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编写目的

在编写本教材时,正值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阶段,此次疫情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各国文化差异、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应对疫情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当然这些措施的效果差异很大。中国是集中爆发的国家之一,但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医疗界的努力付出下,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疫情控制住了。反观部分欧美国家,在应对疫情方面措施不得力,浪费了宝贵的窗口时间,导致疫情失控,付出了巨大代价。尽管疫情还没有结束,但是对于疫情的反思已经开始。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政治社会体制制度的优势展示得淋漓尽致,坚强的领导和具有自我约束的老百姓的配合,迅速将疫情控制下来。此次疫情给中国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增加了最强的展现。

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引入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两门重要基础课。在理论体系方面,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材都是在梳理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和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搭建知识体系框架。西方经济学理论演进过程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实际过程;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演进过程跟西方国家有明显差异。如何在经济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讲好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故事,是眼下经济学教育者的当务之急。本书编写初衷在于将经济学的原理应用到中国经济实际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认识中国经济基本情况和演进过程,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理性客观认识各国经济体制差异,了解其优势和劣势,增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 教材编写的特点

1.编写理念

本教材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大学低年级使用。主要编写理念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本土化案例。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严密的理论体系。从理性人为出发点,以完全竞争市场为中心,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形成了系统性的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科学性,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不能完全推倒重来。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只能基本遵循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引入中国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思考中国现实问题。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借鉴西方国家经济管理经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应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中国现实问题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本文每章都有案例,基本上是有关中国的现实问题。例如,第九章第一节,关于经济周期的经验事实,教材直接运用中国近些年数据来说明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波动等问题;第十章的案例“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辨能力。

第二,创新性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是经济学教书育人的要求和目的。市场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为社会所重用。培养创新思维是由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经济学是总结经济社会人们操作的成功经验和提出新的建议构想的理论结合体,其全部理论需要在学习和探究经济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因而只有在学习和探研经济学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思维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学的合理内核。本教材编写体现创新性的地方主要包括: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活化教学内容;在教学编写过程中尽量多收集案例,如在介绍价格理论时,教材能够引用中国“票贩子”问题。二是通过理论自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如价格弹性、竞争厂商中价格和产量决定、消费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在理论自测部分,都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可以用于课堂讨论。

第三,系统性。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人、细胞、地球等所有的事物以其自身的行为模式在整体层面相互联系。整个经济系统也是如此,它的运转方式会影响到置于其中的各经济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联系。现实经济系统中,家庭供给劳动给企业,也在金融机构储蓄,金融机构贷款给企业,企业利用劳动和资本生产出产品,这些产品在家庭、企业和政府以及国外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经济主体之间通过市场相互联系,但每个经济主体又都具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其行为又会反馈到整个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基于系统论来解释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并按照系统性思维来制定经济政策、优化经济行为模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坚持系统性原则,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做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呼应;首先介绍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消费理论、厂商理论),接着介绍了市场理论;当然市场也存在不足,需要政府调控;便介绍宏观经济学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介绍了宏观经济短期波动以及政策调控;长期经济增长基本理论。在介绍长期经济增长理论时应用了微观主体的决策法则,与微观经济学相呼应。

2.知识结构

本教材主要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本教材尽力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运用相对平实语言说明经济现象,厘清经济学理论分析思路,说明经济理论的现实含义。第一章到第七章为微观经济学;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为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是经济学理论的导引部分。通过对经济与经济学的关系的解释,说明了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同时回顾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阐明现代经济学的思路和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对于经济学的争议、如何将社会主义经济与西方经济学相结合起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经济活动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信号,价格机制能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本章介绍了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

第三章是消费理论。将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并从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由于消费者选择行为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用,所以消费者选择理论亦可被称为效用论。本章分别介绍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四章从供给视角出发,介绍了企业生产函数,成本函数,以及企业产量的决定,最后给出了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

第五章是对市场结构的分析,包括市场概念、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三个部分,其中非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三种。本章的重点是解释不同市场结构中,厂商面对不同条件时的均衡状况,理解厂商的最优决策,并推导短期和长期内厂商及行业的供给曲线。最后分析、比较不同市场结构中厂商的资源配置效率。

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以及地租的决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以及工资率的决定;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以及利息率的决定。

第七章是市场失灵。政府之所以要参与经济活动,是由于市场机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充分地起到作用的,现实的市场机制运行经常会背离帕累托最优,出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调节和干预,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功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效率、公平和稳定。主要介绍了垄断与市场失灵,外部影响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灵,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第八章是国民经济核算。为了实现经济体的良好宏观环境和准确平稳地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我们需要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指标测度经济体的整体运行情况。测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三类重要指标是:经济整体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标、整体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和失业情况的衡量指标,这三类重要指标包括了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体整体收入水平衡量经济体中所有经济活动在一段时期内的总和。它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总量衡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N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I)等。

第九章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关模型及其应用,我们假设封闭经济,即不考虑经济体外部影响的情况,把经济体划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总收入等于消费、投资与政府购买之总和。本章第一节介绍关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些经济事实;第二节将基于凯恩斯交叉和流动性偏好理论构建关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短期均衡的IS-LM模型;第三节将基于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构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从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第十章是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项。本章介绍了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以及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熨平短期经济波动。

第十一章是失业与通货膨胀。每个国家政府都十分重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问题,并在不同时期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改善和影响失业和通货膨胀。本章就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失业的概念,失业的成因及分类;通货膨胀的分类及成因;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等。

第十二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本章开始放弃封闭经济的假设,从开放经济的视角考察和研究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主要介绍了汇率、国际收支的概念,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十三章是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介绍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概念,以及哈德罗—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并对几个理论进行了比较。

第十四章是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介绍了各个经济学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介绍了这些学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政策观点。

本书编写分工具体为:倪秋菊负责编写第一章和第五章,张建华负责编写第二章和第三章,宋晖负责编写第四章和第十三章,成冬梅负责编写第六章,官华平负责编写第七章、第十章和第十四章,吴周恒负责编写第八章和第九章,张晶晶负责编写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张建武负责统筹和审校。

3.编写体例

本书编写过程中,遵循问题导入—问题分析—基本结论—自我思考的编写体例。每章都有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同前后章节的关系;其次是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是每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每章都有小结部分,是对本章内容的一个总结;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理论自测和应用自测(复习与思考)。

三 本教材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一是教学目的不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是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的,因此,它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展趋势。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过程中,政治经济学这门又增加了这样一个目的: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辩证态度。应当看到,从来不存在纯粹的或抽象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总是与特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宗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不同基本经济制度下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共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不能相提并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将这两者对立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但决不能照抄照搬,按图索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