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书体演变的表现

书体演变的表现,从外表看是笔画和结构的变化,从内里看是笔法和结字法的变化。这里说的“外表”就是“现象”,“内里”就是“本质”,但这只是在思维层面的“区分”,是为“方便分析”做出的。实际上,二者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即,笔画与结构的变化,就是笔法和结字法的变化,后者是前者的根据。

(一)笔画的变化

任何一种书体,都是由具有该书体特征的“笔画”所组成的。甲骨文的笔画,是两头尖的中锋笔画。大篆的笔画,中段与甲骨文相同,也是中锋笔画,但是两端变化了,既有像甲骨文那样尖起尖收的,也有甲骨文中没有的圆起圆收的。小篆的笔画,中段与甲骨文无别,但是两端变成了“圆头”,是圆起、圆收的笔画,可以分为横画、直画、左弧和右弧。隶书的笔画,不但两端出现了变化,中段也发生了变化。从起笔看,隶书有尖起、圆起、方起等;从收笔看,隶书有尖收、圆收等;从笔画中段看,隶书笔画出现了“波磔”——一个侧锋铺毫写成的宽阔部位;从名称看,隶书的笔画中有横、直、波、磔,其中,“蚕头燕尾”形式的横画是最具隶书特征的笔画。楷书的笔画,起收笔方、圆、尖兼备,可以分为点、横、竖、钩、挑、撇、捺等。行书、草书,则综合了甲骨文、篆书、隶书和楷书的笔画样式,在形式上更加复杂多样。

(二)结构的变化

甲骨文、大篆的结构在于方、长之间,“象形文字”较多,偏旁部首的位置并不固定,可以适当挪移而不影响识读。这是因为“象形字”以“描摹物象”为基本形式,“物象”显然,适当挪动组成部分的位置并不影响识读。“会意字”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所以,古文字的结构不太固定。到小篆出现,汉字逐渐走向符号化、逻辑化,“结构形式”成为“确认”和“识读”的重要依据,偏旁部首的位置就比较固定了。成熟的小篆结构是竖长的,成熟的隶书结构是横扁的,成熟的楷书结构有方、长、扁几种,但是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都比较固定。

如果进一步说,小篆以前的书体结构是“摹象”的,而小篆及其以后的“结构”是“建筑”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九宫”思想的出现。汉代,书法结构思想中就包含了“九宫”意识,出现了“八面点画皆拱中心”的结构理念。

(三)笔法的变化

笔画的变化,是笔法的变化带来的。中国书法的笔法,集中体现在笔画的端点和中段。

从端点看,甲骨文笔画起于一个“尖点”也收于一个“尖点”,是“露锋”入笔和“出锋”收笔的形式。大篆笔画或者起于一个“尖点”,或者起于一个“圆点”,收笔亦然。其中,“尖点”的写法来自甲骨文,属于从以前书体“继承”下来的元素,而“圆点”是大篆中才有的“新生事物”,它是“藏锋起笔”和“回锋收笔”写成的。小篆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是一个“圆点”,它们是用“正锋”“藏锋”“回锋”笔法写成的,这是从大篆继承而来的。具体说来,就是起笔“先急回,后疾下”写成[4],收笔处“点画势尽,力收”,“护尾”收缩写成[5]。隶书笔画的起笔有“尖点”“圆点”“方点”,收笔亦然。其中,“尖点”源自甲骨文,“圆点”源自“篆书”,只有“方点”是隶书中的“新生事物”。这样的笔画是用“侧锋入笔”的方法写成的,即,起笔处先写成一个“侧点”,然后笔头转换方向后再继续写下去。自此,中国书法笔画的起笔、收笔的“方”“圆”“尖”三种形态以及相应的“露锋”“藏锋”“正锋”“侧锋”等笔法就完备了。楷书、行书、草书的笔画,就起收笔形态和笔法来说,无非就是这些基本形式和基本笔法的组合。

从笔画的“中段”看,无非是“中锋行笔”和“侧锋行笔”两种。在书法史上,有“笔笔中锋”之说,如果是要强调“中锋”的重要性,这种观点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如果认为书法真的要“笔笔中锋”,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真正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实际上只有甲骨文和大、小篆,像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中锋和侧锋“兼用”的。在笔画的开端,楷书常常“侧锋入笔”,然后转为“中锋行笔”。所以,除去甲骨文和大、小篆,其余书体的用笔都存在一个“中侧锋转换”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起点、终点和转折点上,但也不仅仅在这几个地方存在“中侧锋转换”,像写隶书的“磔”笔,笔毫下按铺开,笔锋实际上是略微倾侧的。不过,“侧”往往表现在笔画的起点、终点、转折点上。即便是在转折点上,大多也是笔锋完成“侧转”后立即转为“中锋行笔”的。因此,书法的用笔是“中侧兼用”“中侧转换”的。

(四)结字法的变化

关于“结字法”,笔者在《书法新论》一书中专门用了《楷书结字》和《行草结构与章法》两章进行阐述,但是没有谈“甲骨文”“大篆”的结构。这是因为,甲骨文和大篆的结字法,是“摹形状物”的,当时的文字中“象形”者多,字结构按照“物象本身的结构”来书写,不是十分固定。但是到了小篆、隶书、楷书、行草中,文字的“象形”元素减弱,符号化、逻辑化增强,以“笔画的组织”为主的结字法取代了“摹形状物”的结字法,便走向了“建筑的美”“人体的美”,成为以“九宫”大道理来布局的活动。换言之,从“摹形状物”的事变成了“分间布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