括谱牒类、家史类和其他类。
历经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战乱,传世家谱几乎消失,许多家族的世系失传,现存的古代家谱多是明清时期重修的。谱牒主要包括帝王诸侯世谱、通国诸侯氏族谱、地方氏族谱、家族谱、年谱和姓谱等,修谱的时间各家各有规定,有的规定10年一修,有的是30年或者60年,最长不能超过三世,有“三世不修谱不孝”的说法。譬如山东孔府的孔氏族谱就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谱牒档案可以帮助人们寻根,满足人们对于家族血脉传承的好奇心和认祖归宗的心愿。国外非常重视家谱收集保管,许多档案馆馆藏的一部分就是家谱档案,而且成立了专门的家谱研究学会和机构,许多学者致力于家谱问题研究。著名学者钱文忠在讲解中华姓氏文化时说:“对家族历史失忆的人,基本上很难算得上完整的文明人。”[1]他还说:“家族记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在最艰难、困难的时候,让每个人知道背后有许多祖先支持,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2]修家谱是记录家族历史的需要,是追本溯源的人之常情,家史也是社会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话说盛世修谱,老百姓生活无忧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加迫切,因此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家族修家谱,简化程序性环节,严禁铺张浪费,杜绝迷信做法,在自愿和协商的基础上完成,不得乱摊派,加重家人负担。
家史是一个家庭的历史,记载着家庭及其成员的荣辱和兴衰,其较之谱牒的内容更加具体和丰富。谱牒的体例是遵循旧例,根据流传情况顺序记载,而家史则是现代体例,可以记载家庭历史的全面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或者家族所在地、历史变迁、家庭成员的主要经历和取得的成绩、家庭各方面状况、家规、家训和家风等。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袁裕校家庭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平民家庭博物馆,于2011年9月30日开馆,收藏了100多卷《家庭档案》及近60万字的《袁裕校家志》。内容涵盖了袁裕校家庭自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100余年历史;又上溯至该家庭始祖从河南迁徙到兴山定居的1461年,时间跨度500余年。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聚落地理等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他在《毛泽东论读书》(1964年)中谈及“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从研究最基层的家史、村史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的基础”。可见,家史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对世系繁衍发展过程的记载。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身处其中的百姓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家族故事,国史、家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绘制出中国历史的长卷。家庭成员中有名人或者领导,可以作为主要线索,也可以依据主要成员分别撰写,视具体情况而定。
【档案故事】
穆塘刘氏修谱记
刘先生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受到父辈们孝亲敬祖的熏陶,他养成了极强的家庭观念和孝道意识,本家各代先人名讳和字辈排序他都非常熟稔。他曾在政府部门任职,1993年离休时修谱建祠热兴起,他意识到随着刘家很多老人相继去世,如果再不修谱,就很难接续这项任务了。作为穆塘刘氏的第二十四代孙,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应当成为传承家族文化的表率,于是决心专注于修家谱的事情。
穆塘刘氏系出汉高祖刘邦,归属长沙定王刘发裔系。穆塘刘氏家谱已90多年未修了,接近百年的记忆缺失该怎样去找回呢?正在这时,族内宗亲刘某某发出了修谱的倡议,刘先生闻讯后积极响应并参加,他们成立了六修族谱编纂委员会,刘先生出任顾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份完整的旧谱,在此基础上编修新的家谱。但是,之前的五修族谱经过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百年时间,很多资料已经散失、难寻其踪。刘先生和族人们四处寻访宗亲,终于寻得老谱,高价买下并影印,将其妥善保存下来。为了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刘先生他们不厌其烦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到先人墓所在的坟山,将墓碑文字进行抄录,获取一手资料。他们反复核对收集,有时他们去同一人家拜访三四次。这样日以继夜、忙忙碌碌,查阅、走访、求证、撰稿、修改……将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的功名、事件、经历都记载下来,终于在1999年完成了修谱工作,定名为《穆塘刘氏六修族谱》。这部族谱全面记载了穆塘刘氏的起源、发展以及昌盛的历史过程,是一部刘氏家族文明发展史,得到了广大宗亲的普遍认可和赞赏,不愧为弘扬刘氏家族优良传统、启迪后代的“传家之宝”。
