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堕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堕民的人口

浙江堕民尤以宁绍地区最为集中,存在的时间也最长。民国《鄞县通志》云:“今惟浙东宁绍二郡有之。”[94]绍兴又是堕民人数最多的地区,明代王士性统计,绍兴堕民“将及万人”[95]。据清末民初调查,绍兴城区的永福街、唐皇街和学士街,即三埭街,有800户,6000多人。[96]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居住在绍兴城内的堕民,聚居在狭隘的三埭街内,人称三埭街为‘堕民巷’,人口约计七千左右”[97]。40年代,绍兴县立民众教育馆统计,三埭街约有堕民三千余人。[98]

清代绍兴县的堕民人数,有关文献资料动辄数以万计。康熙《山阴县志》载:“又有丐户,杂处民间以万计。”[99]嘉庆《山阴县志》也载:“有丐户杂处民间以万计。”[100]清末创办同仁学堂时,曾对绍兴堕民人数作过调查。“前商部据禀,奏准堕民除籍,设立同仁学堂,现由董事杨君投禀省垣商务局,谓各堕民散处八邑,稽查不易,应请仿照甬属官绅会办等因。业奉照准,札行到府,已经刘海臣太守照会原辨甬属之卢绅来绍兴,以便派员会同编查,造具姓名、年岁、执业丁口册籍,呈报备查。”[101]但未见下文。据清末民初调查,绍兴“全县堕民达二三万之众”[102]。1929年,绍兴公安局统计,绍兴堕民达二万余人。“据民国十八年绍兴公安局之调查,绍兴惰民,为数约二万余人,大都居住于城内三埭街。”[103]另1936年9月15日《绍兴商报》载:“时绍兴堕民总人口达三万余人。”[104]40年代,绍兴民众教育馆统计,绍兴县有堕民三万余人。[105]杨汛桥坍石下人数据“文革”后内部统计,有李姓8户31人,陈姓7户16人,俞姓1人,王姓16户100人。另据2007年统计,坍石下村四姓,26户,136人。鉴湖镇偏门外牛角湾有20—30户,昌安门外廿一堡约10多户,施家桥约60户;安昌镇彭家溇有300多户,外彭家溇有30—40户;柯桥蔡堰为部分堕民聚居区,约有40户,三家自然村约有30多户,柯下山村有20多户;华舍韩弄有10多户;马山后桥头原有300多户,抗战后只剩下100户左右;斗门戚墅有30多户,柳树下村有10多户;漓渚九板桥为部分堕民聚居区,有20多户;皋埠堰下渡村有30—40户;陶堰瓜山村有60多户。平水上灶行政村弄口自然村有十五六户,平江村横山自然村约20多户,下道地自然村有20余户。马鞍夹渎村有30多户;稽东陈后山村有30多户;齐贤东江村有130—140户左右,羊石岸头有10多户;钱清三里塘24户;王坛王城行政村为部分堕民聚居区,有10多户,肇湖也是部分堕民聚居区,有6户;夏履镇所在地有五、六户;湖塘夏泽行政村施家自然村有十三、四户;兰亭谢家桥有10多户。堕民总户数为1000户,堕民很少世代同堂的大家庭,核心家庭一般为五人左右,“故新中国成立前后绍兴县堕民人口总数不会达到万人”[106]。1949年,绍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调查,却达二万余人。“绍属各县,各有堕民散居,绍兴县城内,堕民多聚居于唐皇、学士、永福三条街,俗称三埭街,堕户约千余厨灶,堕民计二万余人。操破布业头发大户十余家,污秽之气,依然触鼻;业绍兴高调者二百余人,如第一舞台、昌顺舞台,可算越剧界翘楚。其他经商沪上各地,或插足于军政界者,亦不乏其人,分布于各乡镇者如斗门、安昌、舟山、南池、东关、临浦、柯桥、衙前、皋埠、樊江、道墟、平水等处,混迹杂居,自讳其籍,调查也很困难,向之所谓破布头换贱糖、鹅毛鸭毛兑缝针,叫卖巷陌,近亦不限于堕民也。”[107]堕民作为特殊的贱民群体,长期被忽视,已无法确切考证堕民人数。

