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澜湄五国华商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云南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东南亚(澜湄五国)华商现状研究

引言

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华人是当地重要的族群之一。东南亚华侨华人有近3400万,包括约250多万新移民及其眷属,约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73.5%。其中“澜湄五国”[1]共计约1639万人,具体为泰国约970万,老挝330万,越南192万,柬埔寨113万,缅甸34万。

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历史悠久。东南亚华商史是华人奋斗史的典型缩影,勤劳勇敢的东南亚华商在极其艰苦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不断调适自身的生存策略,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力,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南亚华商人数众多,经济实力雄厚,在东南亚各国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为促进和繁荣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东南亚各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中国“走出去”战略实践的推进,东南亚华人凭借在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积淀的经济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挥着显著的经济影响力。与之相应,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也得以提高,华人在当地的社会融入程度进一步增强,华文教育与文化蓬勃发展。

东南亚华商的政治境遇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之后,东南亚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华商与广大华人均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国家认同问题。经过多方长期努力,华人放弃了旧的政治认同,建立了新的政治认同,在住在国安居乐业。政治身份的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华人在地化进程。当然,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参与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如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五国中,泰国有华人在政府各级部门担任要职,华人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其余四国由于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对华人参与政治设置了诸多限制,华人主要在经济领域寻求发展,较少涉足政治。近些年,随着这些国家开放程度的加强,以及与中国关系的稳步发展,华人政治参与度不断提高,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在文化方面,东南亚华人在地化趋势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特点,虽然第二代、第三代以后的华商已经在文化、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当地居民高度融合,对住在国有较高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然而,由于父辈的熏陶以及祖籍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他们仍然保持中华文化的某些特质。当然,这种特征在各国之间也有差别,如泰国华人与当地社会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不再具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而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华人,由于面临的社会隔阂较多,其聚集社区仍然保留着较为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

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全球经济浪潮中打拼,既培育了国际视野和商业智慧,也韬养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既熟悉东南亚情况,也了解中国情况,对中国和住在国的风土人情、产业特征、政策趋向、发展走势等比较熟悉,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东南亚华侨华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和云南辐射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打造,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