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红色文化传承的“知—信—行”转化规律探究
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断发展和丰富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红色文化传承也要遵循基本规律,被大众所认知,了解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基础,通过理论创新、显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大众认同内化是重点,最终的目的是要被大众所接受并主动进行实践外化。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要探寻和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知—信—行”转化规律,使大众认识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一 红色文化传承的认知规律探究
对红色文化传承进行研究,其前提是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大众要充分了解红色文化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所代表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认识到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传承红色文化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要与社会中价值多样化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才能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一)红色文化传承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承红色文化要注重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既有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被统称为红色文化的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能分裂隔开的。红色文化不仅包括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涌现出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也是对红色精神的延伸和红色文化的发扬。
可以说,红色文化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不论是清代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还是《管子·牧民》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论述都体现在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论是白居易“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还是老子《道德经》中“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都体现着古人严格要求自身、遵规守纪,不被蝇头小利和各种利益所诱惑的思想。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来源,而红色文化所代表的理想信念、遵规守纪、反腐倡廉等又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统一的,红色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红色文化。
(二)红色文化传承要与社会中多样的价值观念实际相结合
传承红色文化要与社会中多样的价值观念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社会发展潮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和社会上充斥着多元价值观念的现实,尤其是对于抹黑抗战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要进行有力回击,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对于民众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村的形成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代表的错误的社会思潮开始以各种形式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贬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否定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二是以学术研究为名义通过重写历史或重新评价、定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颠覆历史,从而达到丑化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及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背书”的目的。有的人就是想通过否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捏造“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性质,以此否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进而对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政党、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甚至人民群众进行贬损。三是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社会思潮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而“历史虚无主义”则着重否定五四运动后中国的革命传统和文化,妄图改变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上的一些人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广泛传播多元价值观念,相继出现了诋毁革命英雄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网络舆论,有些人在自媒体上大肆质疑雷锋先进行为的真实性,认为其日记是伪造的,照片是摆拍的,等等;还有人用所谓的科学质疑黄继光奋勇堵住敌人枪眼的真实性;也有人通过恶搞等手段肆意改编红色歌曲和影视作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传承红色文化必须与社会上多样的价值观念实际相结合,要对这些不良价值观念进行有力回击,要创作出符合史实的影视作品,切忌出现诸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夸张剧情,让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从而增强党的向心力,社会成员的归属感。
(三)红色文化传承要与现阶段发展实际相结合
红色文化传承要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在新时代,其传承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红色文化对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红色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意志,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始终促进着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也要随之不断创新和发展,这就离不开对与党的理念和宗旨高度契合的红色文化的借鉴、吸收。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丰富了相关意识形态理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对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都为广大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四个自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红色文化传承要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从实际出发,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人们认知红色文化的概念、内涵。因此,传承红色文化不能仅靠单向灌输,要在充分了解现阶段人民需求的基础之上,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例如,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电影等作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制作红色文化主题的活动以便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发扬好红色精神,传承好红色文化。
二 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化规律
红色文化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认知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如同“DNA”一般作为一种遗传因子并辅以家庭、学校、社会等主要阵地教育,将其一代代传扬下去。探究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化规律,就是要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承红色文化,通过关键人物的示范效应和多样化等教育方式加强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并将其转为自身需要,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一)要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承红色文化
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说服力。当前社会上的人大多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虽然他们的成长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同向而行,但并未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洗礼,再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多元价值观念和网络上对于革命英雄、历史史实的戏说与恶搞的影响,要想让他们对红色文化有情感认同和心理内化是不易的,故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承好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党“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一方面,要通过学理性较强的红色文化理论进一步指导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通过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承红色文化,进一步挖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过程中的相关史料,增强红色文化的说服力,扩大红色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人民群众的选择。
另一方面,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承红色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其内涵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在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中凝练概括,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承红色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引领红色文化的研究方向。
(二)要紧抓关键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