表3-1 绍兴县堕民人口统计

续表

《诸暨民报》曾对诸暨堕民人数作过深入调查,诸暨城区菱塘头有二三十家,上横街有五六家;大东枫桥大部弄10余家,尖小弄五六家;小东毛家二三十家,西坑口子三四家,王头高坞10余家,硬头40余家,下车坞10余家,李家百余家,道马岑脚20余家,许村七八家,山桥坞40余家,上岩口10余家,王村八九家,西山下三四家,吴宅40余家,小兼溪、斯宅、西山下不详;南区二头门20余家,寺前数十家,祝家埂50余家,张家园10余家,曹家10余家,大地塔头10余家;小西上王七八十家,上史坂20余家,溪北20余家,下杨七八家,羊大山六七家,泉水井三四家;大西后龙塔二三十家,塔溪五六家,金家桥头四五十家;下北吴家10余家,长澜10余家,横路四五十家,杨神殿四五家;上北吴家20余家,谢家山头五六家。“诸暨堕民约千余人。”但不得不承认,“遗漏仍不免焉”[108]

表3-2 民国时期诸暨堕民

续表

1928年浙江民政厅统计,上虞堕民为3393人。“解放初,据全县5个区统计,有664户,2574人。”[109]

嵊州三界镇堕民聚居区割鸡山自然村拥有百余户。石璜镇赵家坟堂解放前居住十来户堕民。作家刘金回忆老家石璜镇堕民聚居区“下徐坂有二三十户居民,男人们除了种地,就是抬轿,所以叫‘轿夫’”[110]。开元镇大家族祠堂边的杂房,也住着供役的堕民——“轿夫”。[111]嵊州堕民人口资料缺少,难以作出粗略估计。嵊州乃贫困山区,不适宜堕民生存,故堕民较少,应在情理之中。

万历《新昌县志》记载新昌“有乐户十余姓”[112]。“万历六年户七千三百五十口,男妇共一万三千二十三,男子八千五百七,妇女四千五百一十六,军户五百一十九,民户六千四百一十二户,官户三十三户,生员户二百三十四户,水马驿站户三十户,各色人匠户六十四,捕户二十,僧户一十六,医户五,阴阳户五,乐户一十二。”[113]明万历六年新昌堕民有12户。民国《新昌县志》记载:“有乐户十余姓,业鼓吹歌舞,彼自相婚配,多听大家使令,凡饮宴率用之行酒。”[114]据民国二十年前后调查,新昌“城内的堕民有十多家,住县后台门;乡间堕民分散住在大村的祠堂空屋里以便呼唤。境屏下潘村有堕民2家,计男女7口,为该村潘杨两姓买用”[115]。回山乡大村落宅下丁村,“该乡原有贱民叫‘小姓’,是家族买来或收留的外地男性。只有大家族才供养得起,数量极少。因无法找到通婚对象,难以世袭”[116]。1929年浙江省民政厅进行堕民调查时,也不见新昌堕民统计资料。郑公盾作绍兴堕民调查时,也未将新昌列入。新昌与嵊州一样,属于贫困山区,故堕民人数较少。

据萧山县志记载,1949年统计,“全县约有堕民3000人”[117]。衙前镇堕民迄解放时有20多户人家,100余人,占堕民聚居的永乐桥人口的95%。[118]西兴镇堕民聚居区善庆庄民国时期有堕民50余户100余人。2000年,增加到65户210人。[119]

表3-3 1929年《浙江民政月刊》所载浙江堕民一览

宁波也是浙江仅次于绍兴的另一个大的堕民聚居区,1905年宁波堕民约有2万户。[120]德恩记载鄞南栎社和王伯桥二处堕民聚居区,“人口约计二三千人”[121]。但据俞婉君调查,新中国成立时王伯桥仅有居民三四百户,堕民只有二三十户,该统计数字可能有误。堕民散居平民的宗祠和庙院,平民每村都有宗祠,均有堕民居住,所以,鄞南村村都有堕民。大嵩滨海平原堕民兴于清朝,明代滨海大部分还是未经开垦的海涂。“至民国,滨海祀庙40处,祠堂百余处,堕民约有200人左右。”[122]集士港江沿隶属于祝家桥村,是个二三十户的小村子,江沿堕民的吹行世代相传,以“吹行班”著名。1928年浙江民政厅公布,鄞县有堕民1106人,其中男630人,女476人。