同时,书写家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文化教育过程,后代可以从中了解父辈们的成长奋斗史,可以从中学到为人处世、求学经商、创业创造等人生经验,有利于继承先进的家风家训。例如,来自湖北宜昌的汝南堂周氏族谱开宗明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族有族训,乃国强、家富、族旺之道也!其72字家训是:
爱祖国 亲宗族 敬祖先 孝父母
尊师长 重夫妇 友兄妹 诚信足
教子孙 勤耕读 营工商 戒赌毒
崇廉俭 守法纪 讲文明 学科教
广交友 睦邻里 远邪缘 优生育
忠事业 严信誉 尽义务 明大义
这些家风家训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尚节俭等优秀道德品质和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家庭更加健康向上、和谐幸福。
知识小贴士
皇室玉牒:再现宫廷生活的档案史料
玉牒,即皇帝家族的家谱。日前在“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精品展”上,一件罕见的玉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该谱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之下六世以后的皇亲世系,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玉牒。这部玉牒成谱年代约为南宋初年,虽然仅存残谱一页,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极少而弥足珍贵。此皇室家谱目前只有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相比之下,清代玉牒记载的内容较为翔实、装帧华丽。现存的1100余册清代玉牒,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笔者见到的这部《圣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世系谱》为清内府抄本,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记载康熙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允禵支下,从允字辈至载字辈六世的世系。爱新觉罗·允禵深受晚年康熙帝宠爱,屡立战功,驻军西北;雍正即位后,他被削爵禁锢,于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谥号曰“勤”。该谱内文字有三种色彩,第一种是黑色,第二种是朱色,第三种是朱色上覆盖黑色。黑色用于已亡故的列祖列宗,朱色用于修谱时尚健在的人,最后一种则是初修谱时未亡、而在后次修谱时亡故者的人名。
专家认为,从清代玉牒中,后人可以看到200多年间清代皇权更替、宫廷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等皇族纷争,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资料。因此,清代玉牒是我国档案之珍品,为后人研究宫廷历史及皇族户籍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转自《西安晚报》)
名人宗谱: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
名人谱,当首推“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在有关孔子的谱系中,由孔子77代嫡孙孔德成等于1937年纂修的铅印本《孔子世家谱》最为完整。据此可知,孔子裔孙多次出现单传情况,自孔子而下就连续七世子孙单出,自九世起孔氏人口方逐渐增多。谱内收录散处全国的孔氏裔孙共182支。全谱154册,体例精严、剪裁得当,系目前国内馆藏册数最多的线装家谱。在国家图书馆方志馆,笔者见到了一本更为稀有的孔子家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纂修的《孔子世家谱》。该谱文字为朱红色活字印刷,异常精美。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的梁启超收藏过该谱,在第一卷开头右下角,赫然印有梁启超阴文方印。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负责人说,戏剧家孔尚任既是谱中人物,又是家谱编辑者,此谱又曾为名人所收藏,是存世家谱中的珍品。
(转自《西安晚报》)
百姓家谱:续写家族繁衍史的大宗账本
在百家姓中,王氏是大姓,自古就是名门望族。据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应梅介绍,王季烈所修苏州《莫厘王氏家谱》,共记录族内男性近5000人,女性近3000人,可谓一部人物词典,多数有名字、排行、别号、生卒和婚配记载。家谱中的许多人物是进士出身,要么政治地位显赫,要么社会影响显著。家谱续写着家族的繁衍史,许多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还藏有一套《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该谱清晰地记载:湘潭昭山宋氏原世居安徽,至元代,始迁祖宋文学携三子移居湘潭,从此世代相传。
另外,有些百姓家谱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即像谱。由清代严信厚画辑的浙江慈溪《严氏像谱》就是其中珍品,其所绘人物衣着华贵、仪态雍容、色彩艳丽、线条隽美,堪称像谱中的精品。
(转自《西安晚报》)
中国流失海外的家谱
中国流失海外的家谱大部分存在日本和美国,原因何在?近代开始,以日本东亚同文会为首的一些组织就在中国收集族谱、地方志等。有研究记载,日本人听说晋中祁县的王氏家谱上有珍贵的元代彩色祖宗画像,就软硬兼施,最终拿走这本家谱。日本人非常重视中国家谱,他们认为中国名门望族的家谱里有丰富的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民族学知识,因此许多中国谱牒在战争中流入日本,东洋文库、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所藏中国家谱多达1600余种。
