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及其当代形态构建

一 学术背景

包括“西方中心主义”在内的任何意义上的“中心主义”,在其本质上都是一种狭隘的地域主义或地区主义。因此,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定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这种超越是有其逻辑可循的。进而言之,缺乏世界历史视野,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就必然会被扭曲。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及其当代形态构建”这一重大课题,目前尚未在国内外学界确立,但考虑到该课题的研究直接涉及对“西方中心主义”批判方面的内容,故这里主要通过对“西方中心主义”批判线索的追溯,来简单综述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民族解放运动对传统的西方观念的冲击,特别是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对“西方中心主义”加以批判性反思。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多元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中国中心观”“全球历史观”“依附论”“历史资本主义论”,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后现代或后殖民主义色彩的全球化理论和史学理论等,就是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视角,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当然,这些批判性反思,其程度和方法有所差异,其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时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我国,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不同层面的批判成为一种热点,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的事情了,虽然,早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就有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其进行了批判。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相关,即借鉴西方经验与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从方法论上看,迄今为止,我国学界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大体上涉及11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作为历史观的“西方中心主义”与作为思维方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作为话语系统的“西方中心主义”间的关系;“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心主义”的一般的关系;“西方进步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西方中心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间的关系;“西方中心主义”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影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与构建中国学术的新形态和话语系统间的关系;消解或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路径;“西方中心主义”与西方全球发展战略的关系;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意义。

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学界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方面发表了许多著述,但如上所述,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及其当代形态构建”的系统成果。之所以如此,从方法论上看,其主要原因是:或把历史唯物主义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不自觉地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理论批判”;或把历史唯物主义对“西方中心主义”批判,仅仅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批判”,而忽略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实践批判(见下文)。如此一来,人们也就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理论批判”。其结果是:学界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持续了多年,且所涉及的领域不可谓不多,但“西方中心主义”(包括“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非但没有被有效遏制,而且还有日趋蔓延之势。当然,笔者这种看法,丝毫没有学界主观认同“西方中心主义”的人越来越多的意思,而是指:在具体的相关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研究主休被“西方中心主义”束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例如,不少学者不能说完全不清楚历史唯物主义,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拒斥和批判,他们对批判“西方中心主义”也持肯定的态度,然一涉入具体的相关研究,就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其主要表现是:或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中反对“西方中心主义”;或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中,陷入了另一种方法论层面上的“中心主义”。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迄今为止,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没有也难以对弗兰克等人,对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的合法性的挑战,作出系统的、有力的回应(弗兰克等人把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之一)。我国学界有些人甚至也认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马克思学说本身,就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

在笔者看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及其当代形态构建”,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和发展形态,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和发展形态,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过,在我们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上述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故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相关成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及其当代形态构建”,是一个基于哲学方法论层面的跨学科的重大课题。作为该课题最终成果的本书,不仅有助于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促进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逻辑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带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且对打破目前西方学界相关理论范式,其对中国学界(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原始创新的束缚,构建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自己特色并适应时代发展的话语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有助于在方法论上澄清全球化背景下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并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二章。下面,笔者打算简略地介绍本书的基本构思、核心观点以及主要学术贡献,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