宁波北仑区原属镇海,1928年浙江省民政厅公布堕民1316人,1952年调查,北仑堕民聚居区,“大碶区石湫、俞王两村54户,217人;柴桥区镇东乡三村四脚亭152户,591人;长山乡长山岙37户,138人;郭巨镇17户,65人。此外,尚有杂居于民间及庙宇、祠堂的散户,如大碶区有45户,其他各地亦有零星分布。”[123]散居祠堂庙宇的堕民无法统计。

1928年据浙江省民政厅公布,慈溪有堕民2210人。“至解放前夕,现境内有2000余人。”[124]慈城天门下村现称东门村,是慈城最大的堕民村,“东门村是个人口不足千人,近200户村(居)民的小村”。东门村曾称为城东乡,“城东乡原是个从36个县‘奔拢来’的移民村,全村百余户人家,大小人口不足五百。全村除4户地主外(土改时枪毙了两个),大多数是无田无屋的穷人。其中堕民有50余户,近300人,其余是佃户、雇农、小商、小贩、木匠、泥匠和类似鞋匠的手艺人等”[125]。除天门下以外,慈溪堕民还分布各村落,他们人数多少不等,但每一居住地的人口均未超过天门下的人口。“例如,乍山乡虹星村下街住有十多户,以郑姓为主。据郑姓堕民估计,这可能是天门下之外的慈城堕民较集中的居住地。二六市的民主岙,也有十多户,属于堕民较多的一个村落。洪塘乡的堰头邵、大土堰等村也住有十余户,汶溪乡的徐家桥有七八户。”[126]淹浦徐家桥西岸现今徐氏堕民有250户左右,将近1000人。[127]“地处宗汉街道的庙山村是一个只有325户1310人,占地0.75平方公里的近郊型小村。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堕民村。”[128]其他乡镇也有堕民聚居或散居。

1928年浙江省民政厅公布,余姚有堕民383人。1931年,据余姚县民教馆统计,全县有堕民3000余人。[129]

光绪末年,奉化县剡源乡有乐籍110户,计男女432口。[130]1928年据浙江省民政厅公布,奉化有堕民2000人,其中男1200人,女800人。

1928年浙江省民政厅公布,象山有堕民385人。象山县志又载:“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调查,全县有3815人,散居各乡。”[131]可能后一数字乃前一数字的重复,后者将1928年的调查统计,错误地理解为民国二十九的调查,即1940年调查,时正值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无法也无暇进行堕民人数调查,其所载数字也误记十倍。

1928年浙江民政厅公布,定海城关有堕民665人,其中男子427人,女子238人。岱山堕民聚居村——小宫门村,2009年统计有200余人。

金华堕民统计资料则较少。1928年浙江省民政厅公布,东阳堕民有2864人,其中男1561人,女1303人。兰溪唯有女埠镇堕民聚居区童公山村的调查。据1889年童公山三槐堂王氏家谱记载,道光时还单代相传,后来才逐渐人丁兴旺起来。“1950年女埠镇区公所统计时,该村共11户,50人,男35人,女15人。”[132]

1928年浙江民政厅公布,义乌有堕民1874人,其中男1027人,女847人。温州堕民统计数字极为稀少,乐清有719人,其中男405人,女314人。台州堕民也缺乏统计数字。1928年浙江民政厅公布温岭有堕民2112人;据浙江省民政厅调查统计,严州桐庐也有九姓渔户、畲民以及堕民,男为345人,女为297人,合计642人,因未分开统计,堕民具体人数不得而知。