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位于犹他州首府盐湖城摩门教圣殿广场相邻的西北大街,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完整的家谱资料检索中心。家谱图书馆成立于1894年,是摩门教下属的一个文化机构,专门统计地球上死亡者的名字、出生地、出生日、死亡日及所属家庭,到目前为止已记录了690亿亡者姓名。自1938年以后,雇用100多位摄影师,在世界各地采用缩微技术,拍摄各国公民的原始资料。全馆共收藏27.4万册图书,200多万卷的缩微胶卷复制件,涉及3亿多姓氏。在2000年左右仅收藏中国的家谱(包括支谱、族谱、通谱、总谱等)共有17099种,地方志 5043种,清朝户口册(东北)4375册,清朝科举资料1293册,还有一些墓志铭、传记、同乡会刊物、古籍等。该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量比上海图书馆(12000种)和北京国家图书馆(3000种)收藏家谱数量的总和还多。1964年,家谱图书馆正式设立家谱检索中心,免费提供家谱资料检索服务。二楼书库收藏中国的家谱图书,多是近几十年台湾编印的一些家谱书籍。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盐湖城东南几十公里沃萨奇山的“山洞”里保存有200万卷的缩微复制件,其中有数量非常可观的中国家谱缩微胶卷复印件。据专业人士估计,目前国内官方收藏的族谱总量不过3万种。
摩门教圣殿
家史档案常用的收集范围和方法有:
(1)用制作图表的形式罗列出家庭中几代人(3—5代)的大概情况,如姓名、乳名、曾用名、笔名,字、号、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婚姻状况、任免情况、已故者的生平简历等信息,存档加以保存。
(2)用制作图表的形式绘制出几代人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体现出家族繁衍的脉络来,整理编制族谱、家谱、宗谱或者年谱,然后存档加以保存。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若发生变动,如有领养、过继、离婚、复婚、再婚、失去联系、断绝关系等情况的,应使用文字做详细记载,并附上相关证书或其复印件进行存档保存,有条件的可撰写或续写家史。
(4)已故家庭成员的遗嘱(包括自书遗嘱、公证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等)、遗像、遗作、遗稿、生前的荣誉证书、受奖受罚材料以及其他重要人生履历材料等。
(5)其他家史材料。如家谱族书、家庭大事记、自传、传记、回忆录、家庭集体活动材料以及其他文件。如果您的家庭历史资料不完整,可以请家族中的老人亲自撰写或者请他们口述进行记录的方式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
【档案故事】
《家史》撰写惠及后人
李孝俊是一个老共产党员,2001年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退休后赋闲在家,就开始构思,到家乡走访考察,经过十多年的资料整理,开始撰写李氏家史,想为家族及其后人留下点精神文化财富。
他所撰写的《辽阳县祁家屯村李氏家族史溯源》在2014年成书,记录了李氏家族迁徙东北后一代祖先共13代孙。《家史》印刷成书后,深得族人喜爱,后又再版印刷并免费发放给族人。因为牵涉到本家族的来历,族人的阅读兴趣高、阅读需求强烈。《家史》着重描述了从1651年至1949年建国后300余年间世代为农的李氏祖先迫于生计不断迁徙的路线:从山东蓬莱到辽宁庄河到辽阳县甜水乡虎沟村到本溪县连山关乡石哈村到辽阳县小屯乡石场村,然后到祁家屯村等6处之多。
其曾祖父早在19世纪就迁至祁家村,勤勤恳恳以拉犁做苦力为生。到20世纪40年代,大家庭有57口人,1943年分家。当时非常贫困,有病没钱医,1940年近3年内有10余口人死亡;儿童上学念完初小四年就要下田劳作了。
他的伯父李恩润1930年加入东北军,1944年4月参加了29师师长吕公良指挥的许昌保卫战,时任营长,受命把守东门,他英勇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且无援军而失利,他当时伤势严重,后被战友营救脱险,其于1998年病故。伯父是抗战英雄,他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一生。2015年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时,其女婿应邀作为抗战英雄家属参观了天安门阅兵式。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李家世代勤劳、善良、质朴、忠诚、正直、爱国的优良传统,是李氏家族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家史采用“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善于将感性的东西升华为理性的认识,第八章名为“今非昔比”,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人民生活做了鲜明对比,让子孙后代懂得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他所撰写的《家史》给本族李氏后人更多启迪,引领李氏家族积极向上的家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文化积淀的不同,不同的家庭历史档案各不相同,有的要素齐全、体例完善,有的则内容简单甚至残缺。家史档案除在家庭成员中收集外,可回到原籍所在地或者曾经居住地的家族成员处搜集,可以丰富家史档案,留存完整的家族记忆。
表2-8 家史档案材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