红色文化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并将红色精神内化其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键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取决于党员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与内化。传承红色文化就是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因此广大党员群体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的学习者、红色文化的研究者、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的责任。党员群体对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了解程度,对于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与评价,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展现的理论素养、精神面貌、道德情操等,都展现了党员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与内化情况,党员群体的行为表现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和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向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党员构成了党的细胞和基石,党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若党员对党的历史不了解、对红色文化没有做到真心认同、在生活实际中没有践行红色精神,普通群众就更加无法认同和践行了。因为普通群众正是通过对党员的认同才增强对党和党的领导的认同的,只有使红色文化更加具有说服力,才能使普通群众自觉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领悟红色精神。另一方面要注重意见领袖的模范带头作用。除了党员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外,人民群众中的意见领袖也对大众认同、内化红色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辐射身边人,以身作则,积极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
(三)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均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时同样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要旗帜鲜明地宣讲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也要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了解红色历史,并将以爱党爱国、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为主要内涵的红色精神内化,从而起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使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精神品质等得到全面提升。传承红色文化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全球化和中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内容趋于多样。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与之相匹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拜金主义”、奢靡浪费、攀比之风在社会上盛行,通过红色教育使人们认同“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培养人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二是人们的主体性日益觉醒。尽管通过大众传媒、学校课堂等主要渠道进行红色文化显性教育仍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显性教育的效果有所减弱,这就需要使用人们更易接受的方式,使其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教育并作为行动遵循。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方式。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将显性教育的知识与依托互联网进行隐性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增加红色文化传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 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外化规律
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于大众对于红色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价值进行实践外化,在新时代赋予红色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一般来讲,人们一旦对红色文化实现了情感认同和内化之后会自觉将其转化为行动实践,但这一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人的思想波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紧抓主要阵地、注重媒介作用、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强化人们将红色文化进行实践外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红色文化的代代传承。
(一)红色文化传承要紧抓主要阵地
首先,紧抓主要阵地是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要紧抓“课堂”这一进行红色教育的主要阵地。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截至2017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到99.99%,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考的录取率逐年攀升,现已超过75%。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仍然是进行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应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革命历程。其次,要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场馆等,要充分保护、利用、开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对人们的爱国主义、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参观学习、开展义务导游服务等方式帮助人们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人们提供实践的场地。最后,要主动进入网络阵地,运用AR、VR等网络新技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化、运用互联网进行红色文化传承。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学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要通过强化网络阵地,消除网络上的不良声音,主动通过网络,在微信、微博、视频等平台上进行红色教育,并开展活动吸引人们主动参加,从而引导人们实践外化。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换军装”活动,通过网民合成展示自己的虚拟军装照以庆祝八一建军节,表达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还掀起了传播热潮,实现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由认知到外化的转变。
(二)红色文化传承要注重媒介作用
大众媒介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和践行红色文化的舆论氛围。社会舆论氛围是一种隐性的、能够控制社会生活实践的伦理力量,会对社会成员在道德观念、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方面施加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一方面,注重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尤其是利用电视、报纸媒介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和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等特点,占领舆论制高点,形成参观红色遗迹、学习红色历史、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保证这一活动在全空间的覆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红色人物、传承红色文化模范榜样的重点宣传,通过树立这些模范典型,加强对普通群众的价值引导。尤其是要通过最新的网络技术,通过AR、VR等最新技术还原历史事实,使大众对于红色文化形成过程加深了解,使英雄人物成为现实中的人物。还必须对当代传承红色文化的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增强人民群众的代入感,促进他们自觉传承红色文化,争当红色传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成为大众媒介,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使得社会舆论不见得总是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主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因此,“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要加强对不良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媒介的管控,媒体要自觉承担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使其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传承要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是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红色教育、红色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制度创新。现行制度只有适应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现状,才能对传承红色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的相关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或缺失之处,使得红色教育在有些地方不够深入,在出现抹黑革命英雄的现象时,因为制度缺失而没有进行及时回应,导致人们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认识不足,对历史的真实性存疑,对传承红色文化造成了障碍。
另一方面,要着重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以确保人们自觉传承红色文化。通过制度化、公平公正的奖惩措施,奖励积极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组织和个人,同时要对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不积极、成效欠佳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对全社会传承红色文化的行为进行正向强化。同时还要建立完善配套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保证对组织和个人传承红色文化的效果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并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避免出现“只奖不罚”“假奖假罚”等弄虚作假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将奖惩机制落到实处,才能使人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决心,才能充分发挥奖惩机制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