表3-4 1930年《申报》刊登浙江堕民统计

续表

各个不同时期堕民的人数,因史料缺乏,无法作出准确的疏理。明代王士性估计,绍兴堕民将近万人。浙江堕民人数最多,1904年,商部奏请捐建堕民学堂的奏折称:“浙省堕民,散处各郡,不下二万余人”[133]。1905年,堕民人口统计仅绍兴就有三万余人。[134]1914年,冯巽占发表的《畲民堕民九姓渔户考》,“堕民散处宁绍各属者,达二万余人。”[135]1919年,《浙江警察杂志》第24期,也统计堕民为二万余人。[136]1925年,张其昀编撰《浙省史地纪要》记载:“堕民散处于宁绍各属者,达二万余人,不得自列于齐民。”[137]1928年,浙江省民政年刊刊登了全省堕民统计,有18318人,但缺少堕民人数最多的绍兴统计数字。这应是浙江省政府所作的唯一一次全省贱民调查,以后所有的数字,均源于此。其他统计数字,大都属于臆测,可信度不高。陈延生认为20年代末30年代初,堕民“散居在宁波绍兴一带,分布于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人数约在十万左右”[138]。显然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1930年,有四个堕民人口统计数字:一,《申报》声称据浙江民政厅统计为17320人;二,《浙江省杭江铁路工程局月刊》转载《杭州民国日报》声称据浙江省政府调查为19220人;三,另据《各省市各项革新与建设》所载,浙江畲民为44100人,宁绍堕民为18300余人,杭衢一带的九姓渔户1800余人;[139]四,《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统计为61526人。[140]前三个数字较为接近,相差一二千人而已。第四个数字超过前面三个数字的三倍,或为统计有误所致,将畲族等贱民也误计在内。1931年,阿刘发表《浙江的惰民生活》,“此项惰民,据民政厅的统计报告,约有61500余人,实际数目恐尚不止于此。此六万特殊民族,多散居浙东一带,尤以绍属为最”[141]。该数字似也有误,将浙江贱民全部统计在内。1936年出版的《浙江青年》刊载李振茂的《浙省特殊民族》,“本省惰民共约六万数千人”[142]。此也为统计有误所致。另据1936年版的《浙江新志》载,堕民“全省人口约二万余”[143]。而1938年张其昀编《本国地理》记载:“浙东之惰民,据浙江省政府统计,浙省惰民有17000余人,多散居浙带,尤以绍兴为最,所居自成一部落。”[144]1943年,沙羽发表《浙东的惰民》,将堕民称为“特殊民族”,散居浙东宁绍地区,约有二万余人。[145]根据这些不确切的统计,清代浙江堕民约为二万余人。民国时期的浙江堕民人口也维持在二万人左右。

表3-5 1930年杭州民国日报载浙江堕民人数

续表

堕民人口的消长,究其原因,谢振岳有过总结。

民国时,鄞县堕民虽有出籍与入籍,但有增无减,乃至遍布城乡。究其原因有三:首先,堕民历经几代繁衍生息增加了几倍,有习惯于本行者不愿改行出籍;其次,堕民生活比贫民稍好。不少贫民为求生计,不顾名声、族籍参加堕民行当;再则,社会需要刺激堕民增加。如鄞县有祠庙517座,族祠更多,大部分有祭祀、庙会,社会上婚丧喜庆尤讲究礼俗。故在民国时期堕民益增。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祠庙活动停止,社会礼俗从简,大部堕民失业改行。到解放后堕民彻底消失。[146]

1928年,《浙江省民政年刊》刊登了全省堕民统计数字,合计全省有堕民18318人,有堕民所在县的总人口为989767人,堕民占所在县总人口数极低,从0.28%至4.86%,平均为1.85%。此表中有关数字显然有误,但已无法更正,可作为参考。

表3-6 1928年浙江各县堕民状况一览

续表

宋元时期,仅有零星堕民记载。明清时期堕民分布江浙沪地区,明代安徽也有部分堕民。民国以后浙江成为堕民主要聚居区。明代浙江八府均有堕民分布,清以后主要聚居宁波、绍兴和金华地区。堕民分布的地区,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减少。明代,绍兴堕民约有一万人左右。20世纪,浙江堕民人口约有二万人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堕民群体才最后消失。


[1] 有关堕民的分布地区,学者仅作了个案研究。冯尔康在《清人社会生活》中,提及堕民分布于浙江宁波和绍兴以及江苏常熟和昭文。经君健在《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中,认为明清时期堕民主要分布于宁绍地区以及江苏常熟。洪雅英在《萧山堕民》中,列举萧山堕民聚居的“堕民埭”。经君健认为明清堕民有一两万人,清末民初为二万人。汪林茂主编的《浙江通史》(第10卷)认为浙江堕民清末至民国均为二万人左右。俞婉君在《绍兴堕民》中,认为解放前后绍兴有堕民近万人。乐承耀著的《宁波通史·清代卷》,估计宁波有堕民二万人。

[2] (清)钱维乔撰:《鄞县志》卷一《风俗》,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3] (明)叶权:《贤博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页。

[4] 姜卿云编:《浙江新志》(上卷),杭州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18页。

[5] 陈志良:《浙江的堕民》,《旅行杂志》1951年第6期。

[6] (明)萧良幹修,张元忭撰:《绍兴府志》卷之十二《风俗志》,万历十五年刊本。

[7] (清)诸自谷修,程瑜、李锡龄纂:《义乌县志》卷七《风俗》,嘉庆七年刊本。

[8] (明)戴日强纂修:《杭州府志》卷之十九《风俗》,万历七年刻本。

[9] 龚嘉俊修,李榕纂:《杭州府志》卷七十三《恤政四》,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0] 龚嘉俊修,李榕纂:《杭州府志》卷七十六《风俗三》,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1]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第二十卷《北山分脉城内胜迹》,万历唐装本;龚嘉俊修,李榕纂:《杭州府志》卷七十七《风俗四》,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2] (清)魏修,裘琏等纂:《钱塘县志》卷之七《风俗》,康熙五十七年刻本。

[13] (清)邵远平撰:《仁和县志》卷之五《风俗》,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14] 彭延庆修,姚莹俊纂:《萧山县志稿》卷一《风俗》,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15] 费黑主编:《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5页。

[16] 洪雅英:《萧山堕民》,《萧山历史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17] 徐木兴总编:《衙前镇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964页。

[18] 所前镇志编纂委员会编:《所前镇志》,2007年,第603页。

[19] 朱冠右口述,吴桑梓整理:《小上海——临浦旧事》,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20] 杭州市西兴镇人民政府编:《杭州市西兴镇志》,2000年,第295页。

[21] 朱睦卿:《严州古城——梅城》,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0页。

[22] 朱睦卿:《严州古城——梅城》,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页。

[23] (明)袁黄:《与陈颖亭论命书》,《游艺塾续文规》卷三,万历三十年刻本。

[24] 沈珉:《蒲华》,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25] (清)诸自谷修,程瑜、李锡龄纂:《义乌县志》卷七《风俗》,嘉庆七年刻本。

[26] 祝根山主编:《金华市风俗志》,1984年,第114页。

[27] (清)诸自谷修,程瑜、李锡龄纂:《义乌县志》卷七《风俗》,嘉庆七年刻本。

[28] 王牧之:《精研中日战史的虞奇》,《义乌寓台人物小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页。

[29]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义乌民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

[30] 徐恩平:《义乌礼俗活动与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1] 华柯:《东阳土著源流考》,《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2006年,第103页。

[32] 王庸华主编:《东阳市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33] 华柯:《东阳土著源流考》,《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2006年,第103页。

[34] 陶敦值主编:《兰溪风俗志》,1984年,第85页。

[35] 俞婉君:《浙江兰溪贱民“轿夫”依附习俗考》,《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36] 章人骏:《兰溪游埠市的轿夫和吹鼓手》,《兰溪文史资料》第18辑,2007年,第358页。

[37] 杜锡瑶主编:《磐安风俗志》,1984年,第74页。

[38] 永康县文化馆编印:《永康风俗志》,1986年,第158页。

[39] 叶朦朦、蒋中意:《芝英“护祠部落”的前世今生》,《永康金报》2012年3月18日。

[40] (清)张景青:《浦江县志》卷三《舆地志·风俗》,民国五年黄志璠再増补铅印本。

[41] 朱朝献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金华分卷)》,1986年,第4页。

[42] 浦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浦江县文化馆合编:《浦江风俗志》,1984年,第211页。

[43] 唐桓臻:《武义风俗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44] (明)林应翔修,叶秉敬撰:《衢县志》卷之八《国计》,天启二年刊本。

[45] (清)姚宝煃等修,范崇楷等纂:《西安县志》卷二十《风俗》,嘉庆十六年刻本。

[46] 郑永禧纂修:《衢县志》卷九《防卫志·警察》,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47] 姚志元、马雪雄、潘玉光:《开化风俗志》,1984年,第68页。

[48] 姚周辉:《永嘉传统风俗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

[49] 姚周辉、向华湘:《村落宗族文化的范本——温州永嘉岩头金氏宗族村落文化研究》,杭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50] (清)鲍作雨、张振夔总修:《乐清县志》卷之五《田赋·户口》,道光十四年刊本。

[51] 《乐清丐户》,《东瓯逸事汇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52]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五《恶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4页。

[53] 胡珠生:《浙南社会风俗小记》,《胡珠生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426页。

[54] 胡珠生:《浙南社会风俗小记》,《胡珠生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427页。

[55] 《乐清丐户》,《东瓯逸事汇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56] 温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温岭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7页。

[57] 天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天台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58] (明)王士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59] 严振非:《黄岩县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版,第696页。

[60] (明)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第七十八《哀辞·石义士哀辞》,崇祯癸未刊本。

[61] (明)姚宗仪撰修:《常熟县志》卷三《叙兵》,北京大学图书馆民国晒印本。

[62] (明)龚立本纂:《常熟县志》,崇祯十二年纂抄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第424页。

[63] (清)高士义修,钱若灿纂:《常熟县志》卷十九《义侠》,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64] (清)瀛若氏:《三风十愆记·记色荒》,《丛书集成续编》第22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397页。

[65] (清)勒德洪等纂修:《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九十四《丙戌条》,新文礼出版社1978年版。

[66] (清)杨振藻修,钱陆灿等纂:《常熟县志》卷之九《风俗》,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67] (清)郑种祥修:《重修常昭合志》卷十五《坛庙志附祠宇》,光绪三十三年刊末。

[68] 邵中、李瑾编著:《吴慈鹤》,《吴中名贤传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8页。

[69] 《长洲吴县二县永禁杨花在街头吹唱占夺民间吹手主顾哄骗民财碑记》,《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5页。

[70] (清)金永锡:《奉宪永禁差役梨园扮演迎春碑文》,《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7页。

[71] (清)杨激云修,顾曾恒纂:《泰兴县志》卷八《义宇》,光绪十二年刻本。

[72] (清)凌抬、张先甲修:《续修泰兴县志》,嘉庆十八刻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第510页。

[73] (清)叶滋森修,褚翔纂:《靖江县志》卷五《风俗》,光绪五年刻本。

[74] 《靖江堕民》,《靖江日报》1999年11月22日。

[75] 钱穆:《八十忆双亲》,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页。

[76] (清)钮琇:《觚賸》卷二《吴觚》,康熙临野堂刻本。

[77] (清)汪云铭修,马汝舟纂:《如皋县志》卷十《礼典志》,嘉庆十三年刊本。

[78] (清)章廷枫、董曰申修纂:《海门厅志》卷四《风俗》,刊本年代不详。

[79] (清)李景峄修,史炳纂:《溧阳县志》卷六《食货志·户口》,光绪二十二年重刻本。

[80] (明)陈威修,顾清纂:《松江府志》卷六《户口》,正德七年刊本。

[81] (明)郑若增:《江南经略》卷七下《见行兵政二·弭盗事宜·处娼优》,康熙郑起泓刻本。

[82] (明)殷聘尹:《外冈志》卷一《俗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893页。

[83] (清)博润修,姚光发纂:《松江府续志》卷五《疆域志·风俗》,光绪九年刊本。

[84] (清)杨开第修,姚光发等纂:《重修华亭县志》卷八《田赋下》,光绪四年刊本。

[85] (清)杨开第修,姚光发等纂:《重修华亭县志》卷二十三《杂志上·风俗》,光绪四年刊本。

[86] 北蔡镇人民政府编:《北蔡镇志》,1993年,第342页。

[87] 黄炎培:《浦东老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88] (清)汪祖绶修,熊其英纂:《青浦县志》卷二《疆域·风俗》,光绪四年刊本。

[89] (清)周郁滨纂:《珠里小志》卷三《风俗》,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90] (清)应宝时修,俞樾纂:《上海县志》卷一《疆域·风俗》,同治十一年刊本。

[91] 曹炳麟纂修:《崇明县志》卷之四《地理·风俗》,民国十九年刊本。

[92] (明)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页。

[93] (清)茹三樵:《越言释》(上),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第4页。

[94] 陈训正:《堕民(丐户)脱籍始末记》,《鄞县通志(二)文献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95] (明)王士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96] 莫高、裘士雄:《浙江惰民小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97] 陈延生:《绍兴堕民被压迫和斗争的片断》,《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1962年,第91页。

[98] 任桂全主编:《绍兴市志》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9页。

[99] (清)高登先、沈麟趾纂修:《山阴县志》卷八《风俗志》,康熙十年刻本。

[100] (清)朱文翰等:《山阴县志》卷十一《户口风俗》,嘉庆八年修,民国二十五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排印本。

[101] 《稽查堕民除籍人数》,《申报》1906年5月15日。

[102] 莫高、裘士雄:《浙江惰民小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03] 浙江省公路管理局萧绍段办事处编:《特殊民族》,《浙江省公路管理局萧绍段游览指南》,1932年。

[104] 傅振照主编:《绍兴县志》第1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6页。

[105] 任桂全主编:《绍兴市志》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9页。

[106] 俞婉君:《绍兴堕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107] 绍兴县立民教馆:《绍兴堕民简况》,《绍兴概况调查》,1949年6月2日,第119页。“绍剧”曾称“越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改称“绍剧”。

[108] 诸暨民报社编:《诸暨社会现象》,《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1924年。

[109] 上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虞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1页。

[110] 刘金:《我所知道的堕民》,《散文》1981年第10期。

[111] 俞婉君:《绍兴堕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112] (明)田管撰:《新昌县志》卷之四,万历刻本。

[113] (明)田管撰:《新昌县志》卷之六,万历刻本。

[114] 金城修,陈畲等纂:《新昌县志》卷五《原风俗》,民国八年铅印本。

[115] 新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新昌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14页。

[116] 俞婉君:《绍兴堕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117] 费黑主编:《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5页。

[118] 徐木兴总编:《衙前镇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964页。

[119] 杭州市西兴镇人民政府编:《杭州市西兴镇志》,2000年,第295页。

[120] 乐承耀:《宁波通史(清代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页。不知数字来源,若以每户五口计算,仅宁波就有堕民十万,似有夸大,可能二万人之误。

[121] 德恩:《鄞南的堕民》,《北新》1928年第5期。

[122] 谢振岳:《嵩江风情》,宁波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123] 《北仑旧时堕民》,《宁波市北仑区志》(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8页。

[124]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52页。

[125] 王静:《中国的吉卜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26] 王静:《中国的吉卜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27] 方煜东主编:《三北徐氏》,宁波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128] 《慈溪市庙山村:企业反哺,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80例》,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129] 姚鹏飞、鲁永平主编:《姚江风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130] 赵霈涛纂:《剡源乡志》卷四《氏族·户口》,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131] 象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象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2页。

[132] 俞婉君:《兰溪童公山村轿夫对其主顾依附关系特点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33] 《光绪三十年准商部奏浙绅捐建堕民学堂谕旨》,《绍兴市志》第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78页。

[134] 《遵部饬查堕民除籍》,《山东官报》1906年第55期。

[135] 冯巽占:《畲民堕民九姓渔户考》,《地学杂志》1914年第53期。

[136] 《堕民》,《浙江警察杂志》1919年第24期。

[137] 张其昀:《浙江省史地纪要》,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71页。

[138] 陈延生:《绍兴堕民被压迫和斗争的片断》,《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1962年,第91页。

[139] 《畲族堕民九姓渔户》,《各省市各项革新与建设》1930年第2期。

[140] 《浙省惰民统计》,《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0年第2卷第10期。(一)宁属。鄞县1106人;慈溪2220人;奉化2000人;镇海1316人;定海665人;象山385人;(二)绍属。绍兴1983人;上虞1312人;余姚383人;(三)金属。东阳2864人;义乌2874人;(四)台属。温岭2112人;(五)处属。景宁1人;宣平4905人;龙泉3000人;丽水6000人;(六)温属。平阳3600人。合计61526人。

[141] 阿刘:《浙江的惰民生活》,《社会杂志》1931年第6期。

[142] 李振茂:《浙省特殊民族》,《浙江青年》1936年第1期。

[143] 姜卿云编:《浙江新志》(上),杭州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18页。

[144] 张其昀:《本国地理》(上),钟山书局1938年版,第159页。

[145] 沙羽:《浙东的惰民》,《万岁》1943年第6期。

[146] 谢振岳:《鄞县堕民》,《鄞县史